王景婉
2010年~2013年我校語文教師華貞芝主持研究省級課題——初中生語文預習習慣培養模式實驗研究。此課題意在尋求一條路徑來培養學生的語文預習習慣,以解放教師,還學生學習的權利。三年的實驗研究成果不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語文預習習慣培養模式,也同時研究出了批注式閱讀自學法以及“自主預習—小組展示”的教學模式。批注閱讀自學法的誕生使學生的自學有了方法可循,使學生的自學真正落到實處。
預習的好處不言而喻,如果不預習,上課時只能是老師講,學生聽。即使有師生對話,也只是老師和學習好的學生的對話。以往,很多教師也關注到了預習的重要性,在課后也布置了預習,可是很多學生回家之后根本不預習,預習也就成了一句空話。上進的學生充其量也是讀讀課文、查查字典。其實,不一定是學生不想預習,而是他們不知道該預習什么,怎么預習。而“批注閱讀自學法”卻恰恰能夠對癥下藥,讓我們的語文預習不再是夢。
“批注閱讀自學法”,顧名思義就是在課堂上采用圈點勾畫批注的方式進行自學的方法。分為預習和展示兩部分。如果教學內容多、篇幅長就采用大循環(即預習和展示各用一課時)的模式,如果教學內容少,篇幅短就采用小循環(即預習和展示共用一課時)的模式。
體裁不同,預習展示的內容也有所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各種文體之間也有相通的東西,力求找出不同之處和相同之處。比如,文言文更側重文言實詞的積累,詩詞更重視意境,現代文有布局謀篇,但是不管什么文體都離不開整體感知內容、語言賞析、情感態度價值觀。
下面以現代文閱讀為例說說預習課的內容與流程。
課上,依據教師出示的學習目標進行自學,意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質疑問難的意識。在自學過程中,教師只給出方向,不給具體內容,以免限制學生的思維。具體過程是:
1.初讀課文,標注自然段(展示課提到具體段落或語句時方便找尋,節省時間),掃清字詞障礙,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這一環節可能用到字典等工具書。
2.再讀課文,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自學。主要運用圈點勾畫批注的方式邊讀邊在書中空白之處進行批注預習。用到彩色筆、格尺或者便利貼。
(1)重要句段在結構中的作用分析。
(2)重要信息篩選。
(3)評析優美句段。
(4)理清記敘順序及其作用。
(5)歸納人物精神品質。
(6)理解句子或題目的深刻含義。
(7)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8)結合生活實際談感悟。
(9)情景再現或情景構想。
以上九個角度,不一定每篇文章都涵蓋。有的文章可能只涉及其中的某幾個方面,需要師生共同確定。在預習過程中要有問題意識,生成個人問題。這個過程,組長要督促檢查成員的預習情況,教師組織參與指導。
3小組交流:由組長組織成員簡短交流預習過程中的問題,簡單問題小組內部消化解決,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寫在紙上提交給老師,共性的、有價值的問題會成為下節課的教學重點。這一過程還要選出展示代表。
以上九個閱讀角度需要學生心中有數并熟記于腦。每一種閱讀角度都需要一定的課節去單項學習,主要是以教科書上的經典篇章作為學習的主陣地。比如通過《散步》《紫藤蘿瀑布》著重學習如何理解句子的深刻含義;通過《秋天的懷念》著重學習如何分析題目的表層和深層含義,學習如何從詞語運用和人物描寫的角度對句段加以評析,學習環境描寫的作用;通過《羚羊木雕》引領學生關注插敘及其作用,生動而具體的人物描寫;通過《我的老師》引導學生學會如何篩選重要信息,如何歸納人物精神品質;通過《春》《濟南的冬天》著力學習疊詞的表達效果,多感官、多角度描寫景物,以及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方法的賞析。
批注閱讀的明顯效果:解放老師,還學生學習的權利。讓語文學習變成樂趣,而不是在漫無邊際的題海里掙扎。就學生來說:
1.會預習。包括各學科的,尤其是文科類的學習。如果老師能夠幫助學生找到并梳理出本學科的知識鏈條,再教給他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學生就能夠做好預習。很多時候,其實不是他不做而是他不會做,是我們做老師的包辦多了或者是沒幫到點子上。如果學生會預習就能為他終生的自主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2.會讀書。閱讀對人一生的意義不言而喻。我們身邊很多人不讀書,不愛讀書。其實,我認為不是他們一開始就不愛讀,只是他們錯過了閱讀的最佳時機。而在閱讀的最佳時機,他們沒有學會賞析,也就讀不出美好之處,對于一本書,如果無從下手也就讀不下去了,讀書的習慣從此擱淺。
3.會做題。學生找到了閱讀的方法,懂得了閱讀方法,熟悉了閱讀角度,學會了設計問題,自然會站到一個高處,做題就更勝一籌,考場上能夠從容面對考題有條不紊地答題,提升效率和質量。
4.會表達。小組學習展示的方式使學生的表達能力一點點提高。
華老師的自學法已經經過兩輪中考的檢驗,不僅學生的成績非常好,更為關鍵的是學生到高中之后,依然會按照這樣的辦法學習。筆者希望這樣的閱讀自學法能夠帶給業內更多老師以幫助,也衷心祝愿華老師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收獲更多喜悅。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