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哲
摘 要:目前,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高職學生的學習需求。信息化教學是高職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經之路。結合競賽和教學實踐,就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給出了實施路徑,并結合高職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進行了教學實踐與探索,對高職教學信息化建設及深入探索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過程;國際貨運代理
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化的時代已然到來。作為在互聯網下成長的一代,如今的高職學生,是一群已經掌握了一定基礎知識,厭倦了傳統課堂,熱衷于各種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的超前“95后”。長久以來,高職學生普遍存在著學習興趣不高的情況,學生認為高職院校的教學培養對自己的成長和就業幫助不多,從而產生了消極的情緒。那么,我們在教學中該如何改變,真正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只有了解學生如何學,老師才能知道如何教。以老師為中心的傳統講授式教學已經被學生所排斥,只有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適應當今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才能打破僵局,真正讓學生做到學有所用。
信息化教學對高職教學具有革命性的影響,是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的全面深度融合,是教與學的雙重改革。2015年,筆者參加吉林省信息化教學設計大賽并獲得省一等獎,通過競賽和教學實踐總結了一些經驗。下面,我以《國際貨運代理實務》課程中“多式聯運貨損事故處理”一節為例,為大家詳細闡述信息化教學手段在教學實際中的應用。
一、傳統教學的局限性
傳統的教學方法有著很大的局限性:第一,傳統的課堂不能提供實際的業務情境,枯燥乏味,學生往往缺乏參與課堂活動的興趣,長此以往難免產生厭學的情緒。第二,沒有任務驅動,學生學習被動,沒有主動去探究知識的熱情。第三,學生缺乏課后學習條件,僅依賴于老師課上的教學,課后學生即使想學也不得學。最后,老師不能全方位評價學生,僅僅依靠一紙期末試卷明顯是不夠全面的。很明顯,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完全滿足互聯網一代的“95后”高職學生的學習需求。那么,該如何打破傳統教學方法的局限性呢?答案是利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
二、信息化教學的優勢
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信息化教學擁有很多優勢:首先,利用多媒體視頻、圖片,創設學習情境,使學生融入實際業務情境中,如魚得水,不再做只能在陸地上練習泳姿的旱鴨子。第二,通過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實現師生全面互動,讓老師走下神壇,不再是上完課就找不到的神秘人物。第三,通過網絡平臺給學生提供課下學習的機會,時時學,處處學,真正做到翻轉課堂。最后,通過問卷星和課程郵箱建立立體全面反饋評價體系,學生不僅可以在線做作業,共享學習成果,還可以小組之間相互評價,甚至可以進行投票,對老師的教學做出評價。
三、教學實施過程
1.教學過程設計:
(1)課前:學生通過教師微博、微信認識貨運糾紛。
(2)課中:教師通過視頻、圖片、PPT發布處理貨運糾紛任務,創設學習情境;學生通過分組扮演不同角色完成任務。
(3)課后:學生通過課程郵箱共享各組方案及評價,進行作業網測答題、投票。
2.教學實施過程:
(1)課前:課程導入:在課前,教師通過微博、微信平臺分享貨運糾紛知識片段。
根據百度調查顯示,“95后”上網最常做的事情是點贊、分享和評論。學生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也與老師和家長不盡相同,QQ、微博、微信等成為最重要的獲得知識的手段。所以,將多式聯運經營人的責任等知識片斷分享到教師微博、微信,迎合學生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想學就學,把課堂翻轉起來。喜歡,就給老師點個贊吧!
(2)課中:①創設情境:教師通過視頻、圖片,創設學習情境
在課上,老師直接將任務單發給學生嗎?當然不是。首先,教師先播放一段視頻和圖片,創設情境。假設你是某國際貨運代理公司的員工,將要開始你的工作,突然,你接到處理一起貨運糾紛的任務。
②任務發布:教師通過PPT發布任務
香港地區某出口商委托你們公司將貨物經孟買運往新德里,你們公司將貨物裝進兩個集裝箱,經海運從香港運往孟買,再經鐵路運往新德里。經過一系列的運輸過程之后,發現兩個集裝箱發生不同形式的貨損,現在賣方要求你們賠償,這時候,你將如何處理呢?
③任務實施:分小組進行合作探究,扮演不同角色提出解決方案
首先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中由同學分別扮演貨運代理公司員工和賣方,就此次貨運事故糾紛進行處理,討論完成后,進行角色交換,在討論過程中,還可以利用手機翻閱課程微博、微信,查找相關知識。
學生討論完成后,教師幫助回憶課前投放的知識內容,再次強調重點,明確多式聯運經營人的責任,并且提出,做為貨運代理公司,怎樣在對客戶負責的前提下,維護自身權益,向前追索。
最后,根據教師的講解,學生再次修改自己的處理方案,并對此次任務進行總結。
(3)課后:評價反饋:學生將各組處理方案提交到課程郵箱進行共享,并通過問卷星網測平臺進行作業答題,投票。
課后,學生將各組處理方案提交到課程郵箱,共享學習成果,并且小組之間也可以相互學習、相互評價。此外,學生還需要登陸問卷星網測平臺進行作業答題,鞏固學習成果。同時,還可以對教師發起的問題進行投票,評價老師的課堂教學表現等等。所以,本單元建立起全方位立體的評價反饋體系,教師評價與學生互評得以相互結合。
四、教學效果反思
1.信息化教學效果
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課程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
(1)課堂氣氛:改變了傳統沉悶的教學氣氛,教室課桌瞬間變成了辦公室卡位,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的高漲,學生由不愿意上課變成了期待走進課堂。
(2)學習效果:通過課前在微博、微信上分享知識片段,到課上通過任務模擬實際工作情境,再到課后通過郵箱、問卷星共享和鞏固學習成果,學生對重點難點的掌握情況得到很大改善。再也沒有背下來也不理解、不會用的情況。
(3)互動反饋:通過信息化手段,學生可以隨時與老師互動,老師也可以隨時可以得到學生學習情況反饋,老師通過在問卷星上發起的學生投票,還可以隨時調整教學策略,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的各種需求。
2.信息化教學反思
在信息化教學取得令人欣喜的效果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反思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課堂氣氛固然十分重要,可是傳統教學中對課堂紀律的要求也不應該被完全摒棄。因為老師畢竟只有一個,難以顧及到每一個學生,有些時候,難免會出現學生以查閱資料為名玩手機,聊天等現象,這些都是我們在今后的信息化教學中需要研究的問題。
高職院校經過多年的信息化建設,在校園網絡基礎平臺、基于網絡的應用系統、網絡教學終端等基礎建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實際高職教學當中,信息化教學的開展在廣度和深度上卻不容樂觀。信息化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我們與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并不僅僅是硬件的差距,更多的在于高職教師的軟實力,如何減小差距,甚至超過發達國家,不是一門課程,一個老師的事情,而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朱鵬華.高職數學信息化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4.
[2]曹曉春.基于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應用狀況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5(01).
編輯 丁可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