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琦
一、教學目標
1.理清小說情節,能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小說主要內容。
2.分析小說以喜襯悲的表達方式。
3.感受小說中親情的力量;理解小說主題思想,以及底層勞動人民飽受饑餓的困苦生活。
二、教學重難點
重難點:分析小說中的故事情節;理解小說以喜襯悲的表達方式及小說開頭和結尾的好處;理解小說主題思想,以及底層勞動人民飽受饑餓的困苦生活。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點撥引導法、問答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河豚嗎?河豚是一種魚,它的肉質非常鮮美,但民間有俗語說“拼死也要吃河豚,快死就吃河豚子”、“吃河豚子——找死”,由此可以知道:河豚魚肉雖鮮美,但有毒性,它的子比魚肉的毒性來得更猛烈,吃多了可以致死。同學們之前已經預習過課文了,現在我們就讀一讀由有劇毒的河豚子引發的故事。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篇小說情節起伏多變,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并進行小組討論,找出小說中情節轉折變化的幾處。(學生先進行組討論后回答,教師引導學生,并提煉學生的答案。)
明確:煮河豚子吃,以為必死→家人等男主人,沒有死→全家一起吃,安穩等死→醒,一個也沒死→嘆,求死也不得。小說情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3.細讀課文,合作探究。
(1)通過這幾次情節的轉折,我們能看出小說的情節走向真是一波三折。下面我們具體欣賞小說的情節。河豚子有毒,吃了會致命,為什么要把河豚子給家人吃?
明確:“他”是父親,一家之主。因為連續三年的災荒,土地所得少,還要交租子,男主人無力養活家人,一家人都要挨餓,活著更是痛苦,所以想吃河豚子求死以得解脫。
(2)他作為一個父親、丈夫,做出這個決定有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哪個詞能看出來?
明確:是經過深思熟慮想出這個決定的,“決心”一詞可以表現男主人的決絕和悲痛,不想失去妻兒,但是連年災害無所收所以無法養家,不如一家人吃河豚子求死。
(3)為什么他托故離開后,家人沒有吃河豚子?挨餓的妻子和孩子一定要留著河豚子等男主人回來一起吃,同學們你們心里的感受是什么樣的,這一家人的關系如何?
明確:沒有吃河豚子,他們的家庭非常幸福,一家人感情深厚,互相關愛,有一點吃食也要一家人一同吃。我認為這體現出一家人之間濃濃的溫情,但是這種溫情又透露著辛酸,相親相愛的一家人一起吃河豚子求死,這一點緊抓著人心,讓人喘不上氣。
(4)同學們,咱們一起往下看,當讀到一家人一起吃河豚子時,你內心有什么感受?
明確:妻子和孩子為了等待男主人沒有吃河豚子,讓我們松了一口氣,但是緊接著剛放松的心又被提了起來,因為男主人回來了,最終這一家人還是一起吃了河豚子,而且吃得分外鮮甜,讀來讓我們覺得很心酸,也為男主人痛苦,他是知道吃河豚子會死的,那么他是以一種什么樣的心態等待即將到來的死亡,還是一家五口一同死亡?
5.即將面臨死亡,他卻“安安穩穩”、“靜待”,從這兩個詞中你讀出了什么?
明確:男主人想到全家人吃了河豚子,可以就此死亡,不用一起挨餓,對于他來說這不是災難,而是一種解脫,他的內心反倒輕松踏實了,一家人不用再一起受苦挨餓了。
4.深讀課文,細致體會。
(1)文章開頭“這一種常識”和“這一著算盤”各指什么?開頭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常識——河豚子有毒,吃了會死亡;算盤——用河豚子毒死家人,自己再自殺。這樣開頭的好處:設置懸念,吸引讀者,激發讀者閱讀興趣,為下文的展開作鋪墊。
(2)這篇微型小說通篇彌漫著悲劇的氛圍,卻不是單純寫悲,而是悲中有喜,同學們你們能找出文中兩處悲喜碰撞的地方嗎?并說說悲和喜各指什么?
明確:男主人帶回河豚子的悲(一家人即將吃河豚子,會死)和一家人見到河豚子的喜悅(有了吃食,不用挨餓);他從外面回來心力衰竭的悲(一家人吃了河豚子已經死亡)和一家人爭搶吃河豚子的高興勁(一家人有福同享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3)這種悲喜交加的情節描寫有什么好處?(此題有難度,教師可作適當引導。)
明確:男主人的舉動和心理活動與家人的一顰一笑形成強烈反差,不僅使男主人更痛苦,而且吸引讀者,身臨其境,讓讀者的心滴血。這種以“喜”反襯“悲”,使“悲”更“悲”的手法,把一家五口的悲苦命運推向更高層次。
(4)討論探究:小說一開始就是男主人想要“求死”,最終一家人卻活了下來,這個結尾是悲劇還是喜劇呢?這樣結尾又有什么好處呢?
明確:悲劇,一家人吃河豚子沒死,是一種求死不得的痛苦。小說用貌似喜劇的結尾加強了小說的悲劇性,引人深思,這種出人意料的結果也增強了小說的可讀性。
(5)最后,我們一起討論這篇小說表達的主題思想是什么?
明確:揭露了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底層勞動人民痛不欲生的悲慘生活,底層勞動人民雖然家庭幸福,卻飽受饑餓的折磨,說明社會的黑暗和底層人民的艱辛。
5.作業布置
想象小說中的“他”托故離家后的所做所想,用文字記述下來,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