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華
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離不開語文教師的積極努力,然而,眼下中職語文教師急需的是這一領域的教學技術。諸如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設計、實施方式、評價技術等,對此,語文教師們可能還是“囊中羞澀”,多個層面上的問題認識與體驗可能是從零開始……這就要通過一系列必要的教學技術層面的校本培訓,幫助他們盡快適應新的教學要求。
一、珍視實踐活動的核心價值
1.彰顯個性,培植創新。
主題式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不管是采用個體獨立或小組合作的組織形式,也不管實踐活動的空間形式如何,“學生自主”總是活動的靈魂。“自主”決定了學生個體或群體的活動親歷——他們需要做好活動之前的各種儲備性工作——操作預案的策劃,有關信息的搜集,物質的、心理的準備;他們需要在活動實施中按計劃行事,充分調動各種感官與實踐對象進行對手戲,及時處理活動過程中突如其來的意外;還需要做好活動資料的收集整理、反饋交流、總結評價。正是這一過程,學生自覺承擔起獨立思考、自主判斷、自我管理的責任,各種沉積的具有濃重個性色彩的知識、經驗、智慧得以迸發,創造出了許多令人驚羨的“瞬間課程”,鮮明個性得以澄明,獨立人格彰顯無遺。這正是實踐活動的價值所在——不僅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更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如在人教版中職語文教材《基礎模塊(下)》中的《尋訪家族故事》實踐活動中,對于“自己家族繁衍的脈絡”,缺乏生活閱歷的學生只懂得不厭其煩地走親訪友,或通過電話、網聊等形式艱難地獲取信息;有個同學竟提出查看族譜——鎖眉的同學個個喜出望外。族譜的借閱幫助大家擴大了見識,又節省了許多時間和精力——這位同學被譽為“小諸葛”。
2.關注過程,追求體驗。
“差異”是個性化的本質特征。從行為學角度看,“個性體驗”指每個作為具體的個體生命的人在親歷親為之后產生的、具有顯著同化或順應刺激特征的心靈感應,這種“親歷感受”總會因外部條件、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因而具有鮮明個性特征。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隱價值,正是這樣一種具有個性認知水平、實踐能力、思想情感等多層面差異特征的多元心理機制。因為學生是一個個性紛繁的學習群體,學習差異性始終客觀存在,他們可能在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參與“異質同構”的鍛造,卻不可能在實踐活動中“同步同功”。因此,如何引導或幫助學生提取那些各具特色的實踐體驗并使之顯性化,是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根本任務之一。尤其是實踐活動中那些“學困生”,更應是指導教師關注的焦點。對于他們,哪怕是一點點進步,教師都應給予充分肯定,使每個“學困生”都能充分體驗到探求的艱辛和進步的喜悅;當然,對于那些學有余力、成效顯著的優生還需進一步“提攜”,促其學習效益最大化。總之,教師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全程參與活動,大力鼓勵學生將五光十色的個性體驗通過自己喜歡的形式予以呈現和展示。
二、強調實踐成效的合理評價
沒有課程評價就不能成其為完整的課程,對于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而言,如何將課程評價納入學生語文學習成績的整體評價范疇,是當前中職學校語文課程評價與管理中最棘手的現實問題。傳統的語文學科成績鑒定只是通過統一的書面考試進行,那么現在學生的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能通過書面考試進行評價嗎?顯然不行。那么怎樣考評?考評的要素與內容該如何設計?特別是它在學生具體的語文學科成績中的評價權重又該是多少?如果將其單列評價,讓書面考試與實踐活動的評價涇渭分明,丁卯各是;或者說,學生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績效不作為其語文學科成績的一部分,那么,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生命力又能有多強,這課程又能走多遠……這不只是每一個中職語文教師應考慮的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更是學校與教育行政層面亟待研究并及早明確的重大管理方略。筆者認為,只有將語文課程的書面考試與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考評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既對學生的語文學習進行合理的綜合考評,又能有效促進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實施并持續開展。
1.采用易于操作的評價工具。
筆者在主題式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設計中明確提出了活動評價采用的“‘自我參照標準加‘等級評價”這種比較易于操作的評價工具,而且它適用于各種不同主題、不同階段的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便于學生自主參照進行過程性或終結性評價,受到學生普遍歡迎;若再兼用“(自我)成長記錄袋評價法”,則活動評價的導向性、反饋性、激勵性功能均能發揮至好。
2.施以學生自評為主的評價辦法。
學生是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體,他們歷經了自主探究活動的全過程,并在活動中產生了諸多個性化體驗,對于各自實踐活動中的學習態度、學習策略、學習效果均能了如指掌。因此,他們可以也應當成為評價主體,通過對中職語文實踐活動進行自主評價,讓學生逐步培養評價、調控自己學習活動的習慣和能力,增強自律意識和自主精神。同時,因為學生的實踐活動常以小組合作形式進行,所以除了學生的個體自評,還有必要引導他們在小組中互評,讓每個人在特定的小范圍內不斷通過觀察、比較和發現,學會平等、民主、客觀地評價他人。這樣,學生就可以在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既學語文又學做人。當然,教師在這一活動過程中的傾聽、觀察與指導總是不可或缺的,適度引導、機智調控熱情幫助是指導教師積極有效參與活動的具體表現。
三、落實課程內容的適當改造
1.文本教材編纂要利于學生自主選題。
現行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都是以文本教材形式呈現的,每次實踐活動主題明確,組織形式皆為三大塊,程式雷同,較易于學生實施或操作。如此設置課程看似無可非議,而實踐經驗卻告訴筆者:這對于學困生而言,或許可以“輕松做課”;但對于那些學有余力的學生來說,卻完全可能是一種漠視——他們本可以憑借自己的知識、經驗、興趣、能力在既定的抑或是自選的主題麾下發現并提出問題,自主策劃并組織活動,自行探究并嘗試解決問題。殊不知,中職語文實踐能力與綜合素養的發展跟其他任何課程一樣,絕少不了創新思維的開發與訓練、探究與實踐能力的培植、具有獨特創見的個性體驗的參與。再從學歷與學識上看,中職學生與普通高中生可以說是一致或基本接近,假如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總是這樣“以本為本”,而完全摒棄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方式——這樣有意無意排擠或剔除研究性學習的課程成分,對于中職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發展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課程缺陷——文本教材的地方適應性不足,語文教師要善于用教材教,敢于智慧地對其進行一定的校本化改造,將更有利于進一步激活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造性思維,并使課程在實施的同時兼備開發與建設等多重功效。
現行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文本教材在選編上必須摒棄格式化,有必要進行實踐主題、內容及實踐方式的一些創新。比如,文本教材中應設置若干更貼近學生實際、更富挑戰性的完全由學生自主選題和策劃的活動,這將更有利于學生自主精神的培養及語文實踐能力的發展。
2.語文教師應享有的課程權力。
中職語文教學大綱在“教學實施”上將每個學期“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總量設為24~28課時。事實上,這樣的安排或建議于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猶似“杯水車薪”,以致有時語文教師與學生只能是“望課興嘆”。就人教版中職語文教材《基礎模塊(上)》中的《展望未來的生活》來看,從圖書報刊、廣播電視或互聯網搜集有關科技發明改變人類社會生活的資料圖片,到調查生活中人們的衣食住行、生態環境、社會發展,再到深入了解自己所學專業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再到主題展板的設計、制作、處理、美化;最后還要自撰文字進行具體說明——起草、謄寫、打印、交流、暢談理想、匯報評價、舉辦展覽,這一系列活動并非三兩天就可以做完,教師需要因時制宜,指導學生對大量的活動內容與活動形式進行適當取舍、改造與整合;也就是將“文本教材”進行必要的校本化處理,改造成小主題、少環節、短流程、易操作的實踐活動,否則,諸如上述課程的實施就可能因頭緒繁雜費時費力而缺乏實效。
語文教師要善用手中的“課程權力”,懂得對那些顯臃腫的課程內容進行必要的“瘦身”,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將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做得更加扎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