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娟
著名的西方學者德加默有這樣的看法:“提問得好,即教得好。”有位教育家曾說:“教育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作答。”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師生相互交流和撞擊的雙邊教學形式。在注重學生能力、打造高效課堂的今天,努力優化課堂提問,有效地發揮問題特有的“路標”作用,并且通過合理的設計問題,創造寬松的環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有效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使課堂在一定的時間內獲取最大的教學效益。
一、明確思考方向
要使課堂提問盡量有效,首先就要做到問題的指向一定要明確、提問針對性要強,保證學生一聽就知道問的是什么,該如何思考回答;不能不著邊際、模棱兩可,使學生不知道如何回答。提問的語言一定要準確、簡潔、清晰,避免冗長或模棱兩可的提問。比如在教《變色龍》這篇小說時,為了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奧楚蔑洛夫善變的性格,課堂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一開始,對巡警只稱“葉爾德林”,當巡警說:“曾在將軍家院里看見過這樣一條狗”后,便改口稱其為“葉爾德林老弟”,稱呼的前后變化與什么有關呢?這一問題的提出不僅能使學生注意到課文中的細節描寫,而且能使學生理解奧楚蔑洛夫善變的性格已到了“無微不至”的程度,從而進一步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時,學生在有了明確的思考方向后,就會積極地開動腦筋,勇于思考。
二、激發求知欲望
恰到好處的提問,不但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能促進學生將知識內化。因此,課堂提出的問題必須具備學習價值,具有一定的啟發性。比如在《口技》一文的教學中,我曾在課堂總結時提出這樣的問題:“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寫法?”但學生卻面面相覷一臉茫然,顯然他們被這個問題難住。當我看到這樣的情況,立即改變提問,依次提出以下幾個問題:(1)課文中哪幾節寫了口技表演內容?(二至四節)(2)這幾節除了寫口技表演內容外,還寫了什么?(聽眾的反應)(3)作者以寫什么為主呢?(口技表演內容)其中又寫到聽眾的反應,這又起了什么作用呢?(烘托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藝)。只要巧妙地設疑、及時地點撥,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學生便能舉一反三,課堂教學事半功倍。
三、點燃思維火花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學生沒有學習愿望的話,我們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設想都會化為灰燼,變成木乃伊。”因此,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感受自主探究帶來的樂趣。教師如果做到簡潔、恰當而富有趣味性、啟發性地導入問題,就能一下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學小說《變色龍》時,一位教師精心地設計四個臺階式的問題,以層層推進和激發學生的思維。首先他提出:奧楚蔑洛夫的性格是什么呢?學生很快回答:“善變。”接著他提出:奧楚蔑洛夫的“善變”有哪些明顯的特征?絕大部分學生都能歸納:一變得快,比如瞬息間他對狗的態度變了五次;二變得蠢,變的理由愚蠢、荒謬。然后提出:奧楚蔑洛夫雖然“善變”,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宗”是什么?三分之二的學生能回答:奴才本質。那么,奧楚蔑洛夫為什么會成為“變色龍”呢?學生稍加思考后回答,是將軍的權勢使得奧楚蔑洛夫反復無常。這時老師再加以點撥,便可水到渠成,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作者諷刺的鋒芒不僅指向靈魂卑劣的“變色龍”,而且指向造成這種病態的根源,即沙皇專制的反動統治。
四、引導更多思考
課堂提問不僅僅是師生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更是引導學生樂于、善于思考,促進學生開拓思維的發展關鍵。因此,教師在提問時首先應該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念,問題的設置要“巧”一些,“放”一些,讓學生在寬暢的思維空間中從多個角度思維,想出更可能多、新、奇的答案。例如《背影》一文中有一段關于父親背影的描寫,這是課文的重點部分,但是很多學生由于受到生活體驗的限制,很難從中感受到父親那濃濃的愛子之情。教學時如果首先要求學生仔細地觀察插圖,然后閱讀這段文字,接著要求學生閉上眼睛默默地想象“父親的體形、衣著、爬上月臺的動作”,那么當這些畫面一一在學生腦海中閃現后,學生的神態會有一些細微的變化,然后提問:父親的衣著和我的衣著有哪些不同?父親買橘不容易,為什么他要親自去?因為此前學生已經進入問題的情境之中,所以討論的時候就非常激烈,教學效果自然就比較好。
一堂好課往往起源于一個好問題。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中心,問題是引起思維活動的起點。問題設得巧妙,不僅能起到“傳道、受業、解惑”的作用,而且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點燃學生多角度思維的火花,挖掘學生巨大的創造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