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翔宇
摘 要: 對于探究性學習,其作為全新學習方式既要在研究型的課程里被使用,又要被引入各種類型的課程教學里。本文闡述了初中歷史探究性的學習在內容上的選擇、評價及實施等。
關鍵詞: 初中歷史 探究性學習 教學方法
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歷史學科越來越為學生和教師所重視。國家教育部也對歷史學科進行改革。新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就是進一步推進探究性學習,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探究性學習是教學方法的改革,更是教育思想的更新,它對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和人格都具有重要意義。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改革“填鴨式教學”;提問要做到設計新穎多樣,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創新能力,要求學生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去體會歷史。
一、提出問題
讀書能夠使人們聰明,也就是歷史經驗與認識,它豐富人們的思想,陶冶人們的情操,拓寬人們的視野,培養人們理解現實的能力與智慧。所以說,歷史的教育向來就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是中學生必須學習的基礎性課程。但是,歷史教育,其成效怎樣呢?2001年2月27日的《人民日報》對北、上、廣等許多重大城市14到28歲的中國的青少年的歷史知識現狀進行了調查。問卷調查的知識范圍以初中的歷史課本為主,但少數青少年能及格。老師大多把現成的結論交給學生,并不要求學生知道怎么分析,不要求他們明白有沒有其他可供參考的、可信的觀點。考試相對偏重回憶學過的知識,不提供思維空間,同學們自然考后便忘。不思考就沒有獲得。倘若歷史教育想給人啟發與智慧,讓學生會思考、有情操,就要改變之前的教學中重視記憶、輕視理解,注重澆灌、輕視思考的學習方式,倡導和形成研究性學習。由于目前對這一研究較少,因此,提出這一課題具有價值與意義。
二、研究的依據
以現代教學論看:歷史性的探究型的學習是讓同學們積極地參與獲取所需要的知識,這一方式指引同學們在對待歷史材料時,既可以了解歷史事實及理論,又可以明白如何使用。這樣才可以和現代的教學論相適應。
從初中生的特點看:探究型學習可以把同學們指引到與問題相對應的情形里,這樣能夠讓同學們更好地應對所面臨的困境。這樣不僅和學生的身心成長特點相適應,而且是學生所要學習的內容。
三、選擇學習的內容與其實施的效果
(一)選擇學習的內容
探究性學習,需要以合適的學習內容為載體。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其內容以教材為主,它可以以教材編排的選擇為內容,也可以以教材整合、小型專題作為內容,其學習內容選擇要注意以下方面:明白學生基礎和愛好;突出歷史學科的二期課改的要求;注重聯系現實社會。但是,探究性學習,其過程和要求,要當做主要評價標準。也就是說,探究性學習,其要求和過程要有以下內容:明確任務,要依據學習的內容;收集及處理這些信息;相互之間進行交流,和其他人合作學習。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設計《探究清明上河圖》,展現社會風貌,舉辦《歷史小報》等活動課。在學習《秦王掃六合》后,讓同學們分組討論秦始皇的功過,然后選出代表在班上進行辯論。新教材的活動課設計與建議,為我們進一步設計可操作的活動課提供了新思路,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它、借鑒它。
(二)其實施的效果
首先,有初步的收集材料能力。畢竟我們學習歷史這樣一門學科,學會怎樣搜集資料十分重要,所以需要我們了解和掌握這樣一種方式。其次,初步培養使用材料分析一些問題的歷史性思維能力及初步培養如何更好地使用材料的能力。我們只有養成這樣的一種能力,我們就能夠知道如何使用材料分析,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寫論文的時候很順手。最后,有著和別人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我們通過合作這樣一種方式,借鑒其他人好的一方面,這樣就可以取得更大進步。在教學課堂中盡量讓學生有機會說說自己對歷史現象、事件及人物的看法,比如講到《清明上河圖》時,讓學生分別找出圖中的人、事、物,自己構想宋朝平民、商人、貴族的社會生活。學生興趣激增,教學效果顯著。又如充分利用歷史掛圖教《全面內戰的爆發》一課時,就可利用漫畫“蔣介石躲在和平方案后磨刀”說明蔣介石的假和平、真內戰的險惡用心。這種直觀教學方法,具體、形象、生動,學生對此很感興趣,有利于強化教學效果。
四、結語
本文就是希望初中歷史老師在今后的教學中有嶄新的教育的理念,要有對于知識更新的能力,要有鼓勵與指引學生探究的能力。希望老師在展開探究性的學習的時候,要敢于挑戰,充分利用學校以外的教育方面資源,不斷完善其評價體系。希望此文可以讓老師們更好地了解與學習這樣一種新型的教育學生的模式,并且可以積極應用于實踐中,讓學生可以更好地學習知識。
參考文獻:
[1]面向21世紀中小學新課程方案和各學科教育改革行動綱[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章淳立等關于研究型(探究型)課程的文章[J].上海教學研究,2000:7-9.
[3]美國高中生應用學習能力標準和作業實例[J].上海教育情報,20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