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瑞(鄭州財經學院會計系 鄭州 450000)
?
“互聯網+”背景下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模式探索
■ 宋瑞(鄭州財經學院會計系鄭州450000)
內容摘要:“互聯網+”這一概念是在2015年3月5日的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被首次提及,并且被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在這樣一個互聯互通的經濟環境下,我國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也面臨著重新洗牌的挑戰與產業轉型的機遇。就目前而言,我國的實體經濟環境正處于“三期疊加”的發展時期,主要表現在經濟的增長速度進入換擋期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進入了陣痛期。在前期政策的刺激下,這一時期轉變為對前期政策的消化。在“三期疊加”的經濟環境下,商貿流通業作為我國先導性與基礎性的產業,尤其是在“互聯網+”的時代浪潮下,其如何保持可持續性發展以及如何實現產業轉型,這都是當前商貿流通業發展及產業變革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互聯網+”商貿流通業發展模式跨界聯合社群模式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用創新推動經濟發展,通過運用互聯網思維激發市場活力,加速“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技術與傳統產業結合,推動其在信息安全、智能機器人、車聯網、遠程教育、金融等領域的發展,這就進一步加快了我國商貿流通業這一基礎性產業與互聯網的融合進程。
(一)價值鏈的主導模式被重構
在傳統的商貿流通業價值鏈中,其主導模式是以供給為導向,但是進入互聯網時代后,尤其是在“互聯網+”的浪潮下,商貿流通業的價值鏈已經由供給為主導轉變為以需求為主導,消費者成為了交易環境中的主動者,而不是被動者。如圖1所示,根據艾瑞咨詢已經發布的2015年第二季度的中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數據顯示,我國的消費者已經變成了主動型的消費主導者,而不是像以往一樣的被動消費,消費的主力軍逐漸從線下的實體消費戰場轉移至線上的消費主場地,這主要是因為網絡購物能夠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便捷化的消費需求與服務體驗。消費者的消費訴求不再單純滿足于以往廠商為其提供的產品生產與服務,而是充分利用互聯網工具,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形成以自我消費需求為主導的市場,提高自身的議價能力。那么在以需求為主導的價值鏈體系下,商貿流通業就必須要與互聯網聯合,才能真正實現產業的轉型與升級,激發新的消費點,也才能夠不斷深入到我國經濟體系里最活躍的領域之中。
(二)實體交易環境被重構
在以往,無論是商貿流通業還是其它行業里的實體產業,它們都是在實體環境下完成所有的交易,但是進入互聯網時代后,尤其是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沖擊下,商貿流通業不再只是依靠實體環境進行商品交易,它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實現商品的流通及信息的傳達,在“互聯網+商貿流通業”的新型產業發展模式下,實體交易環境被重新構造,形成線上與線下相融合的環境。
如圖2所示,根據eMarketer預測報告的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智能手機用戶首次超過五億人,成為智能手機用戶最多的國家,移動端市場的消費者逐漸增多,因此移動端的消費市場也在近年呈現出高速的增長趨勢,預計未來幾年還會保持50%-60%的產值。由此可見,移動端具有更大的消費潛力,商貿流通業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進一步激發新的消費點。
基于這一背景環境,商貿流通業要與互聯網實現整合,不僅有條件做到,而且更有義務要做到,這樣才能突破商貿流通業在實體經濟環境下的發展瓶頸,創造新的價值。
(三)實體產業與互聯網間的界限被模糊化
在以往的實體經濟環境中,對于商貿流通業這類的商品交易市場而言,在供應鏈的各節點上,生產商、供應商、零售商以及消費者之間在信息傳遞方面都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這就使得實體產業內部出現了分明的界限。在互聯網的初始運營階段,商貿流通業仍然存在一定的抵觸,始終固守自我的實體防線,這就使得商貿流通業與互聯網之間出現了行業界限。
如今進入產業互聯網時代,互聯網龍頭與許多流通領域里的巨頭企業之間必定會進行跨界競爭,那么,無論是互聯網進入商貿流通業,還是商貿流通業利用互聯網來促進自身的轉型與升級,兩者都說明了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商貿流通業與互聯網行業之間的界限會變得越來越模糊。以商貿流通領域里的零售業為例,如圖3所示,從2013年上半年至2015年上半年,家電網購零售量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到了2015年上半年,家電網購的零售占比達到24.5%,零售量達到560萬臺,這個數據充分說明了互聯網與實體零售業之間的界限已經被模糊化了。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5年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為16459億元,同比增長39.1%,而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1.6%,這是繼2014年線上滲透率突破10%之后,繼續攀升至10.7%。其中,實物商品的網上零售額為13759億元,增長率達到了38.6%,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包括服務和實物)比重的9.7%。這體現出互聯網對我國經濟的增長,尤其是對實體產業的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貢獻作用。
(四)流通網絡體系得到完善
“互聯網+”這一具有創新性的理念正式在國家的戰略日程中被提及,并且要將一批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成主導性產業,尤其是對于商貿流通業這個具有基礎性與先導性特點的產業的發展而言,“互聯網+商貿流通業”是推動產業轉型與升級的有利武器,同時也是促進商貿流通業良性發展的重要工具。
此外,如圖4所示,針對商貿流通業在流通網絡建設的問題,2015年6月1日,我國商務部發布了10個部門聯合印發的《全國流通節點城市布局規劃(2015-2020年)》,這一規劃文件明確了我國未來5年在流通網絡建設上的整體布局,包括“3縱5橫”全國的骨干流通大通道體系、37個國家級的流通節點城市以及66個區域級流通節點城市,為了加快全國骨干流通網絡的建設進程,積極增加流通節點的城市功能,以便更好地發揮流通產業的基礎性與先導性作用,從而發揮城鎮周邊區域以及農村地區的消費潛力。
在這個《規劃》中,我國政府確定了37個國家級的流通節點城市,而國家級的流通節點城市是作為全國骨干流通網絡中的關鍵節點,是國家流通大通道上的樞紐,是流通節點城市網絡中的中心城市和重要的支點城市,從這些信息中可以看出,我國政府在流通體系的建設上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與資源,使得流通網絡的體系結構得到進一步完善,從而有效地解決商貿流通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流通受阻等問題。

圖1 我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變化圖

圖3 2013年上半年-2015年上半年我國家電網購零售情況

圖4 “3縱5橫”全國骨干流通大通道體系結構圖
(一)采用社群模式
社群模式是針對目前的經濟來說的,它是指一個由有共同價值觀、共同消費需求、共同消費行為的社會單位所構成的群體,這個群體在消費需求、消費理念、消費行為上具有共通性。商貿流通業采用社群模式,也就是將消費者對產品的時間與空間需求兩者結合起來。在社群模式下,產品信息的傳播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價值創造與互動。
商貿流通業作為我國的基礎性與先導性產業,在以往的實體經濟環境下,信息的不對稱性嚴重地制約著產業的發展,因此在商貿流通領域里采用社群模式,是打破供應鏈上信息不對稱的有效方法。要將社群模式運作起來,首先需要將互聯網技術引入到商貿流通業中,利用互聯網技術,將不同類別的社群區域劃分出來,生產商可以直接與消費者進行對話,消費者也可以直接參與到產品的設計、生產的過程中,因此生產出來的產品具有社群屬性。由消費者直接定制產品的生產,將產品需求的時間集中起來,在一定的時間內生產出適量的產品,通過物流體系,將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上,這中間的流通過程就減少了很多環節,也節省下一部分的流通成本。
不僅如此,在社群模式下,生產者、供應商、零售商、消費者形成獨立且相互聯系的利益主體,將產品的生產、流通和銷售分成多個環節,但是每一個環節的信息傳播都具有互通性,不同社群里的消費者因為區域的不同帶來偏好及需求的不同,因此廠商的研發與生產也就圍繞這些進行,并且商貿交易環節也使得各利益主體能夠直接面對消費者,減少流通分支,進一步節約流通成本。
(二)采用跨界平臺聯合模式
跨界平臺聯合模式是指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不同地域間的聯合協作。在實體經濟環境下,商貿流通業的供應鏈體系集合生廠商、供應商、采購商、銷售商和消費者,而消費者是供應鏈的末端者,相比鏈條上的其它商家來說,消費者沒有議價能力,只能接受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企業提供的有限且有償的服務以及商家提供的有限信息,因此在市場競爭中處于被動的位置。
一方面,跨界平臺聯合模式是基于互聯網與商貿流通業的界限日漸模糊的條件下才提出的,“互聯網+”能夠深入到商貿流通業的細分領域中,真正打破互聯網與商貿流通業之間的界限,通過跨越不同的行業、領域及地域,創造出新的價值及消費需求,也能夠使得很多原本不兼容的元素得到了有效銜接,產生新的價值。
例如,以時裝聞名的喬治·阿瑪尼,它與奔馳合作推出了喬治·阿瑪尼CLK這一聯合產品;亞馬遜與美國網上證券交易商并沒有直接的投資流通渠道,但是卻能進入零售與財務服務產業,并且也在這些產業中取得創新性的成功,這就是跨界協作所帶來的價值效應。
另一方面,跨界平臺聯合模式是通過互聯網這一工具來實現的,包括信息平臺與物流平臺,信息平臺是針對各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而物流平臺則是為了有效節約供應鏈的流通成本而建立的,各商家可以齊聚資源,構建一個信息平臺與物流平臺,充分利用現有的流通網絡的優勢,將產品的信息、物流信息及時反饋到各商家與消費者手上,從而有效解決商貿流通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三)采用線上與線下融合模式
線上與線下的融合模式,也就是電子商務領域里的O2O模式,是目前乃至未來企業進行自主創新的重要舉措。在電子商務領域里,O2O模式的運作方式是線上負責檢索挖掘客戶信息吸引消費群體,線下負責為高質量客戶提供體驗服務并刺激其產生消費行為,利用具有移動化、社交化這兩個特點的技術,為消費者提供全方位和個性化的服務。
但是,在商貿流通領域里,線上與線下的融合模式有所區別,它主要在供應鏈的整合與運用上。線上是指利用互聯網建立一個在線上的供應鏈網絡系統,這一個系統連接的是線下的供應鏈網絡體系以及實體交易環境。線上供應鏈體系反饋產品狀況、庫存信息、商品價格、物流信息等信息,同時這些信息又要對接到線下的供應鏈體系中,從而生產商要確定產量,供應商反饋供給與需求的現狀,而銷售商則負責獲取有效的庫存及價格信息,消費者也能夠在這線上與線下的供應鏈體系中獲得更多的信息。
以零售業為例,如日本永旺零售集團庫存模式,主要是將網店商品與庫存商品的信息進行統一。一方面,建立虛擬庫存,并統一管理,并且做到每1.5小時就更新一次庫存信息,進行可視化管理。另一方面,永旺模式采取的是資源共享的合作戰略,通過“永旺+軟銀+雅虎”的方式收集顧客信息,并通過雅虎引流到門店,從而使雙方能共享顧客資源,有效促進商貿流通業與互聯網的深入融合。

圖2 我國移動端市場增長趨勢圖
商貿流通業是結合生產與消費的中間結構,它是引導產品的生產和促進消費的,作為產業發展的核心,對我國經濟有著較強的影響力。但是城鄉之間的流通效率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城市地區有著比較優良的流通基礎設施與更多的發展機遇,而農村地區卻沒有比較完善的流通基礎設施,因此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不僅要解決城鄉之間的差異性問題,而且還要不斷加強商貿流通業的信息化建設,從而實現商貿流通業與互聯網的融合。
將商貿流通業從線下搬到線上,這就是“互聯網+”,而將互聯網從線上搬到實體經濟中,這是“+互聯網”。無論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兩者的最終目標都是要將商貿流通業與互聯網融合,利用信息技術的互聯性,重塑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模式,從而使得商貿流通業可以創造新價值,提升其能力以及產業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徐昭.微信支付創新發展對金融消費者的影響及啟示[J].特別聚焦,2014(6)
2.夏連月.我國物聯網技術推廣模式比較及選擇[J].商業經濟研究,2015(6)
3.袁東亮.物聯網的研究與應用[D].中國地質大學,2012
4.李海艦,田躍新,李文杰.互聯網思維與傳統企業再造[J].中國工業經濟,2014(10)
5.魏武揮.社群經濟與粉絲經濟[J].創業邦,2014(8)
6.胡泳,郝亞洲.張瑞敏思考實錄[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
7.孫敬永,姚志.現代流通產業核心競爭力研究進展[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
8.文啟湘,肖贊軍.基于產業鏈整合視角的流通產業發展方式轉變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3(3)
中圖分類號:◆F724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
宋瑞(1981-),女,漢族,河南滎陽人,碩士研究生,鄭州財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會計理論與實務、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