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旭良
[摘要]語言障礙是自閉癥主要癥狀之一,主要表現在語言和非語言交流兩個方面。自閉癥患者的語言研究揭示漢語自閉癥兒童語言的特異性,探討自閉癥兒童的認知機制及神經基礎;自閉癥的語言研究為我國自閉癥語言障礙評估提供語言學依據,從而對患者進行及時、有效地干預,為他們融入社會提供語言方面的服務。
[關鍵詞]自閉癥;語言;非語言;語言學
一、引言
自閉癥,又稱孤獨癥,孤獨癥譜系障礙是一種發育障礙性疾病。根據最新的美國精神障礙診斷統計手冊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 DSM-5 ),孤獨譜系障礙的核心癥狀包括持續的社會交往和社會溝通障礙,以及局限、重復的行為、興趣和活動。
2012年美國調查發現,孤獨癥患病率已達到了1.13%,每88名孩子中就有一位孤獨癥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為4.67:1。我國自閉癥患病率約為1%,但近年來呈急劇上升趨勢。據一項最新的調查顯示,我國自閉癥患者可能超過1000萬,0-14歲兒童患病者可能超過200萬(中國自閉癥兒童發展狀況報告 2014),許多家庭深受其害。
二、自閉癥表現
自閉癥一般起病于36個月以內,通常在5歲以內比較明顯,主要表現為三大類核心癥狀:社會交往障礙、交流障礙、興趣狹窄和刻板重復及怪異行為方式。
(一)社會交往障礙
自閉癥患兒在社會交往方面存在質的缺陷。在嬰兒期,患兒回避目光接觸,對人的聲音缺乏興趣和反應,沒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勢,或抱起時身體僵硬、不愿與人貼近。在幼兒期,患兒仍回避目光接觸,呼之常無反應,對父母不產生依戀,缺乏與同齡兒童交往或玩耍的興趣,不會以適當的方式與同齡兒童交往,不會與他人分享快樂,遇到不愉快或受到傷害時也不會向他人尋求安慰。學齡期后,仍明顯缺乏主動與人交往的興趣和行為,對社交常情缺乏理解,對他人情緒缺乏反應,不能根據社交場合調整自己的行為。成年后,患兒仍缺乏交往的興趣和社交的技能。
(二)交流障礙
1.非言語交流障礙。自閉癥患兒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們的不舒適或需要。稍大的患兒可能會拉著大人手走向他想要的東西,缺乏相應的面部表情;即使有表情,但顯得漠然,少用點頭、搖頭、擺手等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意愿。
2.言語交流障礙。患兒言語交流方面存在明顯障礙,包括:語言理解力不同程度受損;也有患兒2-3歲前曾有表達性言語,但以后逐漸減少,甚至完全消失;言語形式及內容異常:患兒常常存在模仿言語、刻板重復言語的現象;語法結構、人稱代詞常用錯;語調、語速、節律、重音等存在異常;言語運用能力受損:很少用言語進行交流,不會提出話題、維持話題或僅靠刻板重復的短語進行交談,糾纏于同一話題。
(三)興趣狹窄和刻板重復及怪異行為方式
患兒興趣范圍狹窄,甚至怪癖。患兒對一般兒童所喜愛的玩具和游戲缺乏興趣,而對一些通常不作為玩具的物品卻特別感興趣。患兒行為方式也常常很刻板:常用同一種方式做事或玩玩具,要求物品放在固定位置,出門非要走同一條路線,長時間內只吃少數幾種食物等。他們常會出現刻板重復、奇特怪異的行為。
三、自閉癥患者的語言特征
自閉癥患者語言表現多樣,有的終身沉默不語或使用有限的語言,有的言語非常流利但有溝通障礙;也因性別、年齡、智力及自閉干預程度差異而不同言語發育遲緩或缺損。
語音方面,自閉癥兒童的語調、語速、節律、重音等異常。患兒語調常比較平淡,缺少抑揚頓挫,不能運用語調、語氣的變化來輔助交流,常存在語速和節律的問題。語音的音值、音調和音量方面的異常。嗓音高低不當,語流不暢,機械無味。說話時出現音素的替代、歪曲、遺漏和添加的言語異常;無意義地重復過去聽到的詞或短語。詞匯方面,自閉癥兒童的詞匯量及詞匯種類低于其他兒童,沒有形成詞匯概念,并未真正掌握詞匯;創造新詞等。句法方面,由于邏輯思維能力的局限,句中詞序顛倒,句子結構和功能性詞語缺省,像幼兒的“電報詞語”, 缺乏句法功能;常用簡單句表意,對較長的較復雜的句子理解和表達都存在困難;自閉癥兒童多使用陳述句,較少使用感嘆句和疑問句。語義方面,能理解只有一個意義的詞,理解多義詞、同義詞或短語困難。另外,理解抽象詞語和比喻性語言困難重重。
自閉癥兒童所有的言語或語言問題最終都表現為語用問題。患兒主動言語少,多不會用已經學到的言語清楚表達自己需求和意見,他人也無法理解他們的言語,部分患兒會用特定的自創短語來表達固定的含義。上述研究的結論告訴我們,自閉癥兒童存在著交流障礙和刻板重復古怪行為。
非言語交流障礙,兒童孤獨癥患兒常拉著別人的手伸向他想要的物品,但是其他用于溝通和交流的表情、動作及姿勢卻很少。他們多不會用點頭、搖頭以及手勢、動作表達想法,與人交往時表情常缺少變化。
四、自閉癥語言研究學必要性及其價值
(一)自閉癥語言學研究的必要性
首先,漢語有自己的語言及文化特點,國外文獻對自閉癥兒童語障特征的描述恐不能全面客觀反映漢語自閉癥兒童語言特點。大量研究表明,漢語認知有不同于拼音文字的腦神經激活模式[4]。國內自閉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成因、康復治療及教育等方面,缺少系統的語言學研究。
其次,以往涉及自閉癥患者語言多是根據量表進行描述,而且樣本少。小樣本的發現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代表性稍弱,需要大數據的驗證和補充。
第三,自閉癥確診后,我們需要漢語語言學專家根據我國自閉癥兒童語言特征來制定相應的漢語語音清晰度測試表,訓練的漢字、詞語、句子等標準對自閉癥兒童進行及時、有效的干預。這些無疑亟需大量實證研究來揭示和整合語言各個范疇的特征。
最后,人際交流中的信息傳遞是多種模態的。手勢、身勢位置、距離、面部表情等副語言不僅有溝通交際作用,而且有認知作用,其產出與言語在時間上具有協同性。副語言可以幫助理解自閉癥兒童的真正語意及其思維。自閉癥患者的手勢、身勢、面部表情等對語言發展及康復治療也有重要作用,所以語言和非語言研究不可分離,需要研究他們的協同性及互補作用。
(二)自閉癥語言學研究的意義
研究漢語自閉癥兒童的語言及其副語言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第一,描述自閉癥兒童語言不同范疇所呈現的特征,檢驗或修改、補充以往自閉癥語言的研究結論,揭示漢語自閉癥兒童語言的特異性。第二,以自閉癥兒童語言及副語言為窗口,管窺人類神奇的認知結構、加工方式和神經構造,對其共性特點、程度差異、認知矛盾和可能的促發因素進行多元記錄和分析,有助于揭示自閉癥兒童的認知機制及神經基礎,豐富和發展語言學理論及習得理論。第三,課題為我國自閉癥語言障礙進行臨床鑒定及其評估量表的制定提供必要的語言學依據,對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干預,從而達到促進康復的目的。第四,該研究為自閉癥兒童這一特殊群體融入常規學校接受教育,融入社會,提供語言方面的服務,如針對自閉癥患者語言康復的教材開發、教學方法設計等。
參考文獻:
[1]郭輝,李穎,許曉娟,夏昆.孤獨癥譜系障礙病因學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3(8).
[2]Goldin-Meadow,S.Hearing gesture:How our hands help us think.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
[3]Swerts, M. The relevance of visual prosody for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 2009, 11(4).
[4]Tsao Y C, Wu M F, Feustel T. Stroop interference: hemispheric difference in Chinese speakers. Brain and Language, 1981,13(2).
(責任編輯 趙永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