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澄
[關鍵詞]新聞傳播;全媒體;媒介素養;
“全媒體(omnimedia)”這一熱詞,在國外新聞學界卻鮮被提及,可以說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概念。近年國內媒體技術迅猛發展,逐步與國際接軌,各類媒體形式接踵而至,并行發展,媒體內容、渠道、功能層面的不斷融合,一個意義涵蓋更廣闊的詞語——“全媒體”應運而生,比較權威的定義是指:綜合運用多種媒介表現形式,如文圖、聲、光、電來全方位、立體化的展示傳播內容,同時通過文字、聲像、網絡、通信等傳播手段來傳輸的一種新的傳播形態[1] 。
一、全媒體時代的影響
1.對傳播主體地位的挑戰
在這個人人都是信息主體的全媒體時代,傳統的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分界日趨淡化,新聞編輯不再擁有信息的占有權,對信息的控制力大大降低,新聞編輯應當充分認識受眾的主體性地位,樹立牢固的受眾服務觀念, 全媒體時代新聞更需要“貼近性”。
2.對信息選擇權的挑戰
在傳統媒體時代,受眾只能被動的接收新聞信息,而在當下的全媒體時代,受眾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接收個體,而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相關的新聞和信息進行閱讀,也可以主動搜索感興趣的新聞類型。從以往的新聞編輯“推(Push)”新聞,演進成為受眾“拉(Pull)”新聞。于此同時,通過評論、微信平臺、微博互動等多種方式,實現新聞編輯和受眾雙方之間的互動。新聞編輯要把新聞工作建立在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興趣與需要的基礎之上。當然,在滿足受眾興趣與需要的同時,還要善于正確地引導受眾,要將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
3.對新聞編輯社會責任的挑戰
全媒體的多樣化在給人們提供及時、海量信息的同時,也帶來了信息發布不準確、容易傳播虛假信息等類似問題。新聞編輯作為新聞傳播效果的主要負責人,必須在制止虛假新聞信息的產生與傳播上下功夫。
以上,這三大挑戰均與新聞編輯的媒介素養相關,新聞編輯媒介素養的高低決定了其面對全媒體時工作能力的高低,因此,重構全媒體時代新聞編輯的媒介素養很有必要。
二、新聞編輯應具備的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media literacy)”這一概念,最早由英國學者ER·利維斯和他的學生丹尼斯·桑普森于1933年在其論著《文化和環境:培養批判意識》中首次提及,隨著時代變遷與科技發展,當下“媒介素養”一詞,通常是指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也就是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所用的能力[3]。媒介素養是對新聞編輯的更高要求,媒介素養的缺乏,導致媒體從業人員將自己的報道對象利益衡量標準化,哪種報道方式、什么報道內容、報道對象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受眾的眼球,就是媒體所要采取的方式。
1.全媒體時代新聞編輯的融合能力
在全媒體時代,信息供大于求,受眾尤其需要更快、更準、更全、更可信、更可讀的信息。新聞編輯除了對新聞價值的專業判斷、新聞信息整合加工外,也開始考慮融合創新,以實現傳播效果疊加。新聞編輯要擁有強大的融合能力,對“初級新聞素材”重新排列組合,生產出適合各種媒介形態的新聞產品,實現一件新聞產品的多介質、全方位傳播,大大增強單一媒介傳播的影響力。
2.構建復合開放的知識結構和全媒體本領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新聞編輯的知識結構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不斷變化著的世界不僅要求新聞編輯擁有淵博的知識、深厚的文化底蘊,還要求全媒體編輯必須是復合型人才――“多面手”,要掌握多端發布、跨屏互動等網絡傳播技能,熟悉全媒體一體化采編業務,對新技術敏感,能靈活使用各種網絡工具;要成為各種媒體手段集大成者,要真正做到活到老、學到老,時刻關注技術的發展;要具備多種媒體的編輯能力和綜合操作能力,熟練運用全媒體思維進行稿件創作和編輯加工,將多種媒體形式的素材有機聚合、編寫;掌握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媒體信息的剪輯和編輯處理技術。?
3. 加強政治學習和堅守新聞職業道德
面對全媒體時代的信息爆炸,媒體的大眾化、商業化、市場化程度愈深的大環境下,對于新聞編輯有了更多的復雜性和挑戰性,堅守新聞職業道德的意義尤為重要。新聞編輯要不斷加強政治學習,時刻繃緊政治弦,堅持正確的政治傾向,在這些前提之下,新聞編輯要以專業的精神進行篩選加工,還原給受眾一個真實的環境,才能實現新聞工作者對于新聞的傳播和輿論的監督作用。
結語
全媒體時代,媒體融合發展是黨中央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雖然任重道遠,但已勢不可擋。新聞編輯應順勢而為、扎實工作,在新的媒體環境中重新定位,提升信息融合能力,不斷學習新的編輯技能,成為信息資源的重構者;還要有豐富的知識結構和較高的職業道德素養,成為社會輿論的領導者和發起者,促進新聞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新華社新聞研究所課題組.中國傳媒全媒體發展研究報告[J].科技傳播,2010(2下):81-82.
[2] 芮必峰,陳夏蕊.新傳播技術呼喚新“媒介素養”[J].新聞界,2013(14).?
[3] 黃楚新,王丹.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人的媒介素養[J].青年記者, 2014(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