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玲
[關鍵詞]訪談節目;話題;節目互動
當前,各種廣播節目形態層出不窮,在市場越來越呼喚分眾化的現實面前,新聞訪談類節目因其具有深度、廣度、溫度等特點,在各臺眾多節目中依然占據著重要位置,深受一些成熟聽友的喜歡。但是,對于縣級廣播而言,要想避開從中央臺、省級臺到地級臺的沖擊,在眾多訪談類節目中分得一杯羹,需要從話題選擇、嘉賓人選、節目互動等多個方面進行更為科學細致的定位。
一、話題選擇立足本土化
《新聞會客廳》制片人包軍昊曾說:談話節目的龍頭是選題。好的話題能激發受眾討論興趣,反之,則無法引起共鳴。但是,面對每天層出不窮的新聞,怎么選?對于縣級廣播來說,選擇平民化、有地域特點的話題是明智的選擇,這既能避免無法把握“國家大事”這樣的大題材而出現導向問題,也避開了缺少專家而帶來的解讀不到位等問題,但這也并不意味著節目策劃者就可以坐井觀天,只局限于本土新聞。他需要在詳細了解國家大政方針、社會熱點焦點的基礎上,再關注自己城市的發展變化、傾聽民情民意,讓大家各抒己見,能容納不同聲音,因此,話題彈性很大,要充分考慮落地性,從“小”入手,選擇那些民生社會新聞,能夠引起大家普遍關注、具有爭論性的話題,要善于上下聯系,善于激發興趣、善于引發共鳴,使節目成為黨和群眾溝通的橋梁、紐帶。
2015年11月26日,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足球成為體育必修課、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等重磅內容出爐。此次會議也被看作教育部主導的校園足球工作全面啟動的標志。這一消息對于有著近20年校園足球辦學經驗的張家港市西張貝貝足球學校來說,無疑是“春天來了”。本臺訪談節目《聽見》邀請已有近20年辦學歷史的貝貝足球學校總教練徐宏順老師回顧貝貝足球的發展歷程,分析即將面臨的挑戰以及應對舉措,改變了很多家長“孩子踢球沒希望”的錯誤想法,通過很多個案反映“足球夢”的宏大。
二、嘉賓人員側重親歷者
訪談節目有三種形態,即:傾向敘述類、側重討論類、邀請明星類,無論是哪一種,都需要有嘉賓參與。對于縣級廣播而言,缺少一支權威的專業嘉賓團隊是軟肋之一,對此,節目組一方面對上爭取,邀請南京、蘇州等地大學教授等加盟,另一方面,組建一支由本地人大、政協、政府領導、地方院校、網絡紅人等組成的評論員隊伍,多管齊下,豐富節目語態。比如,在制作《拯救小莉莉、愛心在接力》這檔節目中,既有白血病患者小莉莉父親的現場連線,也有愛心人士做客直播間暢談,既有記者的現場報道,還有民政局領導電話連線,場外還有聽眾的微信參與,多管齊下,營造出一種“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溫暖氣氛,該節目獲得江蘇省廣播電視播音與主持作品獎廣播主持新聞二等獎。
與上級媒體相比,縣級廣播訪談節目話題接地氣,嘉賓更應接地氣,主創者要走出直播間,走進大社會,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深入群眾,了解收集第一手材料。要善于在眾多材料中發現好材料,深入發掘好材料的內涵,運用豐富的新聞語言、形式、方法和技巧,創作出精品力作來。
2015年7月,《聽見》節目打造13期專題欄目《空中民生講堂》,30多位來自市委黨校、醫療、教育、社保等各個條線的志愿者走進電臺直播室,以百姓需求為出發點,暢談民生話題,這一欄目獲得2015年度江蘇省社科聯社科普及活動專項經費資助項目;2015年5月,《聽見》節目開設專欄《社科時間》,對公立醫院改革、張家港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發展機制研究、“民生面對面”活動思考、高端人才引進、培養和激勵機制研究、“適度人口規模和與之相適應的人口遷移政策課題等課題進行闡釋,集中展示全市社科研究成果,推動社科強市建設,《聽見》節目列入江蘇省級社科項目。
三、互動參與借助網絡化
在當下,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受眾對象、傳播技術都在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互聯網正在媒體領域催發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對于訪談節目而言,直播過程中除了主持人與嘉賓、場外聽眾進行實時互動外,還要借助微信等平臺作為節目預熱與回響。
節目互動,以往主要依靠直播電話、短信平臺等手段,但是隨著微信等網絡平臺地興起,傳統互動方式顯然已經無法滿足受眾要求。借助微信平臺,在節目直播前進行發布話題,收集問題,以便在節目中及時解答。節目進行過程中,微信平臺依然開通,受眾可當場答疑解惑,節目結束后通過有獎競答等方式進行反饋,讓聽眾對節目始終保持新鮮感。
2014年,《聽見》節目與市委宣傳部聯合開設黨員干部冬訓專題節目《冬日陽光》,創設了《冬日陽光》專題節目,開辟《冬訓大家談》、《冬訓故事會》、《雷老師課堂》、《冬訓微互動》四個專欄,及時向全市傳遞冬訓資訊,探索推廣冬訓活動的新思路新途徑。該節目在互動上做了一些探索與嘗試,除了現場直播過程中的互動外,該節目還借助張家港宣傳文明網站、“張家港新聞廣播”微信以及“張家港發布”微博等傳播平臺,即時推送《冬日陽光》聲音教材內容,廣大黨員通過關注簽到并參與冬訓微信平臺學習活動,贏取讀書卡等獎勵,大大提高了廣大黨員的參與熱情,取得了較好的冬訓效果。《冬日陽光》因其創新性獲得“2014年度江蘇省基層黨員冬訓工作創新項目”。
四、主持人有統籌協調力
對于縣級廣播而言,一檔節目往往由一個人擔綱,策劃人也是主持人。主持人是談話節目成功的關鍵,主持人的個性魅力、才華風度、內在修養、語言形態等直接影響著節目質量。這要求主持人除了具備深厚的文化功底、良好的政治素養等之外,還要具備一種“人文情懷”,一種發自內心的對人的尊重和關愛。智慧和學識來自天賦和學習積累,而“情懷”則要從心靈深處打造。
2016年7月,《聽見》推出三集特別節目《楊舍榜樣》,邀請獻血狀元、城市美容師、臨終關懷義工等六位志愿者走進直播室講述各自的愛心之路。直播前,主持人充分認真地做好案頭準備,包括文字和“腹稿”,從導向、知識、社會現實以及節目的策劃、結構的啟承轉合以及提問等方面做細做足,在直播過程中游刃有余,重視引導,客觀、真誠地面對受眾,將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滲透到節目中,使受眾得到啟發和教益。主持人鮮活了,節目自然會增添“生氣”,主持人有魅力了,節目自然就好聽了。
今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對新聞輿論工作提到新的高度,這對媒體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基層媒體,更應該注重貼近實際,說讓受眾聽得進、聽了信、記得住的話,新聞訪談節目應該對節目進行更加準確細致地定位,理清思路,創新節目表現形式,創造出有風格、有特點的節目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