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長利
[關鍵詞]電視新聞節目;低俗;對策方法
不斷演進的社會、飛速發展的科技,引發了新聞傳播內容與形式的深刻變革,也推動了電視媒介領域的巨大變革。在播報內容、播報方式和播報理念上都發生很多改變。但不能否認的是一些節目漸漸喪失了媒體的責任,缺乏理性和自覺,遠離“以人為本”的精神,違背了娛樂化存在合理性的度,過分關注報道渲染暴力、色情、緋聞等東西,一味地迎合受眾的獵奇心理,進而淪為娛樂的工具,因此也存在著不少庸俗、媚俗、低俗現象和問題。
一、電視新聞節目低俗化傾向的成因
在電視新聞節目紛紛以娛樂化的姿態大行其道時,其表象的背后關聯著深刻復雜地因素。
(一)社會的轉型。因為電視聲像具備,是更加娛樂化的媒介。日趨彰顯出它的大眾化、通俗化傾向。電視產業在發展變化中無可避免地展開對消費主義、商品主義的狂熱追求。
(二)市場的角逐。經過多年的發展壯大,我國電視生態格局日臻成熟,媒體的增多和同行業的競爭十分激烈。電視新聞節目中,除了講求新聞的“新”“快”“真實”,可讀性、收視率等都成為電視節目制作的考慮內容,這都給電視節目制作人帶來壓力。
(三)文化背景的嬗變。電視作為傳媒的一個重要載體,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都是它主要的構成,另外還有一種被稱為邊緣文化。電視新聞節日的娛樂化趨勢正體現出信息傳播的大眾化。
(四)受眾的需求。快節奏的現代都市生活往往給人們帶來極大的精神負擔,人們強烈地需要某種娛樂方式,需要某種宣泄情緒緩釋心理壓力的渠道。電視節目既提供了信息咨訊,又提供一種休閑娛樂的方式,所以當之無愧成為了大眾選擇的主要方式。
二、電視新聞節目低俗化的現狀
(一)電視節目主題迎合世俗。大眾文化越來越普及,面對大量涌入的信息,電視新聞節目在主題選材方面,逐漸衍變成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新奇來吸引觀眾提高收視率。
(二)電視節目內容偏重消遣。受娛樂化潮流影響,電視新聞節目都或多或少地帶有娛樂性,為了達到引人入勝并吸引觀眾長期收看下去的目的,電視媒體多以“奇觀制造”為賣點,力求關注八卦、煽情、刺激等新聞信息,在新聞故事本身的曲折、離奇、驚險上面下功夫。這種做法無可厚非,也是對新聞表現形式和手法上的嘗試和革新。但如果對當前新聞過度娛樂化日益泛濫的現象不加防范的縱容,一直發揮著政治輿論武器的電視新聞節目作用將改變并發生扭曲或異化,很容易偏離健康、良性發展軌道,走向內容淺薄化、同質化和形式化。
(三)傳播價值流于平庸。電視節目在傳播信息,引導輿論、服務社會等各個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弘揚正確先進文化是媒體的神圣責任。電視媒體應遵循“三貼近”發揮自身優勢,擔負起這一歷史重任,彰顯出應有價值。
三、如何應對電視新聞節目低俗化傾向
新聞媒體作為信息傳播者,要履行好、牢記住、發揮出自己把關人的身份和作用。報道有意義的選題,精選新聞信息內容,讓節目編排好看好玩,不忘發揮重要的導向和典型作用。媒體人要保持應該有的態度和風度,要知道急什么樣的功,近什么樣的利來吸引受眾、服務受眾、引導受眾。不要逾越合情合理的限度去追求媒體利益,最重要是應遵循把握以下幾點:
(一)健全完善的法律體系。一些媒體報道事件時為了大大滿足受眾的好奇心和獵奇感,冷漠無情不擇手段的炒作渲染揭露事件人隱私違反了相關法律程序。我國《新聞法》、《出版管理條例》、《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等法規、政令中對廣播電視節目內容、從業人行為都有所監管。電視媒體在傳遞信息進行報道時必需對社會公眾負責,在合乎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以人性化角度發掘有價值的信息。
(二)明確新聞節目的本質。作為電視媒體本身來講,一直追求公信力,提高觀眾興趣打造吸引力提升節目品牌。但新聞公信力是當今電視新聞節目比較稀缺想要不斷提高的能力,娛樂化的新聞勢必會影響到新聞的公信度。面對殘酷激烈的媒介市場競爭,為了搶占更大的市場份額,新聞一定要回歸本位,以“內容為王”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履行新聞的社會守望功能,遵循新聞傳播的基本規律,肩負新聞傳播的諸多傳統功能。
(三)加強媒體自我約束力。電視媒體更要意識到自身“社會公器”的角色切不可失職。要自覺地把握自身社會文化角色,充分發揮新聞的輿論作用和教化引導的社會功能。在追求收視率的同時思考如何更好地傳承文明、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新聞傳播的“雙重過程”中,既要擔任信息內容的傳遞中介,也要有社會文化的隱性表達。尊重受眾訴求,明確自身肩負的建構電視文化的責任和意義。
(四)努力培養創新意識。電視新聞節目“媚洋”“媚俗”“媚利”,也折射出現今我國電視行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技術含量低、粗制濫造和盲目跟風的弊端。開拓前進的動力在于努力創新,只有大膽創新才能提升魅力,避免電視新聞節目娛樂化走入同質化、低俗化、商業化的誤區,讓我們的電視熒屏健康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