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潔
【摘要】隨著中國勞動力比較優勢不斷被削弱,產業轉移、轉型升級是重塑中國外貿競爭力的必然之路。鞏固中國制造、中國加工的同時,推動中國研發和中國設計,通過產業的升級,實現全球價值鏈的再分配將成為中國下一階段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思考如何“借力上海自貿區建設,打造中國外貿升級版”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關鍵詞】上海自貿區;貿易轉型;金融制度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多元化
一、上海自貿區建設情況
自加入世貿以來,中國發展速度較快,但是還是存在企業缺乏創造性、勞動力成本逐步增加、產能過剩能效較高、國際需求疲軟等問題。而自從“ABC世貿”(即anyone but China 世貿)建立,全球貿易競爭加劇,中國面臨著“二次入世“的新一輪挑戰。在此國際背景下,建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再次以開放促進和深化國內經濟貿易的改革,推動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2013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9月正式掛牌成立。首批入駐自貿區的有25家企業和11家金融機構。2015年1月,中國政府對上海自貿試驗區可復制改革試點經驗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
二、上海自貿區對貿易轉型升級的推動
(一)自貿區以更開放的姿態吸引外資企業
掛牌一年來,上海自貿區在投資、貿易和金融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績,如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貨物通關時間縮短、營業執照等證照領取時間縮短、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等。這些開放措施將為自貿區內的外商投資進一步松綁。上海自貿區以這些更開放的姿態,對外資產生更加明顯的吸引力。
(二)自貿區對貿易轉型帶來的體制創新
1.負面清單工作不斷深化,2014年版負面清單進步顯著。
目前,負面清單的外資準入管理模式已逐漸成為國際投資規則發展的新趨勢,世界上至少已有77個國家已經采用了此種模式。這種模式可以讓外資企業對照這個清單實行自檢,對其中不符合要求的部分事先進行整改,從而提高外資進入的效率。而上海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相關工作是一個試驗田,可為今后國家戰略的調整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政策經驗。
2.政府管理方式創新,由“事前”審批向“事中事后”監管轉變。
為適應制度要求,上海自貿試驗區已進行了大量的制度方面的探索。首先,上海市政府賦予上海自貿試驗區區域統籌管理權,下放其能夠承接的行政管理與審批事項。其次,自貿試驗區創新商事登記制度,由核準制改為備案制,同時把企業營業執照樣式由多種統一成一種。最后,上海自貿試驗區配合“事中事后”監管制度改革,強化對市場主體“寬進”以后的監督和后續管理,使得創新成果在全國或部分地區復制推廣。
3.貿易監管制度創新,貿易更加便利。
上海自貿試驗區根據“境內關外”的監管模式,推動實施“一線逐步徹底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區內貨物自由流動”的制度,使上海自貿試驗區成為國內首個與國際慣例接軌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同時,開展了如“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的多項貿易監管制度創新,成為貿易便利化改革的重要措施,使得區內貿易更加便利。
4.加強金融制度創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上海自貿試驗區重點圍繞建立自由貿易賬戶體系進行了以下探索和創新:探索與國際接軌的外匯管理改革,使之與自由貿易試驗區相適應,全面實現貿易投資便利化;對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和外資金融機構全面開放,允許建立面向國際的交易平臺;逐步允許境外企業參與商品期貨交易等。雖然在很多人民幣離岸業務開放政策的實施方面進行了限制,但上海自貿區的金融創新業務對促進服務貿易的發展乃至推動的服務業繁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增加貿易開放與國際接軌的多元化
2013年9月18號發布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內對外開放了我國服務業的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在18個領域中,上海自貿試驗區開放的重點是服務業,一些原來不對外開放的部門轉為對外開放,這體現了貿易升級,也是全球貿易新發展的內在要求。
(四)自貿區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為貿易轉型升級提供更完善的平臺
在不同的治理體系中,中國面臨一個機會。通過在上海建立試驗區,來參與全球高標準投資規則的形成過程,并用全球高標準的投資規則如透明度、便利化及監管能力來改革國內的投資準入管理體制,為我國在新時期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指明方向、積累經驗。可見,自貿區提升了國家治理能力,為貿易轉型升級提供更完善的平臺。
三、借力上海自貿區,推動貿易轉型的對策建議
(一)貿易轉型發展的方向
當前,中國經濟整體開始下滑,中國具有的比較優勢在逐漸喪失。企業在面對勞動力成本上升時,應該采取技術的創新與變革,建立獨到性優勢,產品才能取得價格優勢,企業才有更廣闊的利潤空間。此時的經濟增長不能通過擴大生產來實現,必須通過技術和資本進步,也即生產技術的進步來實現,未來貿易的發展方向是由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
(二)國家和企業應加大科研力度,加強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科技創新是一個國家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重要支撐。然而我國科研管理體系中存在創新投入占GDP比重相對偏低、科研基金資助和評價體系制度不夠完善、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等問題。為了增強創新驅動發展動力,國家和企業應從以下幾點出發:
1.夯實科技創新基礎,加大基礎科研投入力度。
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對科研工作進行部署和規劃,提升科研院所和公益性行業創新能力,形成有益于持續發展、不斷創新的長效機制。積極支持科研裝備自主研制,提高科研裝備自主研制能力,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一是強化設計與統籌規劃,圍繞目標和實際需求,提出項目建議。二是經費支持力度分層次、有重點,調動積極性。三是規范科研項目經費管理。
2.重視人才,加強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要按照人才成長規律改進人才培養機制,要堅持競爭激勵和崇尚合作相結合,促進人才資源合理有序流動。一是為創新高水平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二是加強領軍人才隊伍的建設,引進創業型高新技術人才和比較成熟的人才。三是要注重人才梯隊建設。
(三)上海自貿區的復制推廣
自貿試驗區的復制推廣形式有兩種:一是改革經驗推廣,即自貿試驗區可復制改革經驗的推廣。二是區域復制,即自貿試驗區特殊經濟區形式的推廣。
(四)抓住國際產業轉移機遇,提升貿易發展水平
在世界經濟逐漸步入調整發展新周期中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新機遇。首先,我國經濟應恢復平衡增長軌道。其次,培育一批自主發展型企業。最后,培育外貿新增長點。同時,挖掘傳統出口產品的附加價值,為出口的可持續增長提供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