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磊
摘 要: 體育教學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點,體育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運用恰當的評價理論和方法對體育教師的教學活動進行評價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對體育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價仍舊存在一種現象,即為了“評課”而評,目的是為了評判課是否是“好課”,使得體育教師們都把對課的評價看作是自己的考試。需要評價的時候就好好準備,迎接“考試”,爭取好“成績”,不評的時候維持現狀,不思考,不創新。這樣過分的強調對“一節課”的評價,暴露出了很多弊端,如:只能反映出一節課的教學情況,而不能反映出整體的教學水平;容易將一堂課變為“表演課”,教師是“主角”,而學生只是為了配合“主角”將“戲”演好的“配角”,鍛煉了教師的“表演”能力,卻忽略了學生的主體發展。尤其是在把課堂教學評價的結果與對教師的獎勵與懲罰結合起來的時候,不但造成了教師的心理壓力過大,而且更加不利于教師的發展。這種獎懲性的評價模式,在某種程度上會扭曲教師的觀念和理想,更加遏制了教師對教學的創新和憧憬。
關鍵詞:體育教學 課堂評價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4-0128-01
一、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認識誤區和一些問題
1.體育教學目標認識的誤區
體育教學評價是以體育教學目標作為參照系的,教學效果如何,宏觀標準是體育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可見,體育教學目標影響著體育教學評價方向。但長期以來,關于體育教學目標的確立,一直存在著不同的觀點,在學校體育目標與體育教學目標的異同上,在體育教學中增強體質與提高健康水平的相互聯系上,提高運動技術技能水平與掌握鍛煉身體的方法、手段的相互關系上,在對終身體育意識和體育能力的認識上,甚至在教師主導作用的體現上都存在一些誤區,使體育教學目標的內涵不明確,層次模糊,導致課堂教學任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的運用都受到影響。這種體育教學目標認識的不一致,必然要體現在體育教學評價上,通過體育教學評價體系的具體指標反映出來,并對體育教學的方向產生影響。
2.片面追求評價指標的全面性
我國的教學評價采用的指標強調整齊劃一,體育也不例外。在制訂評價指標體系時追求通用性,講究面面俱到,希望有較大的適用范圍,因而指標體系往往因素很多,非常具體,看起來好像很全面,操作性強。殊不知其負面影響也恰恰表現在它的“全面性”上:評價指標具有導向作用,每一個評價因素都將對評價的結果產生影響,因而每一個因素都是不容被評價者忽視的,他們必須全力以赴按指標體系去進行全面的準備。換句話說,他們被禁錮在如何滿足指標體系的要求上,以爭取評價的高分。事實上,這時的評價體系就成了一個固定的教學框架,使教師必須按統一的模式去實施教學工作,這樣既不利于發揮教師的創造性,也不利于學生個性的培養。這個問題歸根結底是一個質量觀的問題。因此,評價指標體系不宜片面求全,而是要鼓勵在有利于實現體育教學目標的前提下,突出個性,做到全面性與個性相結合,基礎性與創造性相協調。
3.評價指標的定量與定性無法協調
注重量化,強調操作性、可比性,是體育教學評價中的一種傾向。人們認為量化的東西比較客觀,便于操作,其結果的可比性也比較強,因此熱衷于進行定量分析而忽略了對評價目的和評價理論的深入研究,沒有去認真分析。這種片面性主要表現在評價指標體系總是以能直接量化的因素為主體,如學生的技評與達標成績,學生達標的比例,上課時課的密度、練習密度、運動量曲線等等。而對不易量化的,只是一種簡單的描述,而沒有去認真仔細的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新課程背景下對中學體育教師發展性教學評價體系的研究情況去做定性的分析。顯然,這樣的指標體系是不完整的,評價結果具有片面性,在某種意義上它還會使教師產生追求顯性效應,忽視隱性效應的不良后果。
4.評價結果的功利性過重
運用客觀標準對體育教學進行檢查,并通過認真分析和評判,得出結論,然后進行信息反饋,以進一步改善教學,這是體育教學評價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師自己主動評價時,這種指導思想容易得到體現,一旦評價的結果同教師的評優、晉職等直接聯系起來時,就會蒙上功利性色彩,評價結論的做出往往就會變得復雜起來。評價者可能就會考慮各種與評價本身無關的因素,瞻前顧后,反復推敲,只肯定成績,對改進教學的意見卻含糊其詞,甚至避而不談,這就使得評價結論失去了客觀性,不能反映評價的真實情況,評價所具有的多功能就無法得到體現,體育教學評價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這種情況的出現,盡管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但與評價目的不明確,對評價的全面功能研究不夠有關,這在體育教學評價中應予以高度重視。
二、學校體育教學課堂評價要做好準備工作
1.熟悉課標和教材。明確所評價的課的內容、重點、難點,所講內容在教學單元中所處的位置。
2.熟悉教案。在同行評價中,通過查閱教師的教案,可以深入了解教師的準備情況,如果發現問題,可以在講課前與教師探討:評價別人的教案首先就是對自己的一個提高過程,因為作為評價者,在對教案進行評價時,需要發現找出教案中存在的不足和設計上的問題,而且還可以吸取別人的優點為己所用。查看教案的主要目的有三個,一是看教師備課是否抓住了要點;二是看教師備課過程中自己是否動了腦筋;三也是評價者的一個自我評價的過程。
3.了解學生和教師的背景。學生的情況包括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學生之間水平的差異程度、學生對體育課的學習興趣等:教師的情況,包括教師的學歷、培訓經歷、教學經歷等。可以通過教師訪談和對個別學生的訪談來了解這些情況。如果課前沒有時間,這一點也可以放在課后進行。
三、評價后的反饋
反饋要及時要具體。將評價后的結果及時反饋給教師,被評教師通過回憶整個教學過程,并與評價結果結合起來,認識到不足,積極地制定改進措施。有些評價者只給出優秀、合格、不合格這種簡單的結論,有的領導評課只說“不錯”、“講得比較熟練”這種籠統的反饋意見,這些模糊的評語,對被評價者并沒有多大的幫助。教師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幫助,希望聽到具體的意見,哪怕是批評意見。說好要指出好在什么地方,說不好也要指出不好在什么地方。因為評價者的評價立足于幫,而不是局限于評,注重幫助教師提高教學實效,而不是為了展現評價者自己的水平,提那些看似全面、深刻,但是教師卻無法實施的意見。
參考文獻
[1] 姚蕾《對我國體育教學評價理論的思考》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年l月
[2] 張玉田等編著《學校教育評價》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