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
摘 要: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快速實施,道德教育逐漸成為學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歷史學科是一門人文性學科,將道德教育與中學歷史教學結合起來,不僅有利于道德教育目標的實現,還能促進中學歷史教學目標的實現。利用歷史課堂,向中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使其成長為文明之人與愛國之人,有利于歷史課堂教學活動的飽滿化。
關鍵詞:中學 歷史 道德教育 愛國主義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4-0251-01
前言
中學生,是示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更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中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影響著未來社會的文明程度,更影響著國家與民族的未來。在中學歷史教學中落實道德教育,開發道德教育的內容與方法,有利于中學歷史教學跟上新課程改革的步伐。歷史教學在道德教育方面具有其它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在歷史教學內容中開發道德教育內容,創設全新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教學進步。
一、中學歷史課堂中道德教育的現狀
將道德教育明確地落實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對于中學歷史教師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挑戰。在長期的歷史教學中,道德教育并沒有明確的地位,也沒有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目前,道德教育在中學歷史課堂中的落實困難有以下幾點:
第一,教師的道德教育意識不強。將道德教育落實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需要教師給予道德教育以充分的重視。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讓更多的教師關注學生的歷史考試成績,成績成為教師衡量學生學習成果與個人教學成果的唯一標準。一切從成績出發,會讓中學歷史課堂變成歷史知識單向傳遞的場所,不利于其它教育目標的實現。教師沒有意識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也沒有將道德教育視為中學歷史課堂教育的組成部分。教師的道德教育意識不足,就很難在教學設計環節將道德教育考慮在內,無法在課堂中靈活實施道德教育。
第二,教師的道德教育內容開發能力有限。一直以來,中學歷史教師都是根據歷史學科教學大綱去梳理課本中的內容,幫助學生建立歷史知識體系。但道德教育的落實需要教師更加深入地分析歷史課本中的學科內容,從中提取道德教育內容。教師習慣了引導學生直接閱讀課本中的歷史內容,劃出重點,不知如何在歷史課本中開發道德教育內容。教師無法開發有效的道德教育內容,就無法將道德教育與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有效地結合在一起。
第三,教師的道德教育方法較為單一。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得到大多數中學歷史教師的喜愛,在這些教師看來,讓學生背會課本上的知識,才能使學生在考試時完整答題,得到更多的分數。為了實施道德教育,教師會從45分鐘的課堂時間中特意拿出幾分鐘給學生講解正確的道德觀念。但分離式的講解,會讓道德教育顯得突兀,也會讓道德教育沒有實用性。說教式的道德教育出現在歷史課堂中,會破壞課堂氛圍,不利于道德教育目標的實現。
二、中學歷史課堂中實施道德教育的內容與方法
在中學歷史課堂中實施道德教育,需要教師開發科學的道德教育內容,創新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下面,我們就來對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實施道德教育的方法進行幾點分析:
1.重視愛國主義教育的落實
愛國主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部分,愛國主義精神對于民族凝聚力與國家發展力有直接關系。愛國主義教育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的落實,需要教師在課本內容中開發更多的愛國主義內容。歷史知識具有愛國主義特性,課本中有豐富的愛國主義生動事例。教師可以利用課本上的資源全面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在歷史事件的分析與思考中,意識到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性。
比如在講解《鴉片戰爭》時,講到清政府腐敗無能這一點原因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清政府內部人員的個人道德品質進行評價。引導學生試想每一位政府官員都熱愛自己的國家,重視人民的利益,鴉片戰爭還會不會發生。利用鴉片戰爭的嚴重后果,讓學生反思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性,有利于愛國主義教育目標的實現。
2.重視國際主義教育的落實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讓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各個國家之間的聯系逐漸密切起來。科技的進步與社會的進步,加強了各個國家之間的聯系。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脫離其它國家而存在,單獨發展的目標是很難實現的。中學歷史教材中有許多關于國際主義的案例,無論是中國歷史還是世界歷史,都有大量的史實在證明國際主義理念的正確性。要在中學歷史課堂中落實道德,需要培養中學生的世界眼光,讓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形成國際主義精神。
像在講解《對外友好往來》時,教師可以建立一個對外友好往來的縱向知識體系,引導中學生梳理他們所了解的從古至今的對外交流史實。引導學生分析每一次對外友好往來的目標與收獲,促進學生理解國際交流對于每一個國家經濟與文明發展的促進作用。引導學生建立國際主義精神,不僅有利于學生站在宏觀的角度上思考問題,還能讓學生建立正確的交際觀念,成為生活中的積極交際者。
3.重視理想主義教育的落實
理想主義教育對于學生個人價值觀的形成十分重要,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理想主義教育引導學生明確個人發展的目標,使學生找到自己的成長目標。歷史學習過程中,學生會接觸不同的歷史事件,遇到許多優秀的歷史人物。教師可以利用這些優秀歷史人物的榜樣作用,讓學生學習他們的精神。
比如在講解“鄧和下西洋”的故事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一段鄧和下西洋的影視作品視頻資源,讓中學生做影評人,對鄧和下西洋的故事進行評價。在評價中,學生會說出“鄧和很有毅力、堅持自己的夢想、敢于付出”等觀點,這對于中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結語
綜上所述,培養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新人,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素質教育的實施,讓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重視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各個方面能力的提高。中學歷史教學要傳遞歷史學科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使學生獲取正確的價值觀,成長為健康之人。全面落實道德教育,是促進歷史課堂內容豐富,效率提升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盧廣偉,魏欣,程學竹. 論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實施道德教育[J]. 黑河學刊,2007,04:106-108.
[2]袁義方.中學歷史學科道德教育內容的選擇[J].教學與管理,2011,27:116-117.
[3]羅小明. 試論中學歷史教學中道德教育的目標和內容[J]. 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11:104-105.
[4]劉志國. 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 學周刊,2015,2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