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兆洪
摘 要: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向前發展,但全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加之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使得農村勞動力大量涌入經濟發達地區,出現農村空巢老人這一弱勢群體。本文對農村空巢老人產生的背景做了介紹,以一個具體地方簡陽新民村為例進行實地調查研究了解他們的現狀和的問題,在前面學者的研究基礎上從社會學的視角提出解決思路。
關鍵詞:農村 空巢老人 養老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4-0325-01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不可能在同一時間達到同一水平,一些地區先富的同時一些地區便處在不發達的狀態。人都有趨利的心理,這就使得農村大量的青壯年流入到經濟發達地區,希望能掙到錢改善自己和家里的狀況。因此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向經濟發達地區聚集。社會大變革環境的影響使得傳統的農村社會結構開始解體,傳統的血親價值理念受到挑戰。在以前的中國社會,禮儀完整,尊孔孟之道,現在社會這種價值觀念被淡化很多,那時強調的是子女對父母應盡的責任。再有就是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一般而言,空巢老人是指不與子女居住在一起的、無子女或者子女離家后身邊沒有人照顧的老年人。
根據對200份有效問卷的spss分析結果顯示,在農村現有的空巢老人中,女性占54.5%,男性占45.5%。本來女性與男性相比就處于一定的弱勢,更何況是老人了,所以這就使得農村空巢老人的問題也更加嚴重。在各年齡階段的分布上,60-69歲占51%,70-79歲占40.5%,80-89歲占4%,89歲以上占4.5%。
農村空巢老人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老人平常經濟來源有很大的限制或不足。由于青壯年都外出打工,在農村留下的都是勞動力有限的人群。調查中,子女每月向老人提供生活費300元以下的占70%,給300—500元的占30%。在勞動力都流出的情況下,對土地耕作的任務只有老人自己來做,相當于是低投入低產出。
農村空巢老人普遍缺少照顧,生活照料服務缺失,服務保障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對于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照顧缺位”的現象普遍。調查中,有一項是每隔多久看望一次老人?一月關懷一次的占70%,有30%的三月或以上時間才會打電話或回家看望關懷老人。
由于醫療條件的限制或者老人的性格、觀念的影響,老人生病了很少進醫院去看病,大多自己買藥。統計得出72.5%的老人選擇自己買藥,只有4.5%的老人是妥善處理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在具體的一些實施中還是有一些不足,由于各級政府投入的比例很少,報銷的比例偏低,基本還停留在初級階段。一旦患大病,老人們所能使用的資源就顯得十分有限而無奈。據調查,每月的醫療花費150元的占37%,占據全部支出的20%以上,醫療問題在農村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視。
家庭養老模式是老人養老的基礎。建立倫理道德教育體系,強化家庭養老功能,宣傳子女贍養的責任。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便是要使得子女正確認識到自己的角色,做好角色定位。他們有許多角色,其中一個是為人子女,而這個角色的權利是享受到老人在他們小時到長大撫養付出的努力,他們現在的義務則是要承擔起對老人的贍養義務。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角色,避免出現角色沖突和角色失敗。子女應該盡到起碼的孝敬義務,多關心老人的需求,這樣才能發揮家庭養老模式的基礎作用。土地養老模式是農村空巢老人養老的依托。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農村社會結構出現解體現象,但農民的主要收入還是得依靠土地,土地承載著農村老人養老的保障。社會養老保障模式是農村空巢老人養老的制度保障,這主要是政府的職責。政府應當完善農村基礎養老設施,建立相應的娛樂設施場所,建立完善的制度保證農村老人的權益。
完善農村社區功能,將社區照顧模式運用到農村。
在社區照顧指有需要及依賴外來照顧的弱勢人群,在社區的小型服務機構或住所中獲得專業人員的照顧,完善社區支持網絡,對他們提供服務的一種照顧模式。對老人不只是物質方面對他們進行支持滿足,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作用。由于社工是受過專門教育的人,對于這些問題的處理有系統的知識和方法,更容易妥善的處理空巢老人所面對的問題。由社區照顧指由家庭、親友、鄰里、志愿者等所提供的照顧和服務。這種照顧模式是最需要完善的支持網絡,有了完善網絡的建構,才能提供網絡里的服務。在這種模式里需要老人周圍的鄰居與其是和諧的關系,鄰居之間互助。對社區照顧指支援性社區服務輔助,包括家務助理、多元化的老人社區服務中心、關懷訪問及定期的電話慰問等。將正規照顧和非正規照顧相互結合,為空巢老人提供服務。
在我國當前農村情況下,政府可以借鑒美國的三支柱模式形成中國特色的“三支柱”模式。第一支柱來源于政府的公共財政,為每個農民建立一個賬戶,到他老時賬戶上便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可用于養老。第二支柱,農民每月向其中存入一定的錢,作為一定的儲蓄計劃,為將來養老做準備。第三支柱向農村普及一些養老商業保險制度,由一定的政府成立的機構予以管理。農民每個月或者每年繳納一定費用用于“保險”,到一定年齡時,機構予以回報,這樣一來,即使是農村空巢老人,在年老時也有一定的社會保障。
中國老齡化的趨勢越來越嚴重,如何處理好這些問題,需要社會、家庭、政府等各個方面的努力。要解決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除了要老人自身及其家庭的充分協調外,還需要政府對這些問題的足夠重視并納入國家發展規劃,將社會養老問題納入階段規劃發展,逐步解決社會發展中的問題,促進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禮瓊.《城鄉統籌背景下中國特色農村養老保障路徑選擇》.理論探討.2011(3)
[2]孟傳慧.田奇恒.《農村空巢老人養老服務現狀及服務體系構建探討》.價值工程2014
[3]蔡瑋娟.《當前我國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研究》.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3)
[4]趙素梅.《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及其對策》.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2(09)
[5]周沛.《社會工作概論》.天津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
[6]徐文芳.《國外農村養老保障實踐及對我國的啟示》.社會保障研究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