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第三醫院
趙東杰 郝 娜 康世銳 張玉紅 么麗麗 劉匡飛(唐山 063100)
非小細胞肺癌中醫辨證分型治療的客觀相關因素分析
河北省唐山市第三醫院
趙東杰郝娜康世銳張玉紅么麗麗劉匡飛(唐山 063100)
提要目的:分析與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中醫辨證分型相關的客觀因素,探討中醫證型的分布規律,為臨床診斷和中醫診治提供參考依據。方法:回顧性分析120例NSCLC患者的病歷資料,以不同證型為依據進行數據統計,分析不同證型分類與PS評分、TNM分期、病理分型及腫瘤血清標志物等的相關關系。結果:NSCLC患者中醫證型與病理分型有關,鱗癌多為肺郁痰瘀,腺癌多為脾虛痰濕和肺郁痰瘀,體力狀況較差者多為氣陰兩虛,HGB水平最低者多為氣陰兩虛型,CEA值越低,肺郁痰瘀性可能性越大,CA125值越高,肺郁痰瘀的可能性越大。結論:NSCLC患者中醫證型分類與PS評分、病理分型、TNM分期、HGB水平、CA125和CEA有關,與患者性別、年齡和CA199水平無關。明確與中醫分型相關的因素,可以為中醫辨證施治提供依據。
關鍵詞非小細胞肺癌;中醫證型;回顧性研究;相關因素;肺郁痰瘀;脾虛痰濕;氣陰兩虛
在我國,肺癌屬于高發病,其致死率也越來越高,逐漸成為人類因癌癥死亡的主因之一。肺癌中占絕大多數的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約占肺癌患者總數的85%~90%。NSCLC早期無特異性癥狀,在臨床確診時多已屬于中晚期,失去手術治療的機會。關于NSCLC的治療,臨床上以鉑類為基礎聯合化療為一線治療方案,具備一定效果,但其毒副反應大,在降低患者生存質量的同時,對于特殊患者如PS評分過低或老年不耐化療者不適用。中醫藥具有毒副作用小、療效持久等優勢,在聯合西醫化療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NSCLC上具有獨特的優勢。[1]目前,中醫藥聯合化療治療NSCLC在臨床上已逐漸被醫師和患者認可。辨證是中醫藥治療的關鍵,統一的辨證分型標準不僅可以提高NSCLC的臨床療效,更可以有效推進治療肺癌的中藥新藥的開發。因此,研究NSCLC患者的證型分布規律、統一證型分布標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本研究通過回顧總結我院收治的中晚期NSCLC病例情況,對NSCLC中醫證型的客觀相關因素進行分析,以期為規范NSCLC中醫證治標準提供一定依據。[2]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1.1.1病例來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來我院收治的中晚期NSCLC患者共120例納入本次研究。
1.1.2 診斷、分期及中醫辨證分型標準:(1)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編著《臨床診療指南·中醫分冊》(2005年版)中有關原發性支氣管肺癌的診斷標準,(2)分期標準,參照國際抗癌聯盟(UICC)2009年修訂的有關肺癌的TNM分期系統;(3)中醫辨證分型標準,參照《臨床中醫腫瘤學》(周岱翰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年)中關于肺癌的臨床分型標準,分為陰虛痰熱型、脾虛痰濕型、氣陰兩虛型及肺郁痰瘀型4型。
1.1.3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及分期標準者,確診為NSCLC并有相關病理學診斷的患者。預計生存期在3個月以上的患者;可取得完整臨床資料者。
1.1.4排除標準: ⑴不符合NSCLC診斷標準或非中晚期NSCLC患者;⑵合并嚴重心、肝、腎及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者;⑶無法取得完整病例或所需觀察內容記載不全者;⑷隨訪困難或失訪的患者。
1.1.5一般資料:本研究納入120例患者。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齡20~80歲,平均年齡(68.45±5.62)歲;首診癥狀中,咳嗽96例,發熱45例,體質量減輕85例,痰血12例,胸痛36例,無明顯癥狀48例;病程4~12周,平均病程(7.23±2.74)周;病理組織學分類中,鱗癌75例,腺癌45例;中醫辨證分型中,脾虛痰濕39例,氣陰兩虛9例,肺郁痰瘀51例,陰虛痰熱21例;臨床分期中,IIIA期15例,IIIB期18例,IV期87例。
1.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為回顧性臨床流行病學調查,收集符合納入標準的病例,記錄患者各項癥狀,根據分期及中醫分型標準進行分期和分型,記錄研究所需各項指標,進行統計學檢驗,探討與中醫辨證分型有關的客觀因素。
1.3觀察指標觀察患者PS評分、病理分型、TNM分期、HGB值及腫瘤血清標志物等與中醫辨證分型的關系。

2結果
2.1一般情況比較脾虛痰濕、氣陰兩虛、肺郁痰瘀和陰虛痰熱4組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上差異無顯著性(P>0.05),說明4組辨證分型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表2。

表1 各組間年齡比較 (歲)

表2 各組間性別比較 (例)
2.2各組間PS評分比較對患者的PS評分采用體力狀況ECOG評分。不同證型間患者PS評分差異顯著,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由此可知,不同證型與體力狀況有關。體力評分為2者均表現為脾虛痰濕;評分為3者主要為肺郁痰瘀,其次為脾虛痰濕、陰虛痰熱和氣陰兩虛;評分為4者主要證型為陰虛痰熱和肺郁痰瘀,其次為氣陰兩虛和脾虛痰濕。詳見表3。

表3 各組間PS評分比較 (例)
2.3各組間病理分型及TNM分期比較不同證型間病理分型差異存在顯著性,鱗癌集中于肺郁痰瘀,腺癌集中于脾虛痰濕和肺郁痰瘀。不同證型間TNM分期差異存在顯著性,IIIA期多為脾虛痰濕,IIIB期和IV期多為肺郁痰瘀。詳見表4。

表4 各組間病理分型及TNM分期比較 (例)
2.4各組間HGB、CA199、CA125和CEA比較將各組間HGB、CA199、CA125和CEA水平進行兩兩比較,可以發現,各組間HGB、CA125和CEA水平存在明顯差異(P<0.05),差異有顯著性,是不同證型分型的相關因素。詳見表5。
表5各組間HGB、CA199、CA125和CEA比較


組別 HGB*CA199CA125*CEA*脾虛痰濕97.96±7.0146.23±8.2166.14±7.2334.37±4.21氣陰兩虛88.92±2.3547.36±6.2763.11±3.6736.28±2.75肺郁痰瘀100.23±7.8945.75±9.2470.86±6.8828.87±4.93陰虛痰熱97.12±7.9243.25±4.2162.46±6.3135.65±5.23
M:組間比較,*P<0.05
3討論
通過對研究數據進行相應統計學檢驗,可討論分析如下。
3.1年齡和性別對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不同證型分類無影響經過統計學檢驗,不同證型間患者年齡和性別差異P值分別為0.893和0.973,均高于顯著性水平,提示年齡和性別對證型分類無意義。
3.2不同PS評分影響不同證型分類數據資料顯示,體力評分為2分者均表現為脾虛痰濕;評分為3分者主要為肺郁痰瘀,其次為脾虛痰濕、陰虛痰熱和氣陰兩虛;評分為4分者主要證型為陰虛痰熱和肺郁痰瘀,其次為氣陰兩虛和脾虛痰濕。各組間卡方檢驗可得P值小于0.01,提示體力評分是不同證型分類的影響因素之一。
3.3不同病理分型和TNM分期影響不同證型分類根據統計數據,不同證型間病理分型存在顯著差異,鱗癌患者集中于肺郁痰瘀,腺癌患者集中于脾虛痰濕和肺郁痰瘀。不同證型間TNM分期差異存在顯著性,IIIA期多為脾虛痰濕,IIIB期和IV期多為肺郁痰瘀。各組間數據進行卡方檢驗可得P值均小于0.05,提示病理分型和TNM分期是不同證型分類的影響因素之一。
3.4HGB、CA125和CEA影響不同證型分類
HGB水平在不同證型間差異顯著,由高到低分別為肺郁痰瘀、脾虛痰濕、陰虛痰熱和氣陰兩虛證型,氣陰兩虛證型明顯低于其他證型,提示HGB水平越低,患者越有可能為氣陰兩虛證型。CA125水平在不同證型間差異存在顯著性,由高到低依次為肺郁痰瘀、脾虛痰濕、氣陰兩虛和陰虛痰熱,CEA水平由高到低分別為氣陰兩虛、陰虛痰熱、脾虛痰濕和肺郁痰瘀。
綜上,不同體力評分、不同病例分型、不同TNM分期、不同HGB、CA125和CEA水平影響患者不同證型分類。
4總結
NSCLC是肺癌中最主要的類型,鑒于其前期臨床癥狀無特異性,臨床確診時患者多已處于癌癥中晚期,已喪失手術時機,只能采用化療等其他治療方式。目前一線應用的化療藥物療效并不十分讓人滿意,且毒副作用較強。針對單純西藥化療的缺陷,中醫藥以其獨特的優勢越來越成為醫學界關于NSCLC治療的關注熱點。中醫認為腫瘤的產生是由于正氣虛弱,“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而腫瘤的形成進一步損耗了身體的正氣。中醫之精髓為辨證,認為肺癌早期患者多有肺郁痰瘀的證型,中期多有脾虛痰濕的證型,晚期則多有氣陰兩虛的證型,以正虛為主。[3]
研究發現,不同證型間HGB水平不同。據相關報道,腫瘤細胞在乏氧狀態下會形成新的基因突變體,增強腫瘤的侵襲性,而腫瘤侵襲性增強后進一步加重腫瘤乏氧,從而形成惡性循環。研究中肺郁痰瘀證型HGB稍低于正常值,脾虛痰濕型與陰虛痰熱型輕度貧血,氣陰兩虛型提示中度或重度貧血。貧血可顯著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引起包括呼吸困難、食欲減退、消化不良、頭暈等在內的多種癥狀,嚴重者還會引起患者肺水腫或心力衰竭等,故而HGB水平是判斷肺癌中醫證型分類的一個重要指標。相關研究顯示,CA199、CA125和CEA水平在不同肺癌患者各證型分類中均高于正常組肺癌。本研究數據顯示,CA125在肺郁痰瘀證型中最高,其次為脾虛痰濕、陰虛痰熱和氣陰兩虛。[4]CEA水平從高到低為肺郁痰瘀、脾虛痰濕、氣陰兩虛和陰虛痰熱。因此可以看出,CEA水平與肺癌氣血瘀滯型相關性最強。
中醫證型是對中醫本質做出的根本結論,是以中醫理論為依據做出的對疾病某一階段病因、病性、病機和病勢要素等的綜合性概括,能夠反映出疾病發生、發展的基本特征,是辨證施治的依據。因此,探討分析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分型分類的客觀相關因素,可以為提高中醫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水平、統一分型標準提供重要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左明煥,胡凱文,陳信義.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手術前后中醫證候特征研究[J].中醫雜志,2002, 43 (8) : 615-617
[2]Shields PG, Harris CC. Cancer risk and low-penetrance susceptibility genes in 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J].J Clin oncol,2000, 18(11):2 309
[3]張代釗,徐君東,李佩文,等.扶正增效方對肺癌放射增效作用的臨床和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1998,4(2):72
[4]程曉東,郭峰,劉嘉湘,等.中藥扶正方對小鼠Lewis肺癌的療效及其免疫學機理的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17(2):88
(2015-11-24收稿)
中圖分類號:R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5615(2016)01-0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