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中醫醫院內分泌科
陳立新 齊建永 姬小云 張 軍 馮 艷 于曉東(唐山 064000)
參術和胃丸治療脾胃虛弱型糖尿病胃輕癱臨床療效研究*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中醫醫院內分泌科
陳立新齊建永姬小云張軍馮艷于曉東(唐山 064000)
提要目的:觀察參術和胃丸治療脾胃虛弱型糖尿病胃輕癱患者的療效。方法:選取160例確診為糖尿病胃輕癱的患者,并同時符合中醫證型為脾胃虛弱型,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給予一般治療的同時,加用多潘立酮;治療組在一般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參術和胃丸,治療4周,觀察胃排空的變化、中醫臨床證候改善情況。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1.25%,對照組67.50%,兩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平均胃排空率治療組治療后較對照組治療后明顯提高,差異有顯著性(P<0.05);中醫證候積分治療組治療后較對照組治療后明顯降低,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結論:參術和胃丸治療脾胃虛弱型糖尿病胃輕癱臨床療效顯著、確切。
關鍵詞參術和胃丸;糖尿病胃輕癱;消渴;胃痞;中醫辨證;胃排空率;脾胃虛弱型;多潘立酮
目前,隨著我國對糖尿病防治知識的普及、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提高、患者壽命的延長,糖尿病急性并發癥日漸減少,而糖尿病各種慢性并發癥日益成為糖尿病患者必須面對的主要生命危險和經濟負擔。糖尿病胃輕癱是糖尿病患者常見并發癥之一。自2010年以來我院內分泌科對病史5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進行胃排空篩查,筆者發現糖尿病病史5年以上患者胃排空異常的發生率在35%以上。臨床觀察發現,糖尿病胃輕癱患者臨癥多見上腹脹滿、餐后飽脹、早飽、噯氣等癥狀,同時伴有乏力。我科采用健脾化濁降逆方(人參、白術、蒼術各10 g,茯苓12 g,莪術、沒藥、半夏、厚樸、黃連、蘇葉、甘草各10 g )中藥湯劑口服,取得較滿意的臨床療效。但是有部分患者因不能耐受中藥湯劑氣味,或因中藥湯劑攜帶不便,不能堅持足夠療程服用,影響了這部分患者的臨床療效,因此我科以健脾化濁降逆方為基礎,研制了參術和胃丸,現將參術和胃丸治療脾胃虛弱型糖尿病胃輕癱患者80例療效分析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160例糖尿病胃輕癱患者均為我院內分泌門診及住院患者,其中門診患者92例,住院患者68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80例,男42例,女38例;年齡30~66歲,平均(56.2±8.1)歲;糖尿病病程5~14.1年,平均(10.8±3.2)年,糖尿病胃輕癱病程0.8~3年,平均1.2年。對照組80例,男41例,女39例;年齡29~66歲,平均(55.6±8.2)歲;糖尿病病程6~13.1年,平均(9.9±2.6)年,糖尿病胃輕癱病程0.7~3.1年,平均1.2年。兩組間年齡、性別、病程、病情方面差異無顯著性(P>0.05),兩組資料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符合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參照2013年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的糖尿病診斷標準),胃輕癱診斷標準符合以下臨床癥狀、體征及相關理化檢查:⑴有噯氣、腹脹、食欲不振、早飽、惡心,嚴重者甚至嘔吐等不適癥狀,持續4周以上;⑵震水聲陽性,胃部飽滿;⑶上消化道造影檢查示胃蠕動減慢,胃排空延遲;⑷除外因系統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引起上述癥狀者;⑸上消化道造影、超聲或胃鏡檢查,同時結合生化檢查除外肝膽胰胃十二指腸器質性病變,并排除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電解質紊亂、肝腎功能不全者;[1]中醫辨證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脾胃虛弱型胃痞主癥:胃脘痞滿,餐后加重,食欲不振,疲乏無力;次癥:大便稀溏,惡心欲吐,舌淡或暗淡,苔白或膩,脈沉細。
1.3納入標準符合上述糖尿病診斷標準和胃輕癱診斷標準,同時符合脾胃虛弱型胃痞的中醫證候診斷標準主癥1項或1項以上、或有次癥3項或3項以上;年齡≥20歲,≤66歲。
1.4排除標準1型糖尿病患者;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者、慢性胃炎等消化道器質性病變;合并多種糖尿病并發癥者;有嚴重心、腦、腎及造血系統疾病者;年齡<20歲或>66歲患者;過敏體質和精神病患者;哺乳期女性患者;準備妊娠及妊娠者;依從性差的患者。
1.5治療方法(1)對所有患者進行糖尿病防治知識教育并予糖尿病飲食控制和適當運動具體指導,繼續應用降糖藥控制血糖,使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5~7.5 mmol/L,餐后2 h血糖控制在6.5~11 mmol/L。(2)對照組:給予口服多潘立酮(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10003,2002-04-29)每次10 mg,每日3次,餐前15 min口服。(3)治療組:給予參術和胃丸(由我院制劑室提供),方藥組成:人參60 g,炒白術50 g,茯苓、炙甘草、莪術各20 g,黃連12 g,厚樸、炒枳實各40 g,法半夏20 g,蘇葉8 g,丹參20 g。上藥水泛為丸,6 g。 2次/日,早晚溫水送服。2組均4周為1療程。2組患者各服藥1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價。
1.6觀察指標觀察胃排空率,胃排空率檢測參照Marzio提出的B超單切面法確定。檢查方法:患者空腹12 h以上,半臥位(45°)行超聲檢查,測定空腹基礎截面積,2 min飲溫開水500 mL,立即測定胃竇最大截面積(Dm),再測定飲水后60 min時胃竇最大截面積(Dt)。胃排空率=(Dm-Dt)/Dm×100%);同時觀察中醫臨床癥候改善情況。
1.7療效標準治愈:胃排空率在90%以上,臨床癥狀、體征消失。顯效:胃排空率提高40%以上,主要癥狀、體征基本消失,積分減少70%以上。有效:胃排空率提高20~39%,臨床主要癥狀、體征減輕,積分減少30%以上。無效:胃排空率提高小于20%或無改變,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證候分級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有關中醫癥狀量化分級標準,將癥狀分為輕、中、重3級。脾胃虛弱證主癥輕度計3分,中度計6分,重度計9分;次癥輕度計1分,中度計2分,重度計3分,舌苔、脈象均計1分。

2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情況 (例)
M: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2兩組治療前后平均胃排空率比較治療組治療前平均胃排空率為(72.59±6.58),治療后為(83.92±8.92);對照組治療前平均胃排空率(73.61±5.49),治療后為(79.13±8.71)。兩組治療前平均胃排空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兩組治療后較治療前平均胃排空率明顯提高,差異有顯著性(P<0.05);治療組治療后平均胃排空率較對照組治療后明顯提高,差異有顯著性(P<0.05)。
2.3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治療組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為(37.1±11.3),治療后為(30.5±8.1);對照組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為(35.2±10.1),治療后為(34.3±7.9)。兩組治療后較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明顯降低,差異有顯著性(P<0.05),但治療組較對照組降低的更為顯著;治療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較對照組治療后明顯降低,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1)。
3討論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糖尿病大國,在20歲以上的人群中,年齡標化的糖尿病患病率為11.3%。[3]糖尿病患者血糖長期不達標,逐漸引起糖尿病性自主神經病變。糖尿病胃輕癱是糖尿病性自主神經病變之一。1945 年Rundel 首次清楚描述了胃排空延遲與糖尿病之間關系,并認為自主神經病變是糖尿病胃輕癱患者胃運動障礙主要原因。這種長期慢性高血糖導致的自主神經功能損害,使胃壁平滑肌收縮無力,胃蠕動功能降低,胃竇無張力,幽門收縮時間延長,最終形成胃排空延遲,臨床可見上腹部脹滿、早飽、餐后脹滿加重,嚴重者可出現惡心、甚至嘔吐不能進食。主要特點是胃擴張、胃蠕動減慢和排空延遲。[4]糖尿病胃輕癱患者因為對所攝入食物不能進行正常節律的排空和消化,使葡萄糖不能按正常規律被吸收入血液,從而使血糖忽高忽低,容易出現血糖曲線的較大波動,使血糖難以控制,可以表現為餐后低血糖、餐前高血糖,甚至出現嚴重低血糖而誘發心肌梗死、心絞痛、腦梗死等危及生命的嚴重并發癥。“一旦發生嚴重的低血糖或誘發心血管事件,可能使糖友之前的控糖努力全都白費”。[5]嚴重的糖尿病胃輕癱患者可表現食入即吐,甚者長期不能正常進食,而形成重度營養不良,電解質紊亂,抵抗力極度下降,并發各種感染或多臟器衰竭而危及生命。因此,糖尿病胃輕癱的篩查、預防和積極治療應該引起糖尿病醫生和患者的足夠重視,以提高糖尿病患者遠期的生活質量,延長糖尿病患者的壽命。
糖尿病胃輕癱屬于中醫學“消渴”“胃痞”范疇。中醫學對消渴病及胃痞論述頗多,如《靈樞·五變篇》云:“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指出先天稟賦不足,素體陰虧者最易罹患消渴病。《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蘭室秘藏》曰:“脾濕有余,腹滿食不化。”《丹溪心法·痞》中認為“痞者與否同,不通泰也”“脾氣不和,中央痞塞,皆土邪之所為也”。《注解傷寒論》曰:“脾,坤土也。脾助胃氣消磨水谷,脾氣不轉,則胃中水谷不得消磨。”《脾胃論》中指出:“嘔吐噦皆屬于脾胃虛弱,或寒熱所侵,或飲食所傷,致氣上逆而食不下”。消渴病發生常與血瘀有關,如《血證論·發渴》篇說:“消渴發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于腎水……有瘀血,則氣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隨氣上布,是以發渴。” 由此可見本病病機是脾胃虛弱,運化無力,濕濁內生,氣機不利,升降失常所致。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瘀血內生,阻于脈絡,故血瘀貫穿于糖尿病胃輕癱始終。本病證屬本虛標實:脾胃虛弱為本,氣滯、食積、痰濕、血瘀為標。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糖尿病胃輕癱的病機脾虛胃弱、痰濕、瘀血內阻,瘀血貫穿疾病始終。以健脾燥濕、和胃降逆、活血化瘀為治療原則,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總結了參術和胃丸治療脾胃虛弱型糖尿病胃輕癱取得了滿意療效。
參術和胃丸中以人參、炒白術、茯苓為君藥,人參益氣健脾,炒白術、茯苓健脾淡滲利濕;蘇葉、法半夏、厚樸為臣藥,其中蘇葉和胃止嘔、理氣寬中,法半夏燥濕、降逆止嘔,厚樸行氣消積、燥濕除滿;莪術、黃連、枳實、丹參為佐藥,莪術、枳實行氣消積止痛,方中用枳實替換原健脾化濁降逆方中的蒼術,意在加強行氣活血之效,黃連苦寒清熱佐君藥防止辛溫過度,久病多虛多瘀,故用丹參代替原健脾化濁降逆方中的沒藥,重在活血養血;甘草為使藥,補益脾氣、緩和藥性。組方中筆者應用莪術取其活血化瘀之效,《日華子本草》指出莪術是“治一切氣,開胃消食,通月經,消瘀血,止撲損痛,下血及內損惡血等。”現代研究[6]:人參對高級神經活動的興奮和抑制過程均有增強作用,能增強神經活動的靈活性,白術對腸管有雙向調節作用,茯苓有降糖作用,枳實可使胃腸收縮節律增加,莪術[7]含揮發油,對消化道能興奮胃腸平滑肌。
中醫藥治療糖尿病胃輕癱思路廣闊, 但療程均較長,非一日或一周能治愈。健脾化濁降逆方在應用過程中雖取得較好效果,可是部分患者不能堅持長期服用中藥湯劑,導致中途停藥而影響了療效,更有患者因不能耐受中藥湯劑氣味開始即拒絕選用,故我們改變了中藥劑型。由我院制劑室將健脾化濁降逆方研制成參術和胃丸:將炙甘草、莪術、厚樸、炒枳實、蘇葉、丹參6味中藥加十倍水浸泡6 h后進行提取(壓力為0.9 kPa,溫度為98 ℃),慮過收集藥汁,再進行第二次加水提取藥汁,兩次藥汁濃縮成清膏,再將人參、炒白術、茯苓、黃連、法半夏5味中藥粉碎成粗粉,清膏與粗粉混合烘干粉碎制丸,整粒,成水泛丸。患者攜帶服用方便,提高了患者服藥的依從性。通過臨床觀察,參術和胃丸療效確切。
糖尿病胃輕癱是糖尿病患者慢性并發癥之一,威脅著患者的健康,目前西醫治療該病常用的藥物有胃腸動力藥物:甲氧氯普安、多潘立酮、伊托必利等;大環內酯類藥物紅霉素。雖然有一定的療效,但不良反應較多。如甲氧氯普胺可能因阻斷多巴胺受體,使膽堿能受體相對亢進而導致椎體外系反應;多潘立酮可能引起心律失常;長期服用紅霉素可能引起菌群失調,故不能長期服用。相比之下,中藥在糖尿病胃輕癱的治療中凸現一定優勢。參術和胃丸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療效顯著,價格低廉,服用方便,未見不良反應及毒副作用。
參考文獻
[1]池肇春.實用臨床胃腸病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1.811-812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2002.135-139
[3]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3年版[S].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4.10
[4]吳波,鄭長青,林連捷,等.糖尿病性胃腸病變患者血漿P物質和胃動素的水平及意義[J].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3,11: 367-368
[5]郭立新,李泉.一次嚴重低血糖 控糖努力全白費[J].百姓生活, 2012(6):69-69
[6]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212-430
[7]雷載權.中藥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219
(2015-08-20收稿)
中圖分類號:R25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5615(2016)01-0020-03
*河北省中醫藥管理局資助項目:No.201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