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用錟
摘 要: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長文短教探索已經有年。本文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做出了有益嘗試,一是全面把握課文,準確定位教學目標;二是選好切入點,有效突破教學重點;三是科學舍得,從關鍵處著手。
關鍵詞: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 長文短教
一般對初中生而言,現代文長度超過兩千字就會被認為是一篇較長的文章。以語文版初中教材為例,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滑鐵盧之戰》、《放下你的鞭子》等均如是。長文有長文的優點,如信息量大等。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帶給師生一些困擾,對教師來說,如信息繁冗、費時較多、處理不易等;對學生來說,如難以把握、令人厭倦等。為了提高教學效率,也為了給課堂減負,結合相關教學實踐與他人研究成果,我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有益嘗試并取得了一些成績。
一、全面把握課文,準確定位教學目標
教師在課堂教學正式展開之前,對所欲教授的課文進行敲骨吸髓式的研讀和把握。教師應切實以語文課標為準則,找準其與所教授課文的良好結合點并體現其精神;教師既應從宏觀層面上把握課文教學目標、重難點、預設課堂開展進程等,又應從微觀層面上對文本的細微之處進行品味與揣摩,體會其精微要義并反饋與體現宏觀。
無論從哪個角度出發,對教學目標的定位與把握都是第一位的。首先,這是由長文短教的目的——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決定的。是故,教學目標的確定,既容不得隨意增刪又不能失之于簡單或有意弱化與強化,而應以課標為指導優化教學目標。這種優化,是依據教學單元目標和各組成課文內容與特點的不同而有所側重的各分目標之間的一種有機結合,進而有效實現單元總目標與體現課標精神。與之相關,為提高可操作性,教師在確定好本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后,還要對其進行細化與分解,化整為零,有效突破與抵達。其次,是由長文短教采取的教學策略決定的,包括對教學內容和教學各目標的有效取舍與側重。毋庸諱言,為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什么也抓不到的情況出現,教學中教師以單元教學為總體在各課文中有效“分配”教學分目標是必要的。以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三篇課文為例,既然第9課學習《日出(節選)》一文時,如戲劇文學的一些常識,有關戲劇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等已經作為重點出現,那么學習第10課《欽差大臣(節選)》一文時,就沒有必要再將之作為重點,而應把語言表達的藝術及引導學生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等作為重點,及至學習第11課《放下你的鞭子》時,就應以引導學生學會把握文本內容和結構為重點。
二、選好切入點,有效突破教學重點
很大程度上,作為長文優點的信息多繁也是其缺點。因此,教學實踐中,為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滿足其心理需求(如學習興趣、探究欲望、閱讀期待等),教師選擇合適的切入點,以“以小見大,見一葉落而知天下皆秋”探究文本表達的主旨是極其必要的。顯然,以文本與課堂多因素的有機整合、教學過程的最優化與教學效果的最強化為目的的切入點選擇必須靈活,既要考慮與文本密切相關的教學目標與重難點、課文內容與特點等諸多方面,又要考慮學習主體的年齡大小、心理特征、學習特點與規律等,還要考慮教師的教學水平與風格等,如此方能做到如錢夢龍所說的“由此入手,帶動全篇”,亦如黃玉峰所言,成為“課堂教學的成功,必須有兩個基本條件”之一。
切入點選擇雖因文而異,卻也有規可循。很多教育大家在這一點上多有經驗總結。如題目切入。閱讀積累到一定程度即可發現,作家著文必會通過一定方式,如文本題目或文中標題體現與統領構思的獨運與文本靈魂的再現。讀者即可通過題目或標題作為索引開始對全文的解讀,如《范進中舉》一文;關鍵字詞切入。關鍵字詞往往蘊涵豐富的含義,抓住該字詞深入探究即可由此獲取文本的表達真諦。如學習《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個“打”字實是文本高潮魯提轄三拳打死鎮關西的高度濃縮,并可以此突破學習重點“通過重要情節的語言動作描寫表現人物性格”;中心句切入。中心句可以是文章的總起句、總結句或文段的關鍵性過渡句等。如《橋梁遠景圖》;結尾處切入。好的文章結尾往往耐人尋味、畫龍點睛、切中主旨。從結尾處追溯而上探究原文,會大大激發探究之欲。如《選舉風波》文末的“賈里有些難過”。
三、科學舍得,從關鍵處著手
如前所述教學目標的實現不可能依賴于某一兩篇課文以畢其功于一役一樣,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目標及課文特點、學生特點等因素科學取舍,并以此確定教學關鍵是極其必要的。這種必要,益于教師從教學實際出發與從文本關鍵重點著手對學生的能力、認知等方面的培養做靈活把控。如學習《故鄉》一文,在知識與能力學習上,由于該文處于九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最后一個小說單元的開篇,學生在前面已有諸多小說類課文的學習基礎,對小說這種文學樣式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與理解。同時,此時初中學生即將結束三年初中學習生活,與之相對應,整個單元的篇目安排意圖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學生真正思考人生的意義并獲得某種啟迪。因此,與整單元的教學重點相適應,教師教學該文時應科學舍得,拋棄前面學習時作為重點而今卻易身為細枝末節的東西,而將引導學生在了解時代背景的基礎上反復閱讀該文,促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分析小說的方法,提高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進而培養與幫助學生建立觀察社會、思考人生的能力,并形成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作為關鍵重點處。
總之,長文短教在教學實踐中的探索與嘗試是一項宏大工程,并不會于此止步,但其基本指向與目標是一定的,這能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語文修養和水平。因而,基本探求路徑應從教學實際出發,以課標為指導,研究教材,而后尋求突破等,才能真正實現長文“短”教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薛花花.語文教學中如何做到“長課短教”[J].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3,06:115-116.
[2]萬多利.“長課短教”與語文教學效率[J].考育,2013,09:82.
[3]余映潮.長文短教[J].中學語文教學,2013,0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