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立嬋
摘 要: 《云南的歌會》是沈從文的散文,學習此文,感受文章的內容美與語言美,提高審美情趣。老師拋出主問題,集中提問,學生圍繞主問題,進行賞析美的活動,細細品味文字,進行表達,完成一場美的盛宴。主問題能帶動整堂課,教學目標非常明顯,解決問題較為透徹。
關鍵詞: 《云南的歌會》主問題 集中教學 課堂尋美
《云南的歌會》出自現代作家沈從文之手,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學習敘事性文章的寫法,而且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風民俗,從中得到美的享受。因此,在設計教案時,我讓學生領悟本文表現的人物美、景物美、場面美,感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美,并朗讀體會,同時激發學生熱愛民族傳統文化的感情,培養學生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這個目標我是在第二課時落實的。
首先,復習導入。中國歷史悠久,民俗文化深厚,作家沈從文有幸了解了云南的歌會,并對此作了詳盡描述,發出了由衷的贊賞。文章寫了云南歌會的哪幾種形式呢?學生齊答“山野對歌,山路漫歌,村寨傳歌”(板書)。
其次,學生“賞美”。我對學生說道:“有人說,不是我們身邊缺少美,而是我們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云南的歌會》一文就是發現美記錄美的文章,大家認同嗎?(說完,我用眼睛掃視全班,靜默片刻,沒看到學生有反應)同學們,我們一起來細細品讀文章,發現、感受文中的人物美、環境美、場面美、語言美吧,相信同學們能用美的心靈去感受,美的眼睛去捕捉,美的語言去描述,美的聲音去朗讀。請大家看課文,找出文中的美點,看誰找得既快又準。”在說這番話的時候,我特意用輕快的語調與自認為較為動聽的聲音娓娓道出,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我再次掃視全班,只見學生全神貫注地看著我,并流露出若有所悟的表情。任務一布置,學生都忙著看課文,有的還大聲地讀起了課文。看著看著,有的學生拿出筆在書上寫著什么,大概是已經找到了答案。五六分鐘后,就開始有學生舉手了,人數超出了平時課堂。一學生回答說:“山野對歌部分體現了人美。”我追問道:“你能把相關語句讀一讀,并具體說出人哪些方面的美嗎?”結果學生找到具體語句并歸納了四個方面:智慧美、本領美、外貌美、性格美(其他學生有補充,還結合了山路漫歌部分女孩的淳樸,山寨傳歌中老人們的智慧)。又有學生找到了山野漫歌中的景物美。我又追問道:“你能有感情地朗讀下你認為最好的景物描寫句嗎?能說說喜歡的理由嗎?”結果學生結合具體語句及詞語分析出景物的特點:通過花、草、鳥、藍天這些景物,運用恰當的細節描寫及修辭手法,寫出了和諧而充滿生機的大自然景物熱點,這些景物讓人忘卻煩惱,身心放松,用美的歌聲回應大自然的聲音……在這一環節中,我還引導學生分析景物描寫與塑造人物的關系,明白云南為什么是詩歌的故鄉。還有學生找到了村寨傳歌中的場面美,通過具體語句總結出場面的熱鬧非凡,宏偉壯觀。以上三種美,學生比較容易找出。當然,找出說出后,還要讀出,因為運用恰當的朗讀技巧朗讀課文,可以增強語感,加深理解,積累詞句,更好地感受本文所蘊含的美,而且學生在朗讀中,會感情更集中地投入到課堂中。還有一種美,學生沒有概括出,那就是文化風俗之美,這對學生來說有點難度,只有我引導學生了。我先讓學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學生很快說出贊美之情。我立刻接下去:“其實作者贊美的只是這些單獨的、景、場面嗎?不是,他還贊美了在悠久歲月里,云南的人們在自然生活中所形成的風俗文化,這就是云南的歌會。云南的歌會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風俗,它是歷史的積淀,是中華兒女智慧的體現,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所以本文的美,還包括文化風俗之美。”至此,本文的美點已賞析完畢。
最后,問題探討,老師總結。(1)云南的歌會與現在的演唱會相比,云南的歌會有什么特色,作者為什么會對云南的歌會感興趣?(2)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一些民間生活習慣都已消失,如果某一天云南的歌會消失了,那么你會感到惋惜嗎?說說原因。對于這兩個問題,學生紛紛發表見解。我趁熱打鐵,對本堂課作了總結。
這節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他們課堂上投入精力在思考表達并有所收獲,那么這堂課也算一個小小的成功。那么本堂課取得小小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教學內容集中,教學思路較清晰。
王榮生教授說:“一堂好課的最低標準是教學內容相對集中。”沒錯,教學內容集中才能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學得更透徹。縱觀整堂課,我就講了兩個內容,一是感受并賞析文章內容形式之美,二是學會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傳統民俗民風,對待民族文化。
那么要做到集中教學,教師應注意哪些呢?
一是教師熟悉教材內容。熟悉教材是老師在備課時起碼做到的,也是合理取舍教學內容的前提。“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師要以不同的身份反復研讀教材,如以學生的身份,普通讀者的身份,執教者的身份,這樣,老師更能明白教材精髓,確定教學目標,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落實目標。
二是教師了解學生基礎。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是解決新問題的前提,老師所提出的問題必須是學生能力范圍內對學生有所啟發收獲的問題。
三是所教內容立足文本。我們學習課文,解決問題,不能脫離文本,否則這堂課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成了空中樓閣不實在,學生也解決不了問題,鍛煉不了能力。
四是所提問題引發學生興趣。怎樣的問題能引發學生興趣呢?結合本堂課看,我認為有幾點:
(1)起點低。起點低,學生就有能力解決,從而有興趣解決。如本堂課讓學生找美點其實起點較低。
(2)聯系現實。現實生活是語文學習的基礎,聯系現實提出問題,能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回答問題時能有感而發,因而學生興趣較濃厚,并能回答出有所思考的答案。
(3)引發學生發散性思維或想象思維。學生的思維需要激活,教師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并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發表獨特見解,讓學生自由選擇最喜愛、感受最深的內容加以品味表達。
《云南的歌會》一文教學,讓我真正懂得了一堂課設計主問題的重要性。學貴于勤,同樣,當老師也要勤,并貴于用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教學中得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