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乃麗
小學語文教育是眾多教師和專家研究的主要課題,有許多教師和專家都提出要讓學生廣泛閱讀、充分閱讀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專家的這種建議是指在充分讀好課本教材的基礎上再加以延伸地進行課外閱讀。這種提法的出發點是正確的,初衷也沒錯,但是有許多學校和教師誤解了這種建議:把正常教學用的課本教材粗枝大葉地上完,更多地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讀課外書,結果學生課堂上學得不夠精準,課外書籍又讀得囫圇吞棗,這樣做無疑是本末倒置。經過多年的語文教學,筆者認為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課本教材深層次挖掘教材內涵,教給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效率,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課外閱讀指導,鞏固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增大閱讀量。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上對教材深挖內涵,提高小學生的閱讀素養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合理進行導入,豐富知識積累
前不久,我聽一名新教師的六年級語文課《鄭成功》,她在導入時以中國十大民族英雄和當代民族英雄有哪些導入新課。課后我和她交流時,提出了我的想法:如果在此基礎上簡單說明一下,我國歷來就有許多英雄,為什么有的英雄是民族英雄,有的英雄不是民族英雄,民族英雄和英雄的區別是什么?作為小學六年級學生可以知道這些,另外教者在引入新課時應告訴學生民族英雄有哪些,未說這些民族英雄為什么被稱為民族英雄,他們主要有哪些英雄事跡,這樣就不再是讓學生機械地記憶民族英雄的名字,而是記住英雄的事跡和英雄的偉大形象,這樣做是不是更好。教者聽了以后也認可這種看法,覺得這樣做并沒有耽誤教學多少時間,而是增強了教學的生動性,并且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積累,從而達到了拓寬學生知識面的目的,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充分利用教材,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還是《鄭成功》一課,這名新教師認識到課文第二部分是課文主要內容,她在教學第二部分引導學生劃分段落時學生有所爭議,有的說是3到5節,有的說是3到6節,學生在處理時顯得粗糙。新教師只是說第2節是事情的起因,第6節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后所做的事和場面,這也屬于第二部分,是講鄭成功收復臺灣。這樣的教學有點太粗糙,沒有進行深挖,如果夠深挖教材內容,就不難發現其實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分界線非常明顯,因為第7節開頭第一句話就是“鄭成功收復臺灣以后”,這明顯說明前一節是講鄭成功收復臺灣,而從第7節是講收復臺灣以后。另外也可以從事情的起因——發展——過程——結果來劃分層次,第2節是起因,第6節是結果,也很明顯,而且可順勢引導學生寫作時要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寫,這樣不僅不需要教師直接說,反而能達到預期教學目的,更是指導學生的寫作方法,可謂一舉多得。
三、深掘教材內涵,進行教學升華
《鄭成功》一課該新教師利用一節課時間匆匆忙忙上完了,我問她為何兩節課的內容她一節課就上完了,她說在縣城學校都是這樣上的,目的是節省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閱讀課外內容。她的話讓我目瞪口呆,哭笑不得。原來她是這樣理解的,竟然只是為了節省時間而不是為追求教學效果,真的是本末倒置。后來我和她交流,如果第二課時進行閱讀賞析和閱讀方法指導并且進行寫作方法的訓練,效果就會更好。我認為首先利用好課本教材上好課,課外閱讀應該放在課外,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正常軌道。
我曾經聽過語文專家竇桂梅老師的《青藏高原一株柳》,她的教學方法是“深掘一口井,灌溉一片田”。我很認同竇老師的教學方法,只有深挖出課文中文字的含義,以及文字背后的蘊意,才是真的讀懂文章。只有先讀懂課本教材,才能讀好文章,才會讀文章,而不是只顧囫圇吞棗地讀完課本課文節省更多的時間開展課外閱讀,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開展課外閱讀。
分析目前的課堂教學,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老師們制作課件的能力越來越強,制作出的課件越來越美,可是辦公室里卻少了老師們研讀文本的現象。很多老師愿意把時間花在制作精美的課件上,對文本的研讀被擺在不起眼的角落,似乎課件就可以展示一切,取代一切。只是滿足于教參對課文的分析,形成的是一種思維的惰性,缺乏的是一種對文本的深度的、獨立的思考,沒有讀到文本的內部,讀到作者的心里,導致的是自思想的蒼白,語言的幼稚不堪。這可以說是語文教學的一種悲哀。
于永正老師說:“課前,老師得先和文本對話,即鉆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學生交流。我備課沒有什么訣竅,就是那么翻來覆去地誦讀、默想,當讀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讀出文章的妙處,讀出自己的驚喜時,我便敢走進課堂?!?/p>
語文老師在上課前要仔細研讀文本,不細讀文本,就不能準確全面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導致理解的偏差;不細讀文本,就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導致朗讀不能入情入境;不細讀文本,就不能深刻理解文本的含義……總之,不細讀文本,教師就沒有“底氣”,教學就不會有深度和廣度,語文教學就難有“語文味”。因此,語文教師要上好語文課就必須認真研讀,只有認真研讀好教材,才能把語文課上出真正的“語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