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摘 要: 本文論述了合作學習的概念和意義,著重分析了當前高中語文課堂合作學習存在的幾個誤區,通過分析原因,提出一些具體應對措施,期望能夠給高中一線語文教師帶來實質性幫助。
關鍵詞: 高中語文 合作學習 誤區 應對策略
合作學習于上個世紀70年代興起于美國,是一種先進的教學策略,是近十幾年來最成功的教學改革之一,其特點是在班級授課制的前提下,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把不同層次學生分在同一小組,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新課改鼓勵小組合作學習,它能給予師生更大發展空間。
一、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
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合作學習更切合語文學科的特點,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能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合作學習通過同伴之間的自主、合作、探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利于學生學業水平的提升,培養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同時合作學習有利于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因為每個學生都要在小組內承擔一定的任務,合作學習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合作精神,讓學生學會傾聽、包容、幫助他人,有利于學生將來更好地融入社會。
二、合作學習存在的誤區及原因分析
當下合作學習的開展不盡如人意,流于形式,成了教學或者開公開課的一個擺設。其要么表面上熱熱鬧鬧,實則空洞無物,要么冷冷清清,相對無言,討論主要由一些優生包辦,其他成員實際上沒有真正地交流、互動起來,根本沒有起到促進學習的作用。合作學習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教師沒有掌握合作學習理論,沒有對合作學習進行充分策劃,沒能組建合理有效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單一,合作探究的問題大而無當,或者偏離實際教學。在合作探究過程中,教師沒能對學生的進行有效引導,要么放任學生討論,要么干預過多。在合作學生中,教師要及時改變自身角色,除了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合作學習,教師也要參與到合作討論中,適當引導和點撥,并對合作學習成果進行科學有效的評價。學生習慣了傳統的被動教學,缺乏合作意識,不善于交流與合作。
三、開展合作學習的有效策略
策略是指開展一項活動的實施方案,有效策略能使活動的實施更好地實現目標。高中語文合作學習的策略主要分小組組建策略和學習活動開展策略兩個方面。
1.組建有效的合作學習小組。
根據現有的班級教學規模,教師一般根據學生成績,同時考慮學生特長、性格及性別等因素,把班里的學生隱形分為上中下三個層次,每組兼顧各個層次學生,真正做到異質同組,以便更好地促進小組成員之間取長補短、互幫互助,一般把班級學生分成8個6人小組。小組的每個成員都要有明確分工,每個小組各設小組長、材料員、記錄員、檢查員、觀察員及發言員一名,小組成員的分工可根據學習任務隨時調整和輪換,其目的是讓小組每個成員都能發揮自己的作用,或是參與搜集素材,整合信息,發表自己的見解,或是記錄討論情況、展示成果,避免小組成員成為合作學習的邊緣人。
2.設計有效的合作學習內容,選擇要有效的合作學習時機。
開展合作學習首先要預設合理的合作學習任務,并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合作學習探究,合作學習的任務如果過于簡單,諸如找出小說三要素之類簡單的問題,則根本無需討論,也切忌合作討論的問題難度過大,如討論莊子的哲學思想之類的跨學科問題。教師要充分預設合作探究的任務,難易要適中,一般是探討開放性問題,或是寫作時構思階段均可組織合作學習。如《故都的秋》可以讓學生討論“文中有哪些地方表現出了故都的清、靜、悲涼”,下達任務后,要給學生充足的討論時間,切忌匆匆收場。
合作學習,不應只是課堂上的點綴,要選擇有效的合作學習時機,教師可以采用學案導學法,在學生充分獨立自學的情況下才合作分享,只有在恰當的時機采用,才能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教師要防止合作學習泛化,比如戲劇教學,如果整堂課都讓學生表演課本劇,對課文內容不做任何評價,則根本無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并不是所有教學都需要合作學習,比如教學《離騷》,若讓學生合作探究疏通文義,則學生根本無法解決那些深奧的文言知識,教讀這些經典詩篇應該以誦讀為主。
3.完善高中語文合作學習的評價機制。
傳統應試教育,教師看重的是學生的卷面成績,學生之間是一種競爭關系,在這種評價機制的影響下只會使得優者更優、弱者更弱。合作學習由個人競爭變成團體競爭,評價也相應地由原來注重個人的學習成績轉變為注重團體目標的實現。此外,教師不僅要對學習的結果而且要對合作學習的全過程進行評價。目前合作學習的評價機制還存在很多問題,尚沒有建立一套科學規范的小組評價機制,教師要堅持結果評價和過程評價,個體評價和整體評價并重,不僅要評價集體成果,而且要對小組成員的參與態度、合作能力及語文素養等做出有效評價,切實促進小組成員互幫互助,營造出小組之間公平競爭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王坦.《合作學習——原理與策略》[M].學苑出版社.
[2]王卓,楊建云.合作學習——一種教學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