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勤
作文課上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有的學生雙手托腮,緊皺眉頭不會寫;有的學生大腦一片空白,無從下手不想寫;有的學生寫得平平淡淡、干干巴巴;有的學生談作文色變……如何把學生視為“苦差”的作文變成“樂事”呢?蜜蜂每釀一斤蜜,需飛行45萬公里,要在100萬朵鮮花上辛勤采蜜;提煉出人丹那么大的鐳,需8噸重的礦石。同樣的道理,要寫出好作文,也如“采蜜”、“煉鐳”一樣,應掌握豐富的素材,引導學生采集原材料,建立自己的材料倉庫。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引導學生進行積累,深感大致有三種積累,都與提高作文質量密切相關:
一、走進生活,豐富素材
1.以社會為背景,指導學生觀察生活。
作文教學中的即興觀察或有意觀察,都是認識生活、獲取作文素材的常用方法。平時要教給學生觀察方法,并有意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美好的人和事。注意引導學生觀察鄉村、街道的重大建設與細微變化,留心家庭中生活設施的添置……引導學生用心觀察大自然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日月星空、小河田野、瓜果蔬菜……通過觀察,激起學生的作文興趣,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2.以活動為載體,組織學生參與生活。
有意識組織活動,使學生積累較典型的寫作材料,不僅關系作文教學的成功與否,還關系能否在引導學生認識生活的過程中深化作文主體。如進行寫人作文訓練時,若單靠作文指導時啟發學生選材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往往一時想不起來無從下筆。因此,寫作前我經常組織學生開展“夸XX”或“我佩服他(她)”“他真行”等演講形式的主題活動,學生有較多時間回憶,搜集所寫人物對象的材料。這樣既可激起學生表達欲望,產生作文興趣,又可選取出表現人物特點的典型材料,讓學生的表現意識得到培養,才華得到展示,表達能力得到提高。
3.以實踐為契機,引導學生體驗生活。
實踐出真知。從作文教學需要出發,有計劃地引導學生為積累作文材料而進行社會生活實踐。我經常鼓勵學生種植花草樹木,讓他們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飼養蟲魚鳥獸,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參與家務勞動及公益勞動,體驗勞動的滋味;考察家鄉生態環境的變化,從而懂得保護環境……
實踐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體會實踐感受。如學會技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贊揚的歡樂;遇到困難、挫折時的懊喪;受到責難、誤解甚至諷刺打擊時的憤慨……引導學生善于把這一切所見所感裝進自己的“素材庫”。
二、博覽群書,豐富語言倉
豐富學生語言的捷徑是引導他們多看書、勤讀報、欣賞有關電視節目,并注意積累。如精彩語句的積累,報紙內容的剪貼,電視新聞的記載等,結合閱讀組織朗讀比賽、故事會……把孩子的讀書興趣引向廣闊天地。
因此,我每接手一個班,都組織學生參與“我有三個小伙伴”的活動,讓每個學生備三本小集子。
1.《小蜜蜂》。
學生讀課外書,大多是“用眼睛”閱讀,印象不夠深。如果要求學生像小蜜蜂一樣辛勤勞動,廣闊閱讀并摘錄佳句、格言在《小蜜蜂》集子上,并順勢表揚,既提高讀書質量,又搜集作文素材。
2.《小剪刀》。
要求學生將課外看到的零碎的精彩文章、片斷剪下來,分門別類地進行粘貼,并定期檢查,交換瀏覽,這個小小的素材倉庫里,東西積累多了,寫作文時就可信手拈來、得心應手了。
3.《小浪花》。
這其實是個日記本:同學們將自己觀察到的東西記下來,將耳聞目睹的新鮮事寫下來,將自己的心得、體會表達出來,定期進行評比展覽,互相學習,稱之為“獻蜜活動”。有時還可開展“拾寶貝”和“大掃除”活動,即把別人三本小集子中的“寶貝”拾回來,把別人文章中的“垃圾”清除掉。
這三本集子,同學們把它裝飾得很漂亮,有的在面上貼著或畫著許多小蜜蜂,有的添了不少美麗動人的想象畫,這本身就是一種美的創造。
三、勤于練筆,升華感悟
讀書習慣和興趣培養起來了,學生腦子里寫作素材的積累自然就多了,可為寫作能力培養和提高奠定堅實基礎。很多學生感到作文難寫,并不是方法問題,而是“腹內空空,無從下筆”。寫作是一種創造,一個人的創造是“從有到新”的復雜加工過程。人類獲得的信息量越多,創造可能性越大。學生在讀書中積累了一定的語言和寫作方法,我適時增加各種讀后練筆的機會,從而積累寫作經驗,讓寫作成為“有源之水”,自然噴涌而出。
小練筆是與閱讀教學配合進行的,設計練筆時應針對課文內容的可挖掘性,抓準訓練點,鞏固寫作方法,對課文內容進行補白、詳化、延伸。
1.積累寫作方法。
從課文中學習作文方法,這一點毋庸置疑。要讓學生及時掌握、積累名家名篇的表現方法,隨文練筆是最有效的訓練方式。如教學《威尼斯的小艇》時,在引導學生體會《威尼斯小艇》介紹船夫的駕駛技術時,緊緊圍繞中心句,運用先概括后具體的寫法,令人讀得如臨其境。學完這一段,我再“照本”宣讀一段話:“XX同學騎自行車的技術特別高……”然后,以“媽媽削平果真麻利”為開頭讓學生做一次練筆。
2.補白。
即把課文中情節跳躍的空白處補上,使文章內容更具體完整。讓學生掌握、積累寫作生動、具體的方法。如《金色的魚鉤》一文,老班長犧牲后,“我們”如何走出草地,如何把魚鉤送達革命圣地,作者留下了空白。我在教學這一課時,便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寫一段話,把這一情節補上,把“魚鉤”在途中的鼓舞作用表達出來。
3.詳化。
課文中有些內容作者僅用簡短詞句帶過,具體內容必須由讀者領會。這時,可設計小練筆,讓學生把該內容具體化。如教學《倔強的小紅軍》一文時,引導學生說說陳賡“明白了”什么?他怎樣想?并引導學生以《原來是這樣》為題,寫個小片斷,刻畫陳賡當時的心理。
4.延伸。
即對意猶未盡的文章進行續寫,進一步深化主題。如引導學生學完《窮人》后,續編故事;學完《小獅子愛爾莎》后,寫《愛爾莎回到大自然后》。
總之,這三種積累是互相交叉、彼此滲透的,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歸結為“戰略性積累”和“戰術性積累”兩大類,同“新大綱”注重的“感悟、積累和應用”密切相關。只有兩者巧妙地結合、配合,才能深化語文教改,提高作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