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芳
一、操作的形式
(一)發現數學事實的操作活動。
如:經過一點能畫無數條直線,教材沒有采用直接告訴的方式,而是讓學生經過一點畫直線,在畫中思考“能畫幾條”,體會到能畫“無數條”;學習量角后,讓學生量三角尺上每個角的度數,計算三個角度數的和是180°出示三個大小相同但邊的長度不等的角,讓學生測量后發現角的大小與邊長無關;量邊長相等的多邊形的角,發現每個內角的度數相同,或者三角形的三個角度數的和是180°,后面每個圖形角的度數的和是180°的倍數,等等。
(二)激發認知需求的操作活動。
如:“平面圖形的特征”一課,在讓學生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時,先讓學生折紙飛機,玩紙飛機,而后提問學生:“剛才在折紙飛機時,你發現了哪些圖形?”在玩的過程中將學生自然引入到新課學習中,接著提問學生:“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學生有了動手操作的欲望,如果自己不能發現的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這樣學生經過親自折一折、量一量等,親身體驗,激烈爭論,共同探索出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之處,并且找到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至此似乎可以結束,但我又提出一個問題:“你能從學具盒中找到長方形和正方形嗎?”學生找完了固有的圖形以后,我又問:“還有嗎?你能想辦法再找到一個嗎?”學生思維的火花自然而然地迸發出來,想到用原有的圖形拼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法。
(三)探索解決問題策略的操作活動。
如:用量角器量指定度數的角的教學中,可為學生創設了適度的探索空間,引導學生照樣子量50°的角,然后再交流是怎樣量的。這里教師可以不給出規范的量角的步驟和方法,而是鼓勵學生在操作和交流中加以明確。
二、操作要把握時機
教學中,適合學生進行操作實踐活動的內容很多,如何實施好動手操作實踐活動,使其產生應有效益,依筆者之見,把握操作時機至關重要。歸納起來主要抓以下三點。
(一)在認知的生長點,實施動手操作。
例如:《平行與垂直》這一課,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的位置關系,在生活中有著廣泛應用。如何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感知生活中的垂直與平行的現象?如何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讓學生發現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并得出結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創設如下動手情境:聯系生活,提出問題:兩根鉛筆落在地上后可能會能會有幾種情形?每個同學手中都有一張白紙,現在咱們就把它當成一個無限大的平面,再把則才兩根鉛筆出現的情況在這張紙上畫出來!用直線代表鉛筆。注意,一張白紙(其中蘊含著同一平面這個概念)上只畫一種情況。展示各種情況通過學生的觀察、想象與補充,感知并感受無限大的平面中有兩條直線。為下一步進行兩條直線間位置關系的想象提供可操作的平臺。使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間位置關系的各種情況,通過學生的思考、想象、動手操作展現出來,為分類提供材料。
(二)在知識的突破點,加強動手操作。
美國當代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要使學習具有意義,就要讓整個人(包括情感、認知學等)投入學習活動,而不能讓學習活動成為只是“頸部以上發生的學習”。也就是說,學生學習的實際效果,尤其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和智慧的發展都有賴于教者的指導作用。因此,我們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其中動手操作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為此,在教學中,除了精心設計好問題情境、準備好足夠的學習資源、營造促進學習的氛圍外,重點就是要指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學習中“成了一個完整的人”,從而促進學生智能的健康發展。
三、動手實踐操作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教師對操作步驟有了全面了解。
首先,教師對操作活動要有總體計劃,學生如何分組,各組的活動內容,圍繞什么問題進行研究必須明確而具體。其次,每個小組要制訂自己的活動計劃表,到什么時間應進行到什么活動。最后,落實到具體的活動時,要求活動方案,不僅有明確的設計思路,而且包括具體的操作步驟、表格,專人負責某一方面。然后,按照各自計劃進行活動,當然還要根據實際對計劃做出相應的調整。
(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保證操作效果。
如:桌面簡潔,不放與上課無關的東西,學具要以固定的形式放在固定的位置上;愛惜學具,保持學具整潔;操作前聽清要求;操作時不慌不亂,有條有理,教師或同學講解時,要暫停操作,認真聽;老師讓收學具時,要迅速分類收好等。同時注意培養學生具有邊操作,邊觀察,邊思考的協同活動能力,這些好的習慣要靠平時訓練和嚴格要求。
(三)在操作活動中要注意學生獨立探索與合作探索的有機結合。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是主動建構過程,也就是說,學生學習數學只有通過自身的操作活動和主動參與地去做才能產生效果。因此,教師在設計實踐操作活動中,不要急于一開始的合作操作討論,必須充分注意各個學生的特殊性,放手讓學生自己決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選擇自己的方法,獨立進行探索。在獨立探索的基礎上,再組織引導學生合作和討論,這樣可以使他們相互了解彼此的見解,不斷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同時對其他同學的思路進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斷,從而使自己的理解更豐富和全面。這樣,既達到增強學生合作精神的目的,又能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分析、自我調整等認知能力。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把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展放在首位,要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去實踐、去探索,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主動學習、思考和發展的過程,讓所有學生體會到自己是“探索者”、“發現者”和“研究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