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群
摘 要: 與人溝通是一門藝術,演講與口才反映的是人的素質和修養,為了提升高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及職業技能,需要重視《演講與口才》課程的開設,采取科學訓練策略提升教學質量。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職選修課《演講與口才》訓練策略,之后探討了其實施原則,最后進行全文總結。
關鍵詞: 高職課程 演講與口才 訓練策略 實施原則
《演講與口才》是高職院校眾多專業都會開設的一門通用型課程,屬于教育教學的基礎課程。其開設的目的是培養人的溝通能力,以強化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并表達思想能力為目標,包括即興演講、命題演講、辯論演講這些形式,通過教學與訓練,以鍛煉學生心理素質、語言運用能力及思維素質。在就業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高職院校需要注重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及職業技能的強化。由此,有必要對高職選修課《演講與口才》的訓練策略與原則進行分析。
一、高職選修課《演講與口才》訓練策略
(一)加強學生心理訓練
演講與學生的心理素質有關,學生若能沉著冷靜地完成演講,則說明心理素質達到了一定高度。而學生在生活中正式演講的機會不多,且缺乏專業的演講技能輔導,這會讓學生對公開演講有所畏懼。如此,高職《演講與口才》訓練時,需要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訓練,引導學生消除心理障礙,提升自信心。上課時需要多給學生表現和鍛煉機會,如以“競聘班長”為主題,鼓勵學生上臺演講,表達自己的優勢和對未來工作的展望。通過創造機會,加強學生心理訓練,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
(二)搭配學生思維訓練
大腦思維運轉是口語表達的基礎,人的思維能力直接影響表達水平。在實施《演講與口才》課程訓練時,需要加強對學生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發散思維及應變思維等多種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引導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提升演講與口才水平。一是形象思維,指人形象表達與分析的思維能力,與人的體驗、感受等主觀情緒有關。教師可借助具體事務、事件或引導學生想象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如“描述人的動作”等。二是邏輯思維。指的是推理、判斷的思維方式,邏輯思維有助于學生更有條理、更清晰地表達。如以“留守兒童教育”為主題演講,分析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該怎么做。三是發散思維。即為求異思維,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有助于激勵學生思維創新,豐富演講內容。如:“魚香肉絲沒有魚,還有哪些東西含有該字但是沒這個事物的?”通過發散思維訓練,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四是應變能力。演講實踐中會出現各類意外情況,需要考驗學生的應變能力。教學時要設定各種具體條件與突然事件,讓學生在意外中培養應變能力,提升學生演講能力。
(三)配合學生語言訓練
《演講與口才》屬于語言交際中的一種,不過它更多地加入了說話的藝術,使得表達和溝通更和諧與高效。在這一層理解下,實施高職《演講與口才》訓練時,應該配合學生的語言訓練,打好語言基礎,才能提高訓練質量。語言是思想的載體,分為有聲與無聲語言兩種,需要強化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提升演講與口才訓練質量。一是有聲語言。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平時生活與學習中,不斷拓展、豐富學生的詞匯量,優化學生多元化的表達方式,避免學生詞窮、用詞不準的問題產生。還需要加強對學生的文采訓練,通過詩歌背誦競賽及改寫、仿寫等訓練,提高學生語言文采素養。二是無聲語言。無聲語言包括眼神、神態、動作、手勢等這些演講者外在表現出來的特征,是有聲語言的補充,對演講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教師需要多傳授禮儀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的無聲語言素養。在《演講與口才》教學中,要將有聲與無聲語言訓練相結合,強化訓練效果。
(四)基于課外活動模式
“實踐出真知”,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能力。《演講與口才》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學生需要在真正的生活實踐中才能提升自身交際能力。由于高職課程時間、計劃與環境的限制,使得課堂教學質量不佳。這就需要為學生創造足夠的機會,借助課外活動中的課堂延伸,為學生提供表現和實踐的平臺。如班級聚會、學校辯論賽、校內演講活動、專題講座等,或者鼓勵學生參與校間演講,通過教師的科學指導與點評,讓學生在課外活動實踐中,不斷成長和提升,不斷強化口語交際能力與綜合素質。
(五)契合學生實訓崗位
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是實用性、職業技能強的人才。在這一要求下,《演講與口才》課程訓練時,需要與學生的實訓崗位相契合。可以針對學生專業的特殊性,展開針對性的場景模擬和內容訓練。教師需要先調研和了解學生的未來崗位,再通過模擬實際崗位情景,科學選取訓練內容,提升訓練的實用性。一部分高職院校以理論學習+校外實訓為課程基本機構,如此,實施《演講與口才》訓練時,可以針對不同實訓崗位的學生,展開有目的的口才訓練,以促進學生學以致用,教師科學指導,促進學生在實訓中逐步強化知識與能力。
二、高職選修課《演講與口才》實施原則
(一)課前精心準備原則
教師課前需要精心準備,奠定課堂基礎。教師需要預設各類學生會出現的問題,并制定應急策略,做好教材和學生學情分析。為課堂訓練做好知識、心理、教學方法的準備。
(二)課程內容實用原則
演講與口才教學內容應該契合生活需要及學生實訓和未來崗位需要。高職培養的是實用型人才,在訓練時,需要與學生未來的發展規劃一致。將崗位需要涉及的演講主題與內容,融入課程教學中,通過整合與強化訓練,提升課程的實用性,契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
(三)課后及時總結原則
《演講與口才》訓練后,要注意引導師生及時總結,反思訓練的成效與不足,并及時總結歸納學習成果。將需要注意的問題集中起來,再次經過反思與深入探究,制訂出解決方案,供下次訓練借鑒。另外,將成果與收獲內化為已有知識,通過相互交流、及時總結,不斷發展學生的演講能力。
(四)課后實踐應用原則
學習演講知識與技能后,需要在實踐生活中反復鞏固與加深,才能發展成能力。由此,《演講與口才》訓練需要重視課后實踐應用的原則,基于學生已有認知與經歷進行訓練,并鼓勵學生在課后生活中、走上崗位后實踐應用所學知識與技能,以此豐富人生經驗,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三、結語
《演講與口才》是高職院校的選修基礎課程,課程訓練時需要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已有經驗與能力,選取合適的訓練內容,實施契合學生實際發展需要的訓練策略,以不斷強化學生的演講與口才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孫懷芳.高職《演講與口才》課堂教學策略的思考[J].中國科技博覽,2012(34):203.
[2]李冰.高職“演講與口才”課“五結合”訓練模式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5(11):243-244.
[3]高職院校演講與口才教學的有效策略[J].學園:學者的精神家園,201(2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