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涵
[摘要]互聯網的普及應用和高速發展,在帶給廣大網民便利的同時,也為部分網民及組織實施網絡侵權,乃至破壞網絡生態安全等行為提供了平臺和渠道。目前網絡有關隱私泄露、造謠傳謠、人身攻擊、以假亂真等問題舉報呈逐月遞增態勢。網絡侵權信息往往具有易發布、傳播快、清除難、維權成本高等特點。網絡侵權信息的治理,需要監管部門、行業協會、互聯網企業、服務商、技術研究者、媒體機構、普通網民等多方力量聯合,對侵權信息進行綜合管控和治理,積極營造開放、規范、文明、安全的網絡環境。
[關鍵詞]網絡侵權 信息 類型 治理措施
當前,我國正處于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的普惠、便捷、高效、共享特性,已滲透到經濟、社會、民生等領域的方方面面。但與此同時,互聯網的普及應用和高速發展,也為部分網民及組織實施網絡侵權,乃至破壞網絡生態安全等行為提供了平臺和渠道。從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2015年通過熱線電話、舉報網站、郵箱、客戶端等渠道受理網民的侵權信息舉報情況看,網絡有關隱私泄露、造謠傳謠、人身攻擊、以假亂真等問題舉報由年初的每月500余件次,增長至目前的每月1000多件次,呈逐月增加態勢。
筆者認為,網絡侵權問題亟需引起社會進一步的關注和重視。筆者將根據網民舉報的侵權信息,簡單梳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網絡侵權信息的具體類型和典型特征,并在此基礎上探尋網絡侵權信息的治理策略和措施。
一、網絡侵權信息具體類型
網絡侵權的范圍主要有侵犯肖像權、隱私權、名譽權、知識產權等。筆者主要梳理這些侵權信息的具體類型:
1.侵犯公民肖像權信息。
肖像是公民“人格”的外在表現,與姓名一樣,具有專有權,但卻屢屢被侵犯。主要表現為:一是未經公民同意或允許,在網上發布或轉載其照片、視頻,以達到提高點擊率、營利等目的。此類情況較為多見。比如,有患者在一家醫院就診后,該醫院未經該患者同意,在其網站上登載該患者就診時的照片及患病資料,稱患者經過該醫院的診治已痊愈。該醫院的意圖是將此案例作為廣告宣傳,贏得其他患者的信任,賺取更多利益。二是不以營利為目的,但未經公民同意善意使用其肖像,或者雖經公民同意,但使用人使用時的方式和范圍失當。比如,親朋好友聚會時,互相拍照以留作紀念,有人將照片發到QQ空間、微信朋友圈等,被一些網站轉載,給肖像權人造成精神上的損害。三是網上惡意丑化、玷污、毀損他人肖像。四是擅自創制公民肖像,公布于網絡。
2.侵犯公民隱私權信息。
大多數公民都不同程度地遭遇了網絡侵犯隱私權的問題。一是未經公民許可,在網上公開其姓名、住址、身份證號碼和電話號碼。比如,有人通過微博等平臺,發布多家媒體工作者的姓名、職務、手機號碼等,給他們的工作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有人非法集納快遞單信息,顯示網購消費者的姓名、住址、電話等隱私信息,在淘寶店鋪或專門開設網站大量售賣。二是未經公民允許,公布其財產狀況。比如,有人在網上公布某明星的豪宅的坐落地址、面積、圖片等信息。三是將公民社會關系公諸于眾。四是將公民兩性生活向社會公布。五是泄露公民資料,或故意公諸于眾、擴大公開范圍。比如,有培訓機構在其網站公布學員姓名、學歷、培訓內容等資料。六是未經公民許可,擅自公開其秘密。
3.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名譽權信息。
近幾年來,網絡惡意攻擊、誹謗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信息日益增多,被攻擊誹謗的對象主要有黨政機關、服務型機構及黨政機關領導干部、企事業單位高管、各界名人等。一是以語言、文字、漫畫等方式貶低公民人格、毀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名譽。二是散布虛假信息,貶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名譽。比如,有人通過博客、論壇等平臺發布“某地區查出大老虎貪污受賄”的虛假文章,但該信息并未經紀委、檢察機關等官方渠道查實并通報。三是新聞報道失實,致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名譽受損。比如,一批公眾賬號冒用某集團董事長名義發布、傳播有關“淘寶不死,中國不富,活了電商,死了實體”的文章。四是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評論明顯不符合實際情形,致使其名譽受損。比如,某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曾遭受“飲料中含肉毒桿菌”等謠言誹謗,品牌形象受損,部分商品被下架。
4.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知識產權信息。
一是侵犯著作權。未經著作權人(單位)許可,在互聯網上發表其作品;歪曲、篡改并在互聯網上發表他人(單位)作品;剽竊并在互聯網上發表他人(單位)作品。二是侵犯商標權。未經商標注冊人(單位)許可,在網站或網頁上使用與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商標;將與他人(單位)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作為網站或網頁標識,誤導公眾;復制、摹仿、翻譯他人注冊的馳名商標,致使該馳名商標注冊人利益可能受損。三是侵犯專利權。未經許可,在網站或網頁上使用他人專利標識;偽造或編造他人專利證書、專利文件,在網上發布。
5.仿(假)冒網站。
目前,假冒黨政機關、學校、銀行、新聞媒體、期刊雜志、娛樂節目官網的“山寨網站”從事欺詐活動現象較為普遍。這些“山寨網站”擅用正規網站名義實施詐騙,不僅給公眾造成困擾、帶來經濟損失甚至人身傷害,甚至直接影響了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公信力。比如,有些網站冒充人社部、保定市政府、山西省安監局等政府部門官網,推廣制售假證等業務;有些網站以住房城鄉建設部名義,組織建設領域專業技術人員、注冊執業人員和特種作業人員考核、發證,騙取錢財。有些網站仿冒人民網、中國日報、中國新聞網、千龍網等新聞網站,發布時政類新聞、虛假廣告信息。有網站假冒魯迅研究月刊,向投稿人索要版面費。有84家自稱“北京大學培訓網”“北京大學研修班”的網站,冒用北京大學名義,開展教育咨詢和培訓活動,影響了北大的正常教學秩序。
二、網絡侵權信息特征及治理難點
1.易發布。
從硬件載體講,在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任何一個人只要在連接網絡的狀態下,不論是通過電腦還是手機,都能隨時隨地發布信息。從構思內容,到輸入編輯,再到點擊發布,通常在幾分鐘內能即可完成。既方便又快捷。從發布者主觀行為講,他們普遍認為公民有言論自由權利,通過網絡平臺發布信息可以在無需成本支出的基礎上即可實現信息交流共享、營利的目的。
2.傳播快。
互聯網具有平臺多、傳播速度快、影響力廣等特點,加之大多數網站往往對于一些負面信息、熱點信息更加“敏感”、更加“青睞”,有些媒體缺乏對新聞信息真實性的基本判斷,審核把關不嚴,編輯隨意發布或轉載,不容易被監管。因此,在一條侵權不良信息發布以后,往往可以在非常短暫的時間之內就能傳遍整個網絡,一時間被幾億人瀏覽、轉載,甚至會引發一連串的評論。
3.清除難。
由于發布和轉載的有境內網站,有論壇、社區、博客、微博等互動平臺,有微信、QQ等即時通信工具,有移動客戶端、應用商店等平臺,甚至還有境外網站。因此,侵權信息特別是誹謗信息一旦被登載,想要清除干凈,將是一項非常困難的工作。目前也很少有全部清除的先例。
4.維權成本高。
對于被侵權人來講,有時可從發布信息內容大致可以推斷出侵權主體,但有時無法推斷侵權主體。在整個過程中,侵權信息發布者、傳播者、網絡服務提供者、搜索引擎等都可以被認定為侵權主體,這也給監管部門集中管控帶來一定難度。被侵權人如果通過司法途經維權,從收集證據澄清事實,到提起訴訟、司法機關審理、判決,整個過程也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同時,也給被侵權人帶來了沉重的精神壓力和心理陰影。[1]
三、網絡侵權信息治理措施
網絡侵權信息治理涉及到監管部門、行業協會、互聯網企業、服務商、技術研究者、媒體機構、網絡用戶等多個方面,近幾年來,我國在網絡侵權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筆者認為還要加大力度,多方發力、多措并施,共同打造文明健康的網絡空間。
1.完善侵權相關法律法規。
近幾年來,我國相繼出臺、修訂了一系列有關網絡侵權管理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行政規章。如2012年12月實施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2010年7月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2013年1月、9月和2014年10月分別實施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2014年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成立后,協調相關部門出臺了《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互聯網用戶賬號名稱管理規定》《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約談工作規定》等規范性文件。這些法規及司法解釋對規范網絡行為、維護網民網絡合法權益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在當前網絡侵權形勢日益復雜多變的情況下,有必要制訂單行法律,對侵權認定、管轄權的適用、舉證及違法成本等方面作具體規定,從而為更有效地預防和治理網絡侵權提供更為明確的法律依據,有效降低侵權事件的發生。[2]
2.加強網絡監管和打擊力度。
一是加強網絡信息搜索巡查。網絡監管部門要積極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加強網上常規巡視和搜索巡查,重點對那些帶有人身攻擊、影響社會穩定的不良信息,及時封堵、刪除,并與公安機關聯手依法查處,隨時隨地跨地域進行責任追究,嚴厲打擊網絡侵權行為。加大對侵權人的追責懲罰力度,提高侵權行為成本。二是對首次發布惡意攻擊、誹謗他人言論和虛假報道的網絡用戶進行嚴厲的責任追究。可以故意擾亂社會秩序罪對其進行治安處罰或刑事處罰。三是對不加鑒別,隨意轉發侵權信息的記者編輯及網絡服務提供者進行連帶責任追究。不論是首發還是轉發信息,都要經過嚴格的審查把關流程,應建立媒體主編或責編引咎辭職制,轉發媒體和個人應該對轉發內容負有把關責任,對于不加鑒別隨意轉發者,可視為從犯,應當承擔相應連帶責任,給予高于其商業利益的賠償金懲罰,使其承擔法律責任和商業形象的損失(《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四章第三十六條)。四是加大對管理不力媒體的懲罰力度。如網絡服務提供者明知侵權存在而未及時采取措施,要對其實施曝光譴責,督促其限時予以整改,如整改不力,應給予相應的行政處理和經濟處罰,情節嚴重社會影響惡劣的要移送司法機關追究法律責任。
3.落實媒體把關責任。
媒體作為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要牢固樹立把關意識,分清責任,明確制度。要堅守信息真實性底線,激濁揚清、明辨是非,理性判斷、理性發聲,向社會傳遞正能量。發表批評性報道要事實準確、分析客觀。要定期對登載信息進行自查自糾,一旦發現侵權信息,要及時采取刪除、屏蔽或斷開鏈接等措施。要加強對相關人員業務考核,對于不遵守規章制度、隨意發布或轉載未經有關部門核實查證、攻擊誹謗他人信息的行為,應給予嚴厲懲罰。
4.加強行業自律。
一是推進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信用體系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推行網民網絡實名制。網民在網站注冊時可采取“后臺實名,前臺自愿”的原則,既可以保護網民的隱私,又可以在侵權事件發生后申請公安機關向網絡服務提供者調取侵權人的登記、注冊資料等真實身份信息,實現對侵權用戶責任的有效追究[3]。利用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等政府網站,要加強侵權假冒案件等信息公開,建立失信企業“黑名單”制度,完善信用評價和失信行為聯合懲戒機制。二是提高網民及從業人員的道德素養。行業組織要定期收集發布網絡侵權的典型案例,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宣講,教育廣大網民自覺維護網絡秩序,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要經常性地開展新聞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的教育,增強自律意識。教育網絡采編人員、審稿人員、技術保障人員嚴格遵守我國互聯網管理法律法規,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聞輿論工作者提出的“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團結人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謬誤、明辨是非,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的職責和使命,積極維護網民權益、凝聚行業正能量[4]。
5.加強宣傳教育。
一是制作有關預防和保護公民信息的知識和方法的通俗易懂、簡單實用的公益廣告、視頻等,通過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網絡、手機客戶端等多種媒介進行宣傳推介。二是各級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社區要定期組織開展網絡或現場的教育和培訓,引導廣大網民在日常網絡信息注冊登錄、瀏覽網頁、發布信息、網絡購物、交流溝通等行為中,仔細閱讀網絡協議,認真檢查網絡隱私設置等,避免在網上存儲隱私信息。單位要根據實際情況配備輿情監控系統,安排人員實時監測,確保輿情信息安全。三是在不幸遭遇侵權時,第一時間開展自查,查詢侵權信息源頭,迅速向網絡監管部門舉報。同時,迅速聯系侵權人,要求其立即停止侵權,并消除侵權影響;如無法找到侵權人,可聯系登載侵權信息的媒體,在提交相關證明基礎上申請刪除侵權信息。如以上方式無法解決,可通過司法途徑維權。
網絡侵權信息治理關系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切身利益。我們要攜起手來,實施綜合治理,共同規范網絡行為,共同抵制網絡非法傳播,凈化網絡環境,積極營造開放、規范、文明、安全的網絡環境,使互聯網成為傳播先進文化、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陣地,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尚遙:《網絡媒體侵權的成因、危害及對策建議》,《今傳媒》2014.年第5期
[2]鄧莉:《網絡侵權行為的預防與治理》,《管理觀察》2011年第6期
[3]徐偉:《網絡侵權治理中通知移除制度的局限性及其破解》,《法學》2015.年第1期
[4]趙靜:《個人信息網絡侵權的形式及治理策略》,《現代情報》2014.年第3期 <\\Y8\本地磁盤 (F)\2011-新聞前哨\2016-2\BBBB-.TIF>
(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