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立勛+++馮蓉
摘 要:在互聯網時代,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具備國際化素質已成為對創新人才的基本要求。本文借鑒冰山模型,通過對北京市10所高校1848名本科生的實證調查,對大學生國際化素質的基本內涵進行了界定,提出大學生國際化素質既包括國際文化知識、跨文化交際能力等顯性素質,又包括以多元化包容性思維為代表的國際化思維素質以及國際環境心理適應能力、價值判斷能力等隱性素質,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大學生國際化素質模型,從把握“生活化”學習特點、充分利用本土國際化資源、重視非學術性國際交流、加強延伸引導和服務、踐行核心價值觀等五個方面,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提升大學生國際化素質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冰山模型;大學生;國際化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當前,國際化是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也是發生在每個人身邊的客觀存在。大學特別是高水平大學都致力于培養具備國際化素質的創新人才。什么是國際化素質?具備什么樣的素質就能夠成為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怎樣有針對性地培養大學生的國際化素質?只有深入研究分析大學生國際化素質的內涵,才能有針對性加強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具備國際化素質的創新人才培養。鑒于此,我們通過對北京市10所高校1848名本科生的實證調查,考察當前大學生國際化素質的現狀,借鑒冰山模型分析大學生國際化素質的基本內涵、構成要素與層級分布,并嘗試構建能促進具體工作開展的大學生國際化素質模型。
一、冰山模型的理論闡釋
1973年,心理學家戴維·麥克利蘭在《美國心理學家》雜志上發表《對素質而非智商進行測試》(Testing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的文章,將影響工作業績的個人條件和行為特征稱為素質。[1]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素質冰山模型(Iceberg Model),見圖1。
圖1 素質冰山模型圖
冰山模型認為人的素質就像一座漂浮在洋面的冰山,一部分在水面上可以被看到,其余部分隱匿在水平面下不易被察覺。該模型認為人的素質包括知識、技能、個性特質、自我概念、動機等核心要素,其中知識、技能是冰山露出水面可以被看到的部分,容易觀察和測量,被稱為顯性素質;而動機、個性特質等潛藏于洋面之下,是個體對外部環境的反應采取一定行動的內驅動力、思想認識與價值判斷,被稱為隱性素質。
當前學術領域對“大學生國際化素質”的內涵還缺乏清晰界定,多數研究傾向于概念的整體性描述或重要性闡述。如美國學者R.本內特(2000)從經濟學的視角對國際化素質的價值加以解析,認為具有國際化素質的員工,是任何一個經濟組織興盛與否的重要保證。[2]胡朗(2001)認為國際化素質是人才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 ,指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和國際理解的胸懷,具有關注世界發展新動向的意識和高度敏感性,在知識、能力和素質諸方面具有國際交流和國際競爭的素養。[3] 已有研究中,尚鮮有研究以冰山模型為參照對大學生國際化素質進行分析。
從冰山素質模型的視角來看,大學生國際化素質應是一個包含顯性素質和隱性素質的多層級素質系統。大學生的國際化素質中,哪些是顯性國際化素質,哪些是隱性國際化素質?這些素質以怎樣的層級分布?如何幫助和引導大學生提升各層級的國際化素質?這些問題是本研究的重點。
二、大學生國際化素質的基本內涵與層級分布
(一)基本內涵
調查通過分層抽樣法選取樣本,對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10所高校在讀本科生共發放調查問卷20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48份,有效回收率為92.4%。樣本專業涉及工學、理學、醫學、藝術學、管理學、文學等12個學科門類,其中男生861人(46.6%),女生987人(53.4%);一年級本科生482人(26.1%)、二年級494(26.7%)、三年級497人(26.9%),四年級375人(20.3%)。本研究在梳理了近10年大學生國際化素質相關研究文獻中“大學生國際化素質內涵”有關的高頻詞匯的基礎上,采用半開放式問題考察大學生對國際化素質構成要素的認識與評價,見表1。整體來看,大學生對國際化素質構成要素認識客觀全面。以冰山素質模型為參照,我們將“語言水平”、“專業知識技能”、“國際文化知識”、“跨文化交際能力”等這些日常容易察覺和評價的素質稱為大學生國際化顯性素質,將“國際化思維”、“國際視野”、“心理素質”等內化于心,隱藏于日常行為之下的素質稱為大學生國際化隱性素質。
表1 大學生對國際化素質構成要素的認識與評價 單位:%
我們把相關要素歸類整合,將“語言水平”納入“跨文化交際能力”中;將“多元化包容性思維”和“國際視野和全球意識”納入“國際化思維素質”中。綜之,我們認為大學生國際化素質是大學生實現國際交流,參與國際競爭,在國際環境中良好適應并順利發展所需具備的知識、技能、思維、心理、價值判斷等素質與能力的總和,包括國際文化知識、跨文化交際能力、國際化思維素質、國際環境心理適應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五個構成要素,其中國際文化知識、跨文化交際能力為顯性國際化素質;國際化思維素質、國際環境心理適應能力、價值判斷能力為隱性國際化素質。
調查發現,大學生普遍有較高的國際化成長需求,76.2%的學生表示“如有機會,迫切希望出國(境)學習和交流”,但實際參加過國際交流項目的大學生占樣本總數的比例還不夠高(14.8%)。不同類型學校大學生的國際交流比例存在顯著差異(P=0),985高校參加過國際交流/交換項目的學生比例為20.5%,211類高校比例為16.2%,非重點高校比例為8.3%;不同專業學生參加過國際交流/交換項目的比例也存在顯著差異(P=0),學生交流比例排在前三位的分別為藝術學(31.6%)、經濟學(29.1%)、醫學(28.8%),排在后三位的分別為理學(9.4%)、歷史學(4.5%)和農學(2.3%)。調查中,83.8%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國際化素質亟待得到提升。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在國際化素質評價方面存在差異(P=0.01),見表2。
表2 不同專業大學生對其具備國際化素質的評價情況 單位:%
(二)構成要素和層級分布
與冰山素質模型相對應,從顯性到隱性,我們將大學生國際化素質分布為五個層級,從上到下依次為國際文化知識、跨文化交際能力,國際化思維素質、國際環境心理適應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
1.顯性國際化素質
位于素質模型“水面”之上的是大學生顯性國際化素質,包括國際文化知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國際文化知識在最表層,最容易識別和考察,是其他國際化素質的基礎,包括各國政治、地理、歷史、風俗等文化知識,也包括相關專業領域的知識技能等。如果一名大學生連這個國家講什么語言、有什么禁忌都不了解,就很難想象他能良好地進入國際交流的“對話語境”中進行交流。在某一專業領域內進行交流,還應通曉本專業領域內國際前沿的發展態勢,對前沿知識的準確理解和把握是建立平等交流關系的基礎。
跨文化交際能力,簡稱ICC(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個體在特定環境中與來自其他文化的成員進行得體、有效交際所需具備的能力。[4]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體現于大學生的語言水平,更表現在大學生能夠自信地表達自己,通過有效溝通,自如得體地進行人際交往的能力。
2.隱性國際化素質
位于大學生國際化素質模型“水面”之下的是大學生隱性國際化素質。由淺至深依次為國際化思維素質、國際環境心理適應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
國際化思維素質是指大學生在國際化環境中所具備的寬容理解、換位思考、多元化發展的思維格局,以及處理和解決問題時平等互信、求同存異、互利共贏的開放胸懷。大學生具備了國際化思維素質,才有可能放眼世界,和諧地與人相處,具備在全球任何一個角落積極生存、發展的能力。
更深一層是國際環境心理適應能力,國際環境心理適應能力是指大學生在國內外環境變化與挑戰面前克服畏難情緒、具備主動適應,自信參與交流的正向態度與能力。心理學家艾夫考認為,適應是個體與環境的互動關系,通過不斷地調整自我身心狀態,使身心與現實環境保持和諧一致,從而達到認識環境和改造環境、發展自我的目的。[5] 國際環境心理適應能力體現在大學生參與國際化實踐的行為中,是大學生參與國際交流的心理基礎。
大學生國際化素質中最深層次、最核心的素質是價值判斷能力,即大學生在國際環境中面對多元價值選擇時不迷失方向,能做出正確的辨別和判斷的能力。國際化必然伴隨著思想多元、文化多元、價值觀念多元的影響與沖擊,伴隨著中西方政治、經濟和文化模式的激烈碰撞。大學要培養能夠全面客觀理性地看待中國、看待世界,具備“中國心”和民族自信的國際化人才,不能培養“洋買辦”。作為大學生國際化素質內核的價值判斷能力,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引導大學生明辨是非,堅守底線,是國際化創新人才的核心素質。
3.顯性素質和隱性素質的關系
顯性國際化素質和隱性國際化素質是緊密聯系、相互作用的。一定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判斷往往是以掌握國際文化知識的程度為基礎的,同樣,一定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判斷又決定著對文化知識的取舍。國際環境心理適應能力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前提,有畏難情緒,就不可能走出跨文化交流的第一步。充滿自信是建立良好溝通的關鍵。多元化包容性思維則是跨文化交流持續深入發展的保證,只有求同存異、寬容理解、換位思考,才能真正實現跨文化交流。要實現平等的國際交流,最根本的還是要掌握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牢把握自己的價值準則。為此,大學生國際化素質構成分布與實現途徑是一個互動系統,各層級素質的提升途徑并不相互隔絕,而是彼此滲透、互相支撐的。
(三)大學生國際化素質模型
本研究參照素質冰山模型將大學生國際化素質構成分布為五個層級,并將大學生國際化素質構成分布與實現途徑統合為大學生國際化素質模型,見圖2。
圖2 大學生國際化素質模型
三、大學生國際化素質提升對策建議
提升大學生國際化素質的途徑多種多樣,根據本研究的重點,結合學生教育管理實踐,僅針對大學生顯性國際化素質、隱性國際化素質的各層級,提出五項具體建議:
(一)把握“生活化”學習特點,豐富大學生國際文化知識
大學生在國際文化知識的學習與積累方面,表現出明顯的“生活化”特點,即大學生更多的是在課堂以外,從日常生活中習得國際文化知識。本研究發現,大學生主要通過網絡(60.4%)、影視(15.4%)和圖書(12.9%)等途徑了解國際文化知識。把握這一特點,我們可通過微信、微博、網絡社區等學生自媒體平臺,以“文化沙龍”、“異域風情”、“海外游記”等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方式不斷滲透,讓大學生們在生活中隨時、隨處、隨意學習,逐步豐富大學生的國際文化知識。
(二)充分利用本土國際化資源,增強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當前有國際交流經歷的大學生在學生整體中的比例還不夠高,不同類型高校,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在國際交流比例上也存在差異。多數大學生并不認為出國交流是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唯一途徑,他們認為“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也可以在國內的國際化活動中提升”。因此,充分利用本土國際化資源,如舉辦出國交流教師、學生的歸國宣講,開展校內國際文化傳播活動,加強與留學生的交流聯誼等,擴大國際化資源的受益面,鼓勵大學生更多置身于國際接觸中,不斷增強跨文化交流體驗,突破跨文化交際的語言和心理弱勢,敢于主動交往、自信表達、有效溝通,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重視非學術性國際交流,拓展大學生國際化思維素質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的增強,思想意識領域的國際互動性增強,人們認識問題的思維層次和角度發生了很多新的變化。[6]大學生國際化思維素質更多需要大學生在書本之外的實踐中去經歷、感受、體悟。非學術性的交流活動更加貼近學生、吸引學生,也會對學生國際化能力的發展產生更大的影響。[7]因此,重視并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出國游學、國際賽事、國際夏令營、留學生聯誼等更多非學術性國際交流活動,搭建個性化國際交流活動平臺,讓學生有更多機會了解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趨勢和當代知識創新、科技發明、人文進步等情況,在多層次國際交流中拓展開放、包容、多元化發展的國際化思維素質。
(四)加強延伸引導和服務,提升大學生國際環境心理適應能力
大學生國際交流“行前教育”力度不夠,以及大學生在出國交流后與班級和黨團組織缺乏聯絡是當前大學生國際交流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是提升大學生國際環境心理適應能力的突破口。缺乏“行前教育”,會導致大學生對國際交流中的困難與挫折缺乏合理預期和常規經驗;大學生在出國后與學校班級和黨團組織缺少聯絡,使得他們在思想和生活上未能繼續接受引導和關注。因此,要加強延伸引導和服務,本著“學生的足跡到哪里,學生工作就應該延伸到哪里;學生的交流在哪里,學生工作就應該覆蓋到哪里”的工作理念,及時發現境外交流學生在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的遇到的困難,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完善大學生國際環境心理適應能力。
(五)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大學生價值判斷能力
國際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趨勢對大學生產生著復雜影響,面對世界范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中價值觀較量的新態勢,我們要主動適應立德樹人的新常態,立足于平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打好學生國際交流時面對思想沖擊的“攻堅戰”。要通過課堂教育、宣傳學習、主題活動、實踐認知、文化引領等多種途徑,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大學生思想認識之中,落實到大學生言行舉止之上。要凝聚“兩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和專業課教師的正向引導力,擴大主流價值觀念的影響力。要及時糾正大學生在國際化成長過程中錯誤的價值認知,把大學生提高國際化素質的過程轉化為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踐行者的生動實踐,轉化為堅定理想信念、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的強大動力。
參考文獻
[1] McClelland D.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 (28):18
[2] R.Bennett, Cross-cultural Training: A Critical Step in Ensuring the Success of International Assignments[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00(39):239-250.
[3] 胡朗等.論大學生國際素質培養[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7):226-229
[4] 楊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界定與評價[D].北京語言大學,2009:25.
[5] 朱智賢.心理學大詞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786.
[6] 呂林海等.中韓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全球化能力和經歷的比較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13(6):98-109.
[7] 劉萬濤.國際化視野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