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琴
摘 要:當前,網絡智能環境下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成為必需。鑒于網絡智能環境本身內在的“雙刃劍”作用,要求我們既要看到其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帶來的機遇,又要看到所面臨的巨大挑戰。本文旨在對網絡智能化環境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分析的基礎上,探究“主體兩翼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路徑構架。
關鍵詞:網絡;思想政治課;路徑;
21世紀是知識時代,更是信息時代,網絡時代。網絡是一個虛擬的空間,巨大的媒介載體,集文字、聲音、圖像于一身,繼報紙、電視、廣播之后,被譽為第四媒體。埃呂爾指出:“現代技術已經構成了人類生存的整體環境背景。因此無論經濟的、社會的,政治的或思想的研究,都將會涉及技術,這是不以任何個人和主觀意志為轉移的”[1]。然而,需要我們正視的是網絡智能化內在蘊含的“兩面性”特征。一方面,網絡自身的積極面大力助推思想政治理論的傳播,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發展提供新的契機。2013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指出:“適應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形式,善于運用網絡傳播規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到網絡宣傳、網絡文化、網絡服務中,用正面聲音和先進文化占領網絡陣地”。網絡已然成為現有立體生活學習空間的第三空間。另一方面,網絡對人們思想的負面影響又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提出新的挑戰。截止2013年12月,我國手機網游用戶數為2.15億。其中,學生手機網絡使用率相當高,出現了很多“手機控”,手機已成為“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必需品、必備品。端正大學生網絡觀、人生觀,要求我們必須正確認知網絡智能環境下表現出的“雙刃劍”作用。有鑒于此,本文欲以網絡智能化環境下,給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帶來的機遇為切入口,透析網絡智能環境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造的機遇和帶來的巨大挑戰。探求解決困境的途徑,構建“主體兩翼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新路徑。
一、網絡智能化環境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機遇把握
1.網絡智能環境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實現主客體身份的交叉轉換和交往互動表現形式的多樣化
師生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教學理念單向定勢的“教師主體論”在時代發展中弊端凸顯。網絡智能化環境的創設,網絡空間的拓展,有利于我們實現局限點的爆破,有效擊潰束縛主客體的溝通瓶頸,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提供了新的契機,喚醒了酣睡的學生主體。在網絡空間便于展現師生的自主性和平等性,擺脫學生傳統的惰性隱性特質,激活學生主體的顯性特征。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有效實現離不開交往,如馬克思所言:“人,就其現實性而言,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社會關系是在交往中獲取,交往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活動。憑借網絡溝通新平臺,在網絡智能化環境下,打破線性聯系,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實現直接和間接聯系的有機結合,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交錯,縱橫網上和網下,現實場所與虛擬境遇等多維度溝通形式,構建認知主客體之間的立體交流模式。能夠實現多點互動、多點互聯,聚能裂變,有效踐行孔子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有效轉換“唯書唯上”的教條式思維模式。師生——師師——生生,不斷開辟交往新途徑,滿足彼此認知多元需求,符合思想政治理論課人文關懷理念。例如,騰訊QQ、群、討論組的注冊,手機微信群聊的使用,E-mail等網絡聯系方式公開化、快捷化,便于保持長久聯系,加深主客體情感交流,在溝通中不斷深化和擴展思想政治教育。在網絡智能環境中人們容易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切實有效地增強主客體互動頻率,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三觀”,踐行科學合理的理想信念的目的。
2,網絡智能化環境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展現的多元化和教育方法使用的靈活性
網絡智能環境背景下,網絡信息豐富,尤其是內容更新速度極快,并伴有生動性、趣味性、即時性特征,極富感染力,有效實現抽象知識的具體化、形象化。有人形象喻網絡為目前世界上最高等級的“高速公路”。路上車多、車速快,各種信息被在路上傳播、瀏覽、吸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在此途中,須以高度的嗅覺和敏銳度來吸收和消化前沿信息內容,為其繼續前行注入動力。正確分析時事,理解當前的熱點問題和焦點問題,化解疑惑。通過網絡信息的搜索,迅速實現從點到面到體,再從體到面到點的相互轉化,降低紙質新聞出版物等信息滯后的局限性。善于利用這一優勢,行之有效地保證理論內容更新的及時性和準確性。駕馭網絡信息,以靜動結合,聲情并茂,豐富多彩的多元化方式展示其主要內容,吸引和調動學生主體探索認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為我意識,體悟馬克思所指出的教育的真諦,即教育并非是簡單地文化傳遞,更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網絡智能化環境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育人環境和教育模式。例如,在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可充分發揮電子數碼的作用,開辟高效快捷連接師生的方法和途徑,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自我管理,自我鍛煉,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將小我和大我有機統一,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對既有理論知識進行反思以達到共識,從而實現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網絡智能化環境,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方法的完善和創新提供了新平臺,保留傳統的主客體間直接互動的同時,實現在賽博空間通過網絡技術支持將現實主體穿越。在隱性條件下激發主體之間進行學習探討,創設網絡智能環境下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體現馬克思主義的動靜結合的辯證思維。
3.網絡智能化環境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管理資源開發的多樣性和廣泛性
網絡智能環境下,將我們思想政治理論課管理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向縱深發展,充分發揮網絡信息化功能,使廣大師生達到共享資源,結合自身實際實現突破,展現出彩人生。網絡的綜合性和開放性增加受教群體數量,構筑網絡海關抵御破壞性負能量信息傳播。主要體現在網絡平臺的搭建和積極推廣,得到切實效用的發揮。設置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專欄,一方面,結合實際情況展示立德樹人的精神風貌,選取優秀的師生為對象,發揚榜樣和示范作用。開設公開互動的良好平臺,互相監督;另一方面,從理論角度入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縱橫交錯分析其歷史和邏輯發展脈絡,尤其凸顯前沿理論的前瞻性作用,使師生能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方向。思想政治理論課資源的有效開發,豐富師生校園生活,利于和諧校園的建設,因地制宜地在合適時間合適地點,發揮多媒體設備多功能性,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傳播,營造輕松和愉悅的理論學習氛圍,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達到內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僅能激活學生們的民族心和自豪感,而且可以端正其學習的態度,實現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效性。
二、網絡智能化環境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面臨的挑戰
1.網絡智能化環境下,思想政治理論課主客體交叉轉換和交往互動制約交流實體確定
網絡智能化環境下的空間拓展多重維度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交流實體提出挑戰。網絡信息時代,彰顯個性,傳統溝通勢必禁錮學生主體性的充分展示。網絡技術的發展使人際交往具有廣泛性,間接性和安全性等特點。網絡智能環境下,實現了主客體交往形式的多樣化。如人機對話的平等的新型人際關系。但在主客體吸收信息的過程中未能有效將虛擬和現實有效結合,造成了虛擬世界現實化。一些大學生沉迷賽博空間,感覺在網絡虛擬世界中獲取的快樂多余現實,從而迷戀其中,逃避現實生活中的挫折,出現情感空洞、道德迷失的交往障礙。既侵擾自我和他人的有序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影響了身心健康。為此需要采取相應措施有效處理,如戒網癮學校的開設,即是通過特有的方式,解放網蟲和網游們,消減他們喪失自我操控能力,加強自律,不輕信、不轉發、不傳播,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積極傳導正能量。此外,網絡空間交流的獨特性,使人們彼此距離并未拉近,而是日益趨遠。每個人面前都面對的是冰冷的電腦屏幕。近年來,由于網絡原因造成的網絡疾病不斷增加,這與實體自身封閉自我,有意切斷自我與外在的實際聯系有著密切關系。如此可見,若不能有效地駕馭網絡智能,使自我迷失,就無法實現自我的健康發展,難以推進社會的進步。
2.網絡智能化環境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多元化和方法的靈活性制約權威和主流思想主導性的發揮
網絡智能環境下,知識信息的廣泛傳播和實時更新對權威和主流思想提出巨大挑戰。自古有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過去由于眾多因素的制約,少數人能夠完全實現直接學習,更多的是通過師者、專家的分析和解讀等狹窄的空間和單向的方式來滿足自我的認知需求。然而,伴隨網絡時代來臨,網絡文化交流的范圍空前廣泛,全球化、公開化,多元化,信息化等,極大促進社會迅猛前行。但是,網絡信息瀏覽和下載的自主性和隨意性又引發諸多問題。例如,在滿足了數據資源豐富性需求,踐行毛澤東所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同時,不難發現也造成網絡垃圾泛濫,網絡信息多變,真假難辨。網絡的便捷語言也成為暴力、謠言滋生的溫床。人們容易受偏頗言論、狂熱觀點的誤導,質疑師者、專家權威性和主流思想的傳播。在開放視野的同時,缺乏正確思想政治理論的指引,造成了部分學生思想信念不堅定,動搖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崇高理想的堅定信念,甚至做出極端化的判斷,阻礙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并易衍生“集體無意識”的狀態,猶如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的人”,僅是被動接收器,缺乏批判意識,個體自我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受限,造成學生主體異化,為外力所牽制。難以實現自我政治素養培育和內化。
3.網絡智能化環境下,思想政治理論課資源的多樣性和廣泛性制約管理的統一性的實施
網絡智能環境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管理資源的多樣性和廣泛性的確在空間和時間的上滿足了廣大師生,實現資源共享,搭建新的平臺。但是,網絡資源的開放性擴大了受教群體覆蓋面。因此,必須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過程中,設置網絡關卡抵制破壞性負能量擴散。從資源傳遞途徑看,網上思想政治理論傳播內容廣雜,缺乏正確的理論基礎導航,容易造成誤讀誤解誤傳。網下各種思想政治理論探討內容龐雜,缺乏正確的指揮引領,容易誤入歧途,思想扭曲,言行失常。就我們目前普遍存在的人們信仰缺失,很大程度皆來源于資源的無效篩選和利用造成的。網絡智能化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受教主體可以多角度,多層次間接或直接獲取各種資源信息,為了避免造成思想導向迷茫,必須堅持管理一致性原則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資源網絡空間的實施。例如實現依法治國在校園、在網絡中積極作用的具體發揮,實現依法治校、以法治網等。以此打破網絡智能化環境下思想政治理論課資源的多樣性對管理的一致性造成的制約作用。
三、網絡智能化環境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路徑的基本構架
1.抓住網絡智能化環境下主客體轉換和交往互動的多樣化機遇,確立“以學生為本”的“主體”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在教學實踐中應積極利用網絡媒介,拓寬師生溝通途徑,在交流中不斷轉換彼此的主客體角色,在網絡空間實現主客體交往互動形式的多樣化創新思想積極力行“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多維度激發學生主體性發揮,鍛造政治自覺、政治自信能力,培養獨立自主地正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師生主客體共同進步,教學相長,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堅持“以學生為本”,提高師生——師師——生生的政治理論素養,以德修身。教師更要嚴于律己,深化和拓展自我的理論知識,并能行為示范,致以立德樹人。夯實課堂教學實效的同時,善于利用網絡教學的現代化方式手段,構建為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多元化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尤其既要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網絡智能的積極面,又要做到在網絡的海洋中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此,需要創設條件為師生進行適時和適用的專項培訓和鍛煉,并設置有效的考核方式來進行一定的約束和規范。應鼓勵師生從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角度出發來制作和創造相關的視頻、音頻、課件等資源,組織多層次、多形式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培訓,拓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知識和視野,以實際為出發點,開辟新涇。
2.利用網絡智能化環境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的多元化和教育方法的靈活性,來搭建思想政治理論課“兩翼”型教學模式
為滿足“以生為本”主體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需要搭建兩翼平臺,即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模式和網絡教學模式兩翼結合,內外統籌,動靜互通。如前所述,網絡智能環境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展現出多元化,需要利用網絡化、現代化、信息化方式更新內容,及時傳播,積極地滲透到學生腦海,激發學生思考欲望和探索的訴求。并且其教學方法使用也更加表現出靈活性。“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可以實現“優優互補”,即將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模式的積極因素和網絡教學模式的積極因素有機結合。通過課堂教學模式的堅實搭建,堅持和創新現有的傳統班級授課模式,幫助學生奠定堅實的思想政治理論基礎知識,即穩定地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確保學生主體實現騰飛的目標。通過網絡教學模式的創新突破,無論是在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上都極大拓展師生主體間的思維遨游際遇。
3.利用網絡智能化環境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管理資源的多樣性不斷健全制度,保障“以學生為本”主體型教育理念和“兩翼”型教學模式的順利運行
網絡智能環境下,多層次、多維度開發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資源。依法治校,依法治網,在管理過程中充分體現公平、公正、公開的法治平等理念。馬克思指出:“平等是人在實踐領域中對自身的意識,也就是意識到別人是和自己平等的人,把別人當做和自己平等的人來對待。平等是法國的用語,它表明人的本質的統一,人的類意識和類行為,人和人的實際的同一,也就是說,它表明人對人的社會的關系或人的關系。”[3]就校園層面而言,優化校園網絡文化環境,既要維護現有實效的管理規章制度,又要力求在網絡技術條件下,通過自主研發網絡系統來制定和規范制度的實施并加強調控。就社會層面而言,完善現有的法律和規章制度,保障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和實際運用。尤其是從賽博空間的法制性上,力圖實現網絡虛擬空間學習交流和娛樂的凈土。就個人層面而言,要努力通過“雙合”,即通過合法合理網絡平臺的方式實現平等化交流互動。在此過程中,杜絕做癡迷的網蟲和沉淪的網游。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不能污染網絡文化環境,有自控力,拒絕瀏覽和擴散色情網站。
結語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路徑探索,實現教育本真的目標,如德國著名文化教育家雪茄斯普朗格所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4]。在網絡智能化環境下,堅持與時俱進,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成為亟待解決的迫切問題。鑒于網絡智能內在蘊涵的兩面性,正確分析其中具備的積極條件,發掘巨大的推動潛力;同時,理性認知其中存在的不足,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的放矢地將網絡智能化環境下存在的機遇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有機結合,幫助當代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不斷成長成才,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喬瑞金.技術哲學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127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8
[4]鄒進.斯普朗格文化教育學思想概覽[J].外國教育,1988(3):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