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鵬,梁 靜
(西北師范大學 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甘肅省貧困地區人力資源開發評價因子分析
張學鵬,梁靜
(西北師范大學商學院,甘肅蘭州730070)
[摘要]本文以甘肅省75個貧困區縣為研究對象,在構建人力資源開發評價體系的基礎上,利用因子分析法對甘肅貧困地區的人力資源開發水平進行評價。結果發現,甘肅貧困地區人力資源開發水平并不均衡,并得出了“人力資源質量因子”“人力資源配置因子”“農民人力資源投資因子”和“潛在人力資源因子”四個方面各有優劣的結論,進而針對性地提出了提高人力資源開發水平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甘肅;貧困地區;人力資源開發;因子分析方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4.053
人力資源指的是擁有從事社會生產所需要的體能、智能和技能等能力的人口總和。從生產的角度講,人力資源和其他物質資源一樣都是生產性要素,都可以投入到經濟活動中創造經濟效益。與此同時,它還具有其他物質資源所不具備的再生性,這種再生性集中表現為勞動力通過改善其教育水平、身體素質和職業技能而獲得的增加財富的能力。阿馬蒂亞·森認為貧困的原因是勞動力賺取收入能力的喪失[1]。就此意義上來講,貧困地區通過人力資源開發來提高勞動力的就業能力和增收能力是消除貧困和返貧困的根本出路,也是扶貧方式由“輸血式”轉變為“造血式”的根本途徑。
甘肅省作為一個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省份,貧困是其基本省情。據甘肅扶貧辦2015年統計數據顯示,甘肅全省共有58個國家集中連片特殊地區貧困縣和17個國家片區外插花貧困縣,貧困人口共計412萬人,貧困發生率為19.9%。貧困是經濟、社會、自然等多方面因素發展不協調造成的,其中人是最活躍的因素[2]。從人力資源的角度上講,由于各種原因,貧困地區的人力資源開發不充分,人力資源素質偏低,是地區經濟發展落后、貧困人口難以擺脫貧困的主要原因。
本文就此從人力資源視角,探討人力資源開發評價體系的構建,以甘肅75個貧困縣區為研究對象,運用因子分析法,對75個貧困縣區的人力資源開發水平做出客觀評價,找出各貧困縣區人力資源開發的短板,以探尋提升各貧困縣人力資源開發水平的途徑,以期對貧困地區的扶貧開發工作有所助益。
1甘肅貧困地區人力資源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說明
本文根據人力資源開發的含義,并結合人力資源開發評價的相關文獻和理論研究,選取人力資源開發數量、教育水平、生理素質和配置狀況四個評價維度,并分別統計已有文獻中上述四個維度下的具體指標,最大程度上選取認可度高的指標,建立初步的指標體系,最后查詢甘肅縣域統計數據,剔除無法獲取數據的指標后得出甘肅貧困地區人力資源開發指標評價體系(見表1)。

表1 甘肅省貧困地區人力資源開發指標評價體系
2甘肅貧困地區人力資源開發評價的因子分析
本文基于上述評價體系,依據《中國縣域統計數據》(2011)、《甘肅省發展年鑒》(2011)和《甘肅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或經過整理計算的數據,利用SPSS19.0對甘肅75個貧困縣的15個評價指標進行因子分析。
2.1數據的處理和說明
2.1.1數據標準化和因子分析可行性檢驗
運用Bartlett檢驗和KMO檢驗來檢驗候選數據是否適合采用因子分析。檢驗結果:KMO值為0.741>0.6,Bartlett檢驗Sig值為0.000<0.05,由此說明所選數據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2.1.2確定公因子及其命名
本文用方差最大旋轉法進行正交旋轉后提取4個公因子,其累計貢獻率達到85.698%,可以很好地反映原數據信息。根據旋轉成分矩陣,F1公因子中,A11、A22、A23、A24、A25、A31和A32有較大的載荷系數,說明F1綜合反映這幾個方面的變動情況,所以將其命名為“人力資源質量因子”。F2公因子中,A41、A42、A43和A44的載荷系數較大,所以,將其命名為“人力資源配置因子”;F3公因子中,A26和A33載荷較大,反映貧困地區農民的人力資本投資狀況,命名為“農民人力資本投資因子”;F4公因子中,A12和A21載荷較大,反映的均是潛在人力資源供給的狀況,命名為“潛在人力資源因子”。見表2所示。

表2 旋轉成分矩陣
2.1.3綜合排名
采用回歸法估計因子得分系數,寫出因子得分函數后計算,F1、F2、F3、F4四個因子得分,最后用F1、F2、F3、F4與相應的貢獻率的乘積的和,計算出甘肅75個貧困縣2010年的人力資源開發綜合得分,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甘肅省各貧困地區人力資源開發水平評價排名

續 表

續 表
2.2因子分析結果
由表3可知,綜合排名前十位的貧困區縣為:七里河區、涼州區、秦川區、白銀區、甘州區、崆峒區、臨夏市、西峰區、麥積區和平川區,均屬于各市市轄區。綜合排名后十位的貧困縣為:積石山縣、廣河縣、舟曲縣、碌曲縣、瑪曲縣、臨潭縣、漳縣、東鄉縣、卓尼縣和迭部縣。說明甘肅貧困地區市轄區的人力資源開發水平要高于縣區的人力資源開發水平。
從F1公因子來看,涼州區、秦州區、七里河區等排名靠前的貧困區縣比兩當縣、碌曲縣、合作市等排名靠后的區縣在A11、A23、A31等原始數據上都要高,且均遠遠高出貧困縣平均水平,說明排名靠前的區縣現存人力資源的數量較大,且質量較高。
從F2公因子來看,排名靠前的七里河區、白銀區、臨夏市、合作市、平川區與靠后的靖遠縣、武山縣、岷縣、民勤縣和渭源縣相比,排名靠前的貧困地區非農業人口比重較大,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占比較大,而排名靠后的貧困地區農業人口比重較大,且從業人口大量集中在生產效率較低的農業生產部門。
從F3公因子來看,東鄉縣、迭部縣、成縣、臨潭縣和徽縣排名靠后,其人力資本投資水平遠低于75個貧困縣平均水平,反映了這些地區農村人口思想觀念落后,忽視個人文化素質和生理素質的提高,導致農村人力資源素質偏低。
從F4公因子來看,廣河縣、碌曲縣、東鄉縣、瑪曲縣和迭部縣排名最后,它是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和學齡兒童入學率較低的綜合反映,說明這些地區人力資源潛在供給控制不力,地區人力資源粗放式增長[3]。
3甘肅貧困地區提高人力資源開發水平的建議
(1)政府應將教育扶貧作為扶貧攻堅的優先任務,以提高勞動者文化素質和技術能力為重點,深入推進教育強民、技能富民、就業安民。著力提高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辦學質量。實施高等教育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積極爭取省內外高校對貧困地區的專項招生計劃,努力使貧困地區高考錄取率逐步達到全省平均水平,同時要不斷加強貧困地區高等教育畢業生就業工作,為其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2)政府部門應積極改善貧困地區醫療衛生基礎設施條件,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提高貧困地區人力資源健康資本存量。大力發展貧困地區醫療衛生事業,擴大醫院衛生院數量和規模,實現市、縣、鄉醫療衛生體系全覆蓋。加強貧困地區醫療衛生人員的培養,定期對其現有醫務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專業技能。鞏固完善新農合醫療制度,適當擴大新農合受益面積,加強農村重大疾病保障工作,防止“因病返貧”現象發生。
(3)加速甘肅貧困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又好又快地發展第二、三產業,進而優化就業結構,實現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就第一產業來講,貧困地區應立足于特色資源,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培育骨干龍頭企業,聚集產業規模,促進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實現第一產業產業升級,實現農轉非人口的有序轉移;大力發展第二、三產業,提升其吸納就業的能力。同時,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過程中,應加大扶持那些就業吸納能力較強的中小企業和新興行業。
(4)甘肅貧困地區應完善計劃生育政策,著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實現人力資源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健全完善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政策體系,積極落實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等政策。全面實施貧困地區的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項目,在貧困地區建設項目試點,推進優生促進工程。貧困地區要針對性地開展宣傳教育、生殖健康促進、優生咨詢、均衡營養等服務,以提高潛在人力資源素質。
參考文獻:
[1]張志新,宋才發.民族地區人力資源開發及其法律保障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2]蔡霞.甘肅省扶貧區人力資源開發探析[J].甘肅科技縱橫,2014(5):9-11.
[3]趙愛英,楊新科.甘肅隴東南貧困地區人力資源開發戰略選擇[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0(7):641-651.
[作者簡介]張學鵬(1966—),男,甘肅平涼人,西北師范大學商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梁靜(1988—),女,山西陽泉人,西北師范大學商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勞動經濟學,本文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