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富勝,李 直
(1.中國人民大學 經濟學院,北京 100872;2.美國尤他大學 經濟系,美國 鹽湖城 84112)
中國經濟中的一般利潤率:1994-2011
謝富勝1,李 直2
(1.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北京100872;2.美國尤他大學經濟系,美國鹽湖城84112)
[摘要]利潤率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分析經濟運行的重要變量。本文在借鑒謝克等人建立的國民經濟核算的政治經濟學框架基礎上,結合中國實際估算了1994-2011年的一般利潤率。我們的研究發現,1994-2011年間中國經濟一般利潤率存在不斷下降的趨勢,進一步的分析表明,盡管剩余價值率和資本有機構成都具有上升趨勢,但資本有機構成的上升趨勢超過了剩余價值率的上升趨勢是利潤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資本有機構成的上升趨勢直接源于中國經濟重化工業占比的不斷提高。
[關鍵詞]生產與非生產勞動;利潤率;資本有機構成
克里普納指出分析經濟有兩種方法,即“以活動為中心”和“以積累為中心”相互對應的兩個視角。[1]新古典經濟學就是以“活動”為中心,考察各種不同活動對GDP的“貢獻”,在這一理論框架中,資本被看作等同于其他生產要素的一般范疇,作為資本報酬的利潤并不比其他要素報酬更為重要,利潤率并非宏觀經濟分析的要點。相比之下,在古典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中,利潤率是分析宏觀經濟活動的一個核心范疇。利潤率下降將降低對新投資盈利能力的預期,進而引起投資率、總產量和總就業水平下降,并最終導致經濟蕭條;而較好的利潤率預期則會促進投資和經濟增長。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發達國家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建立以及統計技術的發展,從經驗上對利潤率進行估算分析逐漸成為可能。自1957年吉爾曼從經驗上估算利潤率以來,[2]從經驗上估算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利潤率并分析相關問題成為國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分析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些研究大致可分為趨勢分析、長期分析和周期分析等三類。趨勢分析主要是從經驗上估算19世紀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核心國家的利潤率,并研究其是否符合平均利潤率趨于下降規律;長期或周期分析主要著眼于美國20世紀20年代以來的利潤率波動與經濟危機的研究。其中,長期分析主要關注資本主義長波或幾個經濟周期的比較研究,一般忽略或控制產能利用率的短期波動,采用計量方法或利潤份額與產出資本比的兩因素分解法;而周期分析著眼于單個經濟周期內部各個階段,探討引致利潤率以及實際產出波動的主要原因,一般采用產出資本比、利潤份額以及產能利用率的三因素分解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私營經濟的發展以及國有企業的市場化改革,利潤率同樣成為影響不同所有制主體進行決策的重要變量。國內目前已有一些學者對中國經濟利潤率進行了初步的經驗研究。這些研究要么是僅考慮制造業的利潤率,低估了整體經濟的利潤總額;[3]要么是沒有考慮不同性質的活動,高估了利潤總額;[4]要么只是計算了只有投入產出數據的間斷年份利潤率,或者沒有討論次級部門對總利潤估算的影響。[5]
正如謝克等所指出的,在新古典經濟學以活動為中心的分析方法中,作為價值再分配的活動被當作生產性活動,因此存在著大量重復計算問題。他們從投入產出表出發,基于生產性和非生產性活動的區分,較準確的估算了價值總額。[6]因此本文根據他們的方法結合中國投入產出表來估算中國經濟的一般利潤率。本文第一節主要是介紹謝克等人估算利潤的方法;第二節結合中國投入產出表按照他們的方法估算相關數據;第三節估算并分析中國經濟一般利潤率波動的原因;最后是結論。
一、國民經濟核算的政治經濟學框架
新古典經濟學認為所有通過市場交易的商品或服務都具有價值,所有和市場交易相關的社會再生產環節中的生產、分配和社會維護活動都具有“生產”的性質,都會參與總價值的創造的。二戰后發達國家建立的國民經濟核算恰恰是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建立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只有生產性勞動才創造新價值,其他社會再生產活動只是參與總價值的分配。①這種理論上的區別會使得國民經濟核算出現高估經濟體實際創造的價值,無法反映經濟體運行的實際情況。例如,目前國際上圍繞美國經濟金融化所進行的分析就證明了這一點。1994年,謝克等人根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建立了國民經濟核算的政治經濟學分析框架,并對美國一般利潤率進行了經驗核算。
1.社會活動的分類

圖1 四種社會活動之間的關系圖表來源:謝克和托納克(1994),Figure 2.1
理論上來說,我們可以將社會再生產活動分成生產性活動和非生產性活動兩大類。生產性活動涉及新使用價值的創造,而非生產性活動則是使用價值的消耗。作為建立馬克思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基礎,謝克和托納克首先區分了生產性活動與非生產性活動。他們認為,社會再生產活動中主要包括四類基本活動:(1)生產活動,指使用使用價值創造新的使用價值的活動;(2)分配活動,指將生產的使用價值從直接生產者那里轉移到使用者手中的活動;(3)社會維持和再生產活動,指使用使用價值的私人管理、公共管理、社會秩序的維護和再生產等活動,從事這些活動的主體主要是政府、法律系統、軍事人員、保安人員;(4)個人消費活動,指消費者個體直接消費使用價值的活動。[6]21-22在這四類活動中,生產活動、分配活動、社會維持和再生產活動都是勞動行為,而個人消費活動則不是。但并不是所有的勞動行為都是生產性勞動,只有生產活動中的勞動是生產性勞動。四類活動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根據以上對生產活動的重新定義,謝克和托納克明確劃分了國民經濟中的各部門。他們將投入產出表中各部門劃分為初級部門(Primary Sectors)、次級部門(Secondary Sectors)、外貿部門(Foreign Trade Sectors)以及非資本主義生產活動(Noncapitalist Labor Activities),并建立了投入產出表與馬克思國民收入核算指標體系間的聯系。
2. 用投入產出表估算總剩余價值(總利潤)的方法
表1是一個簡略的投入產出表。從縱向來看,投入產出表記錄了每一個部門的中間品投入和增加值,從橫向來看則記錄了中間品使用和最終使用(M代表中間品投入,VA代表增加值)。

表1 投入產出表簡略表
首先考慮僅僅包含初級部門的情況。初級部門包括生產和交易部門,生產部門包括貨物生產,生產性服務,政府生產和生產性交通;交易部門包括批發/零售、建筑,設備,車輛租賃、政府交易和分配性交通。如果經濟中只有生產部門(用下標p表示),那么,勞動報酬(W)和利潤(P)完全對應可變資本(V)和剩余價值(S)。在這種條件下,投入產出(IO)體系估算的利潤總額、勞動報酬,就可以直接等同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相應范疇。考慮加入交易部門(用下標t表示),估算這些范疇就會變得復雜。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交易部門并不創造價值。這樣交易部門的中間品投入、工資和利潤來自于生產部門實際創造價值的轉移部分。根據投入產出表的指標,有如下幾個等式:
GOp(生產部門總產出)= Mp+Wp(生產部門工資)+ Pp
GOt(交易部門總產出)= Mt+Wt(交易部門工資)+ Pt
TV(總價值)= GOp+GOt
V=Wp
S=Pp+GOt=Pp+Mt+Wt+Pt
可以看出,引入交易部門后,根據IO體系估算的利潤總額(Pp+Pt)要小于該經濟體實際創造的剩余價值。如果直接將勞動報酬等同于可變資本,就會高估可變資本致高估,低估剩余價值率。
其次,考慮引入次級部門的情況。次級部門包括金融、保險、地租以及政府等部門,其收入被看作其他部門支付的使用費。在初級部門中實現的價值可以通過初級部門與次級部門之間的一系列轉移再循環,但由于次級部門的收入已經在初級部門中進行了核算,所以次級部門的收入不計入總價值之中。謝克等人把純地租、專利費、土地買賣、金融工具買賣、利息等統稱為專利稅支付活動(Royalty Payment,用下標ry表示)。由于這些活動的非生產性質,其收入來自于生產活動創造的總價值。但在IO體系和國民收入核算(National Income Product Accounts,簡稱NIPA)體系下,專利稅支付活動被認為是生產性的,這樣一方面在初級部門記錄中會將專利稅支付活動(RYp與RYt)記錄為初級部門總產品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在專利稅部門將這些活動記錄為專利稅部門總產品的一部分。這樣的話實際上就有了重復計算問題,所以用IO指標重新計算馬克思的范疇需要如下等式:
TV= GOP+ GOt
V=Wp
S=GOt+Pp+RYp=Mt+Wt+Pt+RYt+Pp+RYp
引入了次級部門之后,不同部門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復雜,兩個體系相對應的范疇之間差異如表2所示。
當我們綜合考慮所有部門時,兩個體系經濟核算指標的差距變得更加明顯。由于重復計算問題以及將價值分配之后的再分配過程當作價值生產過程,IO體系估算的總價值大于馬克思意義上的總價值;將勞動報酬等同于可變資本就存在高估問題;IO體系將次級部門利潤納入總利潤,但在估算馬克思范疇的總利潤時,并沒有考慮這一部分,而且 IO體系估算的利潤忽視了交易部門的中間投入和生產部門對次級部門的支付,因此,IO體系概算的利潤低估了總剩余價值。最終IO表各部分同馬克思范疇之間的差異如表3所示。

表2 引入次級部門后IO體系指標同馬克思范疇的比較

表3 投入產出表各部分與利潤、可變資本的比較
二、1994-2011年中國經濟一般利潤率估算的數據來源
結合中國投入產出表的實際編制情況,我們需要適當修正總利潤估算公式。對于生產部門,增加值部分中的營業盈余和生產凈稅額以及專利稅支付應當被計入到總利潤中。營業盈余和生產凈稅額之和等于總增加值減去勞動者報酬和折舊。對于交易部門,整個交易部門的總價值扣除折舊之后,都應當計入總利潤。這相當于用交易部門增加值加上中間投入,減去該部門折舊。所以最終估算公式為:
P = VAp-Wp-Dp(生產部門折舊)+RYp+VAt+Mt-Dt(交易部門折舊)
這樣,估算總利潤我們需要生產部門增加值、勞動報酬、固定資產折舊和生產部門對次級部門的專利稅支付以及交易部門的增加值、中間品投入和固定資產的折舊數據。由于中國每逢2、7年份編制投入產出基本表,逢0、5 年份編制投入產出延長表,我們需要在中國投入產出表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統計年鑒》以及一些假設來進行推算其他年份數據。
1. 部門分類
根據謝克等人基于美國投入產出表的部門分類法,我們首先結合中國投入產出表的實際情況來劃分價值創造的部門。考慮到中國投入產出表②各年份間編制部門的變化,而且劃分行業的口徑與美國投入產出表的差異。我們借鑒謝克等人的劃分方法,依據他們對各社會活動的定義來進行部門分類。各年的分類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基于投入產出表的部門分類
這里有兩點需要特別指出:(1)謝克等人定義的交易部門包括批發零售業以及部分涉及房屋售賣和租賃活動的房地產業,而土地的租賃買賣則包含在次級部門中。由于我們缺乏房地產業詳細的分類數據,這里只能將房地產業歸為交易部門。考慮到早期投入產出表中沒有房地產業的統計數據,有可能會低估了交易部門規模;(2)投入產出表中部分年份有專門的旅客運輸業的統計,我們認為這符合謝克等人定義的分配性交通部門,因此我們將其合并在交易部門中。
2.估算利潤率的相關指標
勞動報酬數據和固定資產折舊數據的估算。我們先用投入產出表計算出生產部門和交易部門各年勞動報酬和固定資產折舊總額,并計算兩者占到投入產出數據表中勞動報酬和固定資產折舊總額的比例。對于1994-2011年間缺失投入產出數據的年份,使用臨近兩年的比例,用等差數列估算出相應比例,2011年比例直接使用2010年數據。1996-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③的各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結構項目(1996-2006)和地區生產總值收入法項目構成(2007-2012)提供了各省和直轄市1994-2011年的勞動報酬數據和固定資產折舊數據,1995、2004年和2008年數據缺失(1995年可直接使用投入產出表提供的數據)。對各省數據加總可以得到當年全國的勞動報酬數據和固定資產折舊數據。使用各年比例乘以統計年鑒計算出的勞動報酬和固定資產折舊數據,估算出當年各部門勞動報酬和固定資產折舊值。對于2004和2008年統計年鑒缺失的勞動報酬及固定資產折舊數據,我們使用相鄰兩年的投入產出數據計算勞動報酬和固定資產折舊占總額占總增加值的比重,同樣采用等差數列的方法估算這兩年勞動報酬和固定資產折舊占總增加值的比重。使用這一比例乘以2004 年和2008 年GDP數據得到兩個數據的估算值。
部門增加值數據的估算。2006-2013年的《中國統計年鑒》提供了2004-2011年分行業的增加值數據。我們根據部門加總得到當年的生產部門和交易部門增加值數據。對于沒有數據的年份,我們使用投入產出數據,計算各年生產部門和交易部門增加值占總增加值的比重,采用同樣的等差數列方法估算該比重的連續年份數據,乘以當年的GDP數據得到部門增加值數據的估算值。
中間品投入的估算。我們使用投入產出數據加總得到當年生產和交易部門中間投入總額,除以各部門增加值得到各部門中間投入和增加值之比。依然使用等差數列的方法估算出該比例的連續年份數據,再用估算的增加值乘以這一比例得到各年份中間品投入的估算值。生產部門向次級部門的專利稅支付的估算。我們使用投入產出數據將當年生產部門使用的次級部門中間投入進行加總,得到向次級部門的專利稅支付總額,再除以當年生產部門中間投入總額,得到向次級部門轉移支付的占比。采用和前面一樣的方法計算出向連續年份的比例,乘以估算出的生產部門中間品投入數據得到生產部門轉移支付的估算值。
3.固定資本存量數據的估算
參與利潤率平均化的不僅有產業資本,還包括商業資本等一系列參與剩余價值分配的資本。我們在計算利潤率時采用總固定資本存量數據作為社會總資本量的一個近似值。估算中國資本存量歷來是研究中國經濟的一個熱點,賀菊煌[7]、鄒至莊[8]、張軍[9]、單豪杰[10]、范巧[11]、古明明和張勇[12]等人都提出了自己的估算方法。總體而言,估算方法主要有基于積累數據的加總和永續盤存法。由于1992年之后積累數據不再公布,無法再使用積累數據加總計算資本存量,因此永續盤存法提供了一個比較可靠的估算方式。一般來說,永續盤存法涉及基期資本存量,投資流量,折舊率和價格指數的選取。經過綜合考慮,我們認為古明明的計算比較細致的考慮了永續盤存法這些細節,因此我們借鑒古明明的資本存量數據。
古明明以1978年作為基期,計算了以1978年不變價格衡量的總固定資本存量。考慮到中國投入產出表和中國統計年鑒提供的相關數據都是以當年價格計算的,我們必須將古明明以基期價格計算的資本存量數據轉換為當年價格數據。我們根據古明明在論文中介紹的方法計算了1978-2008年間的固定資產價格平減指數(1978=100),并將1994-2008年的計算結果換算成當年價格數據。2008年之后,我們在前一年數據的基礎上,首先進行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調整,然后減去當年總固定資產折舊,加上固定資產投資得到2009-2011年間總固定資本存量的估算值。
三、1994-2011年中國經濟一般利潤率及其波動
根據上述方法,我們首先計算出相關數據,在此基礎上我們估算出中國經濟一般利潤率。根據馬克思分析利潤率的影響。因此,我們估算資本有機構成和剩余價值率,并分析其變化的根源。
生產部門增加值、勞動報酬、固定資產折舊和生產部門對次級部門的專利稅支付以及交易部門的增加值、中間品投入和固定資產的折舊數據的結果如表5所示。我們將表5中前三列數據相加,減去后兩列數據可以得到1994-2011年間的利潤總額。用利潤總額除以固定資本存量數據,計算出1994-2011年間的一般利潤率估算結果。相關數據如表5所示:

表5 估算利潤率的相關數據(當年價格,億元)

圖2 剩余價值率(右坐標)和資本有機構成(左坐標)變化
表5表明,從1994到2011年期間,除少數年份外,中國經濟的一般利潤率從26.02%降低至2011年的13.60%左右;這一趨勢不僅符合馬克思一般利潤率趨于下降的規律,而且我們也可以看出,中國經濟一般利潤率實際上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先行指標,利潤率的波動預示著中國經濟增長的波動。作為固定資產投資決策的最重要變量,不斷下降的利潤率已經對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產生了負面影響,進而影響了經濟增長。例如,2000-2010年間,總固定資產投資、公有經濟固定資產投資、非公經濟固定資產投資和GDP實際年增長率的均值為22.65%,15.76%,30.79%和10.35%。2011-2014年,其均值下降至16.53%,10.93%,18.47%和8.05%。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市場化進程不斷加深,公有經濟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遠不如非公經濟且波動很大。2008-2009兩年為應對世界金融經濟危機,公有經濟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分別為26.44%和41.15%,為1994年以來的峰值,有效的保持了經濟的穩定性。但是2011年其增速跌至-0.29%,非公經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大幅降低,直接導致了總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慢,進而造成了經濟增長率下滑。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影響利潤率的主要因素是反映技術進步的資本有機構成以及勞資關系的剩余價值率,其升降取決于資本有機構成和剩余價值率的之間變動的比較。在本文的數據中,生產部門的勞動報酬實際上就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可變資本范疇,我們用總利潤除以可變資本就可以得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剩余價值率,用總資本除以可變資本可以得到資本有機構成。
圖2給出了剩余價值率和資本有機構成的變化趨勢。從圖2可以看出,1994-2011年期間,中國的資本有機構成平穩地上升,而剩余價值率的波動比較大,經歷了不斷下降-上升-下降三個主要階段,剩余價值率的線性趨勢線表明,就總體而言,剩余價值率在長時間段內也是上升的。雖然剩余價值率和資本有機構成都具有上升趨勢,但是資本有機構成上升的更快,最終造成利潤率的下降趨勢。
中國的剩余價值率之不斷上升,主要原因在于中國制造業在新國際分工和價值鏈體系中占據低端位置,起主要組成是大量依靠高強度簡單體力勞動的代工企業,對外依賴程度越高,這些企業就越會通過各種手段例如提高勞動強度、延長勞動時間來加強對勞動者的剝削程度。中國農民工群體沒有徹底切斷與土地的聯系,戶籍制度的分割又造成農民工勞動力使用和再生產的分離,也就是半無產階級化給出在客觀上導致了低廉的勞動力價格。[13]這是目前中國剩余價值率的上升趨勢的主要原因。根據盧鋒對中國農民工工資走勢的詳細數據分析,農民工名義工資增長最快的時期,恰好是中國剩余價值率下降的時期。[14]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重化工業不斷擴張。數據顯示20世紀80、90年代,重工業總產值占到工業總產值的50%-60%;從1999年到2011年,重工業總產值占到工業總產值比例從60%上升到了71.8%。[15]《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2012》的數據顯示,1999年,重工業合計資產占到全部工業合計資產和67.96%,而2012年這一比重提高為76.96%。重化工業的擴張無疑是造成中國經濟中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重要原因。
四、結論
我們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礎上,借鑒謝克等人建立的國民經濟核算的政治經濟學框架,結合中國實際進行一定的修正,克服了以往研究存在的忽視社會活動生產性質以及錯誤理解不同活動在分配剩余價值中的作用,估算了中國經濟一般利潤率。在進一步討論利潤率波動原因時,我們發現1994-2011年間,剩余價值率和資本有機構成都存在著上升趨勢。對低成本勞動力的過度剝削和重工業的擴張造成了兩者的上升趨勢,而上升較快的資本有機構成最終造成了這一時間段內利潤率的下降。
我們的研究主要是初步在經驗上估算了中國經濟的一般利潤率,嘗試將馬克思抽象的理論應用于分析中國經濟的現實。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需要考慮短期因素(例如需求因素,國際經濟波動等)對利潤率波動的影響,進一步擴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經驗分析。
[注釋]
①需要指出的,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生產和非生產性活動并不代表必要和非必要活動.例如商業資本參與剩余價值實現過程(商品售賣),并不創造價值,但是這對整個社會再生產活動有著重要意義.
②本文使用的投入產出表來自http://www.iochina.org.cn/Download/xgxz.html.
③統計年鑒數據來自于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參考文獻]
[1]Krippner, G. R.,The Financi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Economy[J].Socio-Economic Review,2005,(3):173-208.
[2]Gillman J M.The Falling Rate of Profit: Marx’s Law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Twentieth-century Capitalism[M].London:Dennis Dobson,1957.
[3]李亞平.中國制造業利潤率變動趨勢的實證分析[J].經濟縱橫,2008,(12):123-126.
[4]高偉.中國國民收入和利潤率的再估算[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5]趙峰,姬旭輝,馮志軒.國民收入核算的政治經濟學方法及其在中國的應用[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8):64-73.
[6]Shaikh,A and Tonak,E.A.,Measuring the Wealth of Nation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National Account[M].Cambrid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7]賀菊煌.我國資產估算[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2,(8):24-27.
[8]G.Chow.Capital 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3):809-842.
[9]張軍,章元.對中國資本存量K的再估計[J].經濟研究,2003,(7):35-43.
[10]單豪杰.中國資本存量K的再估計:1952~2006年[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8,(10):17-31.
[11]范巧.永續盤存法細節設定與中國資本存量估算:1952-2009年[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2,(3):42-50.
[12]古明明,張勇.中國資本存量的再估算和分解[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2,(12):29-41.
[13]潘毅等.農民工:未完成的無產階級化[J].開放時代,2009,(6):5-35.
[14]盧鋒.中國農民工工資走勢:1979-2010[J].中國社會科學,2012,(6):47-67.
[15]趙佳佳,王建林.中國新一輪重工業化成因與影響——基于省級數據的經驗證據[J].上海經濟研究,2014,(2):41-50.
[責任編輯:安錦]
The General Rate of Profit for China Economy: 1994-2011
XIE Fu-sheng,LI Zhi
(1.School of Econom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China;2.Department of Economics, The University of Utah, SLC 84112,U.S.A)
Abstract:Rate of prof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variable to analyze economy in Marxian political economy. This paper is based on Shaikh’s framework of national economic accounting for political economy, and combines with China’s reality to estimate the general rate of profit for China from 1994 to 2011. Our research finds there is a declining trend for this rate of profit, and further analysis shows even though rate of surplus value and organic composition of capital are both increasing, the latter grows at a higher velocity, which is the main cause for the declining rate of profit. The fast expansion of heavy industry is the direct cause for rising organic composition of capital.
Key words:productive and unproductive labor; rate of profit; organic composition of capital
[收稿日期]2016-03-06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4AJL003);北京市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4JGA004)
[作者簡介]謝富勝(1972-),男,安徽樅陽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從事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863(2016)03-0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