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玢
(內蒙古財經大學 計算機信息管理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現代區域物流產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
賈玢
(內蒙古財經大學計算機信息管理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摘要]作為一種復合型生產服務的現代物流是社會經濟正常順暢運行的基本保證。而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升級、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物流業信息化水平是重要的使能者與助推器,設計構建科學適用的地區物流產業信息化水平評價體系便成為當務之急,為此,我們設計了一套包括6個方面、共31項指標的區域物流產業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并以此評價體系和評價模型,對內蒙古自治區2009-2014年物流業建設發展情況進行了評價,評價結果對照同期內蒙古物流產業的發展實際,同時也驗證了我們設計的評價指標體系在評價地區物流信息化程度方面具有合理可行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物流;信息化;指標體系;構建;內蒙古
一、物流產業信息化研究綜述
現代物流作為一種復合型生產服務是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目標,它把采購、制造、運輸、倉儲、銷售等相關市場各環節有效融合并協調統一起來。現代物流企業利用高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建設專業化、社會化和定制化的服務體系,不僅可以降低制造、銷售和服務過程中各經濟主體以及要素之間成本費用,減少各種不必要的損耗,以提高效率增加利潤,而且還能提升物流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和持久性,促進產業協調健康發展,真正發揮物流業作為國民經濟體系中重要基礎性服務產業的作用。現代物流業以IT技術為核心,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上,對物流全程進行了優化,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時促進與相關產業的協調發展,提高了社會經濟運行的效率和質量,物流信息化是整個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隨著區域經濟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增強、發揮的作用增大,現代物流業對區域經濟社會的平衡與協調發展、轉變區域經濟增長方式、增強區域間的產業分工協作與流動整合,提升生產制造和市場服務的社會化程度以及專業化水平有著重要作用。作為第三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物流業占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比重日益增大,作用有目共睹,統計資料顯示,2014年我國物流業增加值占全部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1.4%,占GDP的比重為5%,這足以證明,現代物流業已經成為拉動地方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新途徑和增長點。也正因如此,關于物流業的運行績效、信息化程度以及綜合發展水平等等的評價問題,近年來一直是該領域專家學者們研究的熱點和重要方向之一。
我們通過對中國核心期刊數據庫中的文獻以物流信息化為檢索題進行主題詞頻檢索,分析后得到如下結果。
1.我國物流信息化的研究起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這一時期,有關物流信息化的研究開始零星的出現,但數量并不多,不過從2000年開始到2009年的十年時間,物流信息化的研究快速發展,每年以近100篇的速度遞增。2010年以后,相關的物流信息化研究論文基本趨于穩定,保持在每年400篇左右。2.進一步以其研究主題檢索分析后發現,物流信息平臺、物流信息技術和企業物流信息化這三大主題的研究論文從2000年開始,保持一種波動上升的發展趨勢。其中,物流信息平臺的研究論文相對較多,且增幅也相對最快,而物流信息技術和企業物流信息化的研究論文的增速則相對較緩,這也說明了區域信息平臺的建設對物流信息化的貢獻舉足輕重。3.通過對檢索結果進行學科分類后發現,在以“物流信息化”為主題的研究學科分布上,截至2016年3月,研究文獻總數為23167篇,主要也是集中于宏觀經濟管理與可持續發展、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工業經濟、貿易經濟和企業經濟這5個大學科,文獻數量為22156篇,占“物流信息化”研究發表文獻總量的95.6%。其中,計算機軟件及計算機應用學科“物流信息化”研究發表文獻數為3665篇,占比為15.8%,這也說明現在越來越多的物流工作借助計算機軟件及其應用推動著物流信息化的快速發展。4.從檢索結果統計分析后看出,目前大多數的物流信息化研究主要集中于物流信息技術、物流信息平臺及物流信息體系建設等方面,但就其發展趨勢來看,今后的物流信息化研究將會重點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以新技術和新標準為基礎的物流信息平臺建設將是今后物流信息化的主要發展方向,物流信息平臺的建立,可以推動現代化物流配送中心的建立,進一步完善物流產業的管理模式;其次,第三方物流的發展將會極大推進物流信息化的進程,第三方、第四方乃至第五方物流通過全面客觀地診斷分析企業的經營戰略、管理模式、技術力量和物流水平等,增加物流信息的有效利用率,因此,發展第三方物流是解決目前物流信息化瓶頸的關鍵之處;第三,構建物流信息供應鏈,使物流信息網絡化,實現有效的客戶信息反饋和各作業系統之間的緊密配合、協調發展,使簡單的自動化物流流程向網絡化和全方位的方向發展,這樣才能有效利用現有的信息工具,在節約資源、資源優化配置的基礎上,實現物流信息的高效利用。
二、區域物流產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設計
在充分收集物流信息化文獻資料認真分析總結目前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筆者在遵循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相關原則條件下,從中觀層面即物流產業層面參照原國家信息產業部2001年發布的《國家信息化指標體系構成方案》的評價標準,結合內蒙古自治區2009年以來物流產業的發展狀況和發展特征,研究和構建可以科學、客觀地衡量地區物流業信息化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在科學有效評價地方物流產業信息化水平的基礎上,能夠為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的制定和物流產業信息化建設發展的決策提供科學指導和支撐依據。
(一)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
設計物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時,應該注意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一是全面性原則,與物流業密切相關的經濟行業眾多,而物流業涉及的過程和環節廣泛,且與其他產業的關聯度較高,因此要對物流業信息化水平進行測度,影響的因素也相對廣泛和復雜,如何在確保測評的全面性和可信度的同時又要保證指標的不相容與獨立性,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所以在選擇和設計指標時應必須遵循。
二是適應性原則,物流企業的發展與地區經濟的發展環境是一種互動的關系,評價指標的選擇與設計應建立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之上,但由于地區經濟的發展是一種動態的螺旋優化的過程,指標既要有相對的穩定性但是也應具有一定的擴展性,能夠適應地區經濟環境一定時期內的動態發展變化。
三是定量化原則,在反映物流業信息化水平的各因子中,既有數值數據也有非數值數據,基于此,對物流信息化水平的測度,通常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為了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所選擇指標應盡量使用統計等相關部門發布的指標,此外,盡量要將一些定性的物流信息化指標定量化,同時又不失其衡量的客觀準確性,以方便計算和比較。
四是可操作性原則,評價體系中的各個指標含義明確唯一,指標計算所需要數據資料要方便獲取,方便應用電子化工具計算,指標應有一定概況度,不能過于具體細致,同時要考慮指標量化的難易程度和可靠性。
(二)評價指標的選取
在遵循以上評價指標設計原則基礎上,科學充分地分析現代物流業的特點,根據實際情況并結合內蒙古自治區2009至2014年區域物流業的基本發展特征,借鑒和總結現有相關研究成果,對影響地區物流業發展的各要素進行深入的剖析和研判后,遵循相關設計原則,本文設計建立了一套用于測評區域物流信息化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主要考慮影響物流業信息化水平的6大方面因素,即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因素、物流信息資源有效利用因素、物流信息技術應用因素、物流專業人才資源因素、物流產業可持續發展因素和物流信息化運行效果因素。這套初選的評價指標體系共包括6個一級指標、39項二級指標,我們對該指標體系要進行科學性測試,即優化處理,首先,對初選指標體系中的每一個指標結合內蒙古地區物流業發展特征進行可行性與正確性分析;其次,在單項指標優化的基礎上,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初選指標體系的所有指標進行進二輪優化,目的是要剔除那些辨識度不高、重要性差以及冗余重復的指標,達到各個指標的不交叉、不重復;最后,采用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完成對初選指標體系再進行第三輪整體優化。經過三輪優化后生成的評價指標體系包括6類準則層一級指標、31項二級指標,具體指標、屬性和數據來源或計算方法如表1所示。
三、內蒙古自治區物流產業信息化評價
各項評價指標以及指標計算所需要數據來源于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2009年至2014年歷年發布的《內蒙古統計年鑒》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第二次和第三次《經濟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內蒙古自治區商務廳和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公布的相關數據。
(一)評價指標處理與權重的確定
首先,對收集和計算得到二級指標值使用Z值法進行無量綱處理,處理方法是:二級指標是正指標則與該二級指標評價目標值做比,如果是逆指標則求其倒數。
然后,利用SPSS 19.0 統計軟件采用Delphi法與AHP法相結合的綜合賦權方法,對31項二級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進而確定各項指標的權重,通過計算和篩選,各項二級指標的最終權重如表2所示。

表2 物流產業信息化評價指標權重
第三步,經過無量綱處理后的二級指標,利用標準化數據計算出評價值,計算公式為:
A=∑WiPi
其中A為物流信息化指數的數值,Wi為各項二級指數的權重,Pi為各項二級指標的標準化值。根據我國國家信息化發展指數評價的判定標準:
當A<0.7時,可認為該地區物流信息化程度處于低水平;
當0.7≤A<0.8時,可認為該地區物流信息化程度處于中低水平;
當0.8≤A<0.9時,可認為該地區物流信息化程度處于中等水平;
當0.9≤A<0.95時,可認為該地區物流信息化程度處于中高水平;
當0.95≤A<1時,可認為該地區物流信息化程度處于高水平。
(二)物流產業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應用——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
內蒙古自治區地處我國北疆,地域遼闊,資源豐富,全區總面積118. 3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三大省區。內蒙古北與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國境線長4 200多公里,東、南、西依次與黑、吉、遼、冀、晉、陜、寧、甘8省區毗鄰,靠近京津;自東北向西南斜伸,呈新彎月形,東西直線距離2 400多公里,南北直線距離1 700公里,內蒙古地跨“三北”地區,著名的“歐亞大陸橋”從內蒙古境內通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內蒙古自治區成為本地區乃至我國發展跨國物流業的交通樞紐和物資中轉站,這無疑為內蒙古物流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目前內蒙古已初步形成了以高速公路、鐵路、國道、省際大通道、民用航空為基礎骨架,“貫通區內、暢通三北、聯通俄蒙”的綜合物流運輸體系框架基本建成,隨著國家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重大倡議的提出,其戰略與經濟地位日益凸顯。
通過對2009至2014年內蒙古自治區的物流產業信息化31項二級評價指標數據應用該模型進行計算分析后,可知內蒙古自治區物流產業信息化發展進程呈現以下特征。
1.信息化基礎設施評價
從內蒙古自治區2009-2014年信息化基礎設施評價結果來看(表3):①內蒙古自治區2009-2014年互聯網接入用戶數逐年增加,到2011年后增速趨緩,使得本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穩步提升,到2014年底基本接近我國互聯網普及率的平均水平;②通信光纜長度自2009年增長較快,區域內通信光纜密度進一步加大,這一狀況與內蒙古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總額逐年增加與密切關聯。

表3 內蒙古自治區信息化基礎設施評價結果
2.物流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評價
從內蒙古自治區2009-2014年物流信息資源開發與利用評價結果來看(表4):①內蒙古自治區2009-2014年人均網絡站點擁有數增長速度不快,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營業服務網點面積、郵政快遞業務營業額和平均每筆物流交易電子支付額在此期間卻增長迅速,尤其是2012年后,這一組數據恰恰與自治區各級政府當時重視和大力推進本地區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措施相一致,說明政府在推動地區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明顯;②同時,平均每筆物流交易電子支付額在2012年后大幅增長,表明電子化支付手段和各類電子支付工具被更多的企業用戶與個人用戶接受并使用。

表4 內蒙古自治區物流信息資源開發利用評價結果
3.物流信息技術應用評價
從內蒙古自治區2009-2014年信息化基礎設施評價結果來看(表5):內蒙古自治區2009-2014年物流信息技術的應用自2011年后發展迅速,由此可見,內蒙古地區在各級政府大力倡導和扶持下,物流信息化設備設施使用率以及物流相關IT技術應用水平較高,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驅動對我區物流業信息化水平要求的促進作用明顯。

表5 內蒙古自治區物流信息技術應用評價結果
4.物流專業人才資源評價
從內蒙古自治區2009-2014年信息化基礎設施評價結果來看(表6):①內蒙古自治區2009-2014年相關數據顯示,期間內蒙古物流企業信息技術人員的增加較快,表明物流企業信息化對物流業從業人員素質要求較高,用人單位在選擇員工方面總體來講把關較為嚴格,但物流專業技術人員增長的幅度明顯低于信息化人員的增長幅度;②物流產業人員素質指數沒有明顯的增長,總體來說呈下降趨勢,說明內蒙古地區物流業從業人員總量大幅增加,但其中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大學及以上學歷人員的相對數量卻在減少,說明內蒙古應加大對物流專業人才的引進力度,或加強對產業內部老員工的教育培訓以提升其從業素質,才能應對下一步地區物流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的需求。

表6 內蒙古自治區物流專業人才資源評價結果
5.物流產業可持續發展評價
從內蒙古自治區2009-2014年信息化基礎設施評價結果來看(表7):①內蒙古自治區在2009-2014年期間物流業信息化發展水平有較大增長;②物流業萬元增加值綜合能耗沒有明顯降低和改善;③物流業結構調整與社會公益貢獻投入雖有改善和增加,但是效果并不顯著,說明內蒙古在未來的物流信息化發展進程中,各級政府要積極采取措施規范和引導本地區企業走一條健康和可持續發展之路,才能保持產業發展后勁。

表7 內蒙古自治區物流產業可持續發展評價結果
6.物流信息化運行效果評價
從內蒙古自治區2009-2014年信息化基礎設施評價結果來看(表8):①內蒙古自治區在2009-2014年期間物流服務客戶滿意度持續提高,表明內蒙古地區物流業服務狀況大大改善;②物流信息化研發費用逐年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區域物流社會化發展程度有較明顯的提升,說明近幾年內蒙古地區在“物流一體化”進程中的步伐逐漸加快,基本與本地區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相適應;③物流市場交易規模大幅度增加,這也與內蒙古特殊優越的地理位置是分不開的,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內蒙古對外蒙和俄羅斯的進出口貿易額占較大比例;④從2011年開始,內蒙古地區的物流產業園區數量急劇增加,在國家發改委2013年發布的《全國物流園區發展規劃》中,被列入國家一級物流園區布局城市的有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呼和浩特市,被列入國家二級物流園區布局城市的有東部地區的通遼市、中西部地區的包頭市和鄂爾多斯市,也正因如此,2013年以來,內蒙古物流產業園區指數增長迅速;⑤物流信息化政府扶持力度指數逐年提高,說明近幾年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陸續出臺了大量旨在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文件和規章,這些文件和規章的出臺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內蒙古地區的物流產業快速發展。

表8 內蒙古自治區物流信息化運行效果評價結果
7.綜合評價
運用我們前文構建的物流產業信息化評價模型,將2009-2014年內蒙古物流業經濟運行的相關數據代入,可以計算得出內蒙古自治區物流業信息化發展水平指數如表9所示,可以看出,內蒙古物流業信息化指數在逐年增大,說明內蒙古地區物流業信息化綜合水平在逐年提高,基本與本地區當期的物流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相一致,依據國家信息化發展指數評價的判定標準,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內蒙古自治區在2011年以前物流業信息化綜合來講處于較低發展水平,2012年以后處于中等水平,說明從2012年以來,內蒙古地區社會和經濟發展增長平穩,物流業發展較快,其中的一點表現是,信息化指數增加幅度較大,說明內蒙古物流產業信息化程度的提升明顯,但有不容忽視的另一個事實,如果橫向對比,內蒙古與物流產業信息化程度較高的地區與城市仍有較大差距,說明內蒙古未來的物流信息化提升深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趕。

表9 內蒙古自治區物流信息化水平指數
四、結論
通過上述分析,綜合來看,內蒙古自治區在2009-2014年間物流信息化發展較快,在區域物流產業信息化建設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各年的指數評價結果與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當時現狀一致性較高,基本上能夠反映內蒙古歷年在本地區物流產業方面的所做的工作和發生的實際狀況,說明該評價指標體系指標以及權重的選取與設置比較合理,利用其對地區物流產業信息化水平進行評價基本可行和有效。
[參考文獻]
[1]劉繼萍.中國物流信息化研究現狀及其發展趨勢分析[J].物流技術,2015,(1):270-271.
[2]麥強盛.廣東省物流業綜合評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 (3):37- 38.
[3]謝紅燕.物流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研究[A].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2011,(4).
[4]陳大勇,陳夢琳.區域生態物流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分析[J].商業時代,2010,(7):30-32.
[5]張歡,成金華,馮銀,陳丹,倪琳,孫涵.特大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及應用[J].生態學報,2015,(2):547-556.
[6]王小建,王健偉.物流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研究[J].鐵道運輸與經濟,2009,(10):70-74.
[7]李倩,胡偉華.內蒙古環境規制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實證分析[J].前沿,2016,(02).
[8]蘇娜.基于PEST分析方法的我國承接服務外包關鍵因素實證研究[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3,(06):116-123.
[9]張磊.我國加工貿易出口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選擇研究[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3,(01):65-70.
[責任編輯:安錦]
On Construction of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Modern Regional Logistics Industry Informatization—Tak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as an Example
JIA Bin
(Schoo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Mangagement,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Huhhot 010070, China)
Abstract:Modern logistics is a kind of complex production services. It is also the basic guarantee for the social economy running smoothly. Logistics industry informatization can promote the upgrad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and contribut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informatization has a particularly important role to play in guid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established an index system for evaluating regional logistics industry informatization. The system includes a total of 31 indicators in six aspects. Based on this system, we evaluated the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from 2009 to 2014, and compared with actual situation of logistics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Inner Mongolia at the same time. Our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e established is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Key words: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Inner Mongolia
[收稿日期]2016-02-17
[作者簡介]賈玢(1970-),男,內蒙古烏蘭察布人,內蒙古財經大學計算機信息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從事電子商務與物流研究.
[中圖分類號]F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863(2016)03-004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