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生命倫理視域下的醫德教育創新研究

2016-06-27 15:41:12黃成華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6年3期

黃成華

摘 要:以生命倫理教育為導向進行醫德教育創新,有利于提升醫學生素質,改善醫患關系,進行醫學教育的自我糾偏。為了形成生命倫理教育與醫德教育的良性互動,在理論創新方面,要注重生命屬性的完整把握、重智輕德的系統糾偏、技術醫學的適度超越、交往理念的合理界定、哲學范式的重大轉型等問題;在實踐創新方面,要挖掘生命倫理教育的資源、樹立生命尊嚴的新核心理念、探索生命倫理教育的新樣態、重視生命倫理教育的隱性資源等。

關鍵詞:生命倫理;醫德教育;醫患關系;生命尊嚴;隱性資源

中圖分類號:B8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254(2016)03-0009-06

The Innovation Studies of the Medical Morality

Education Based on Life Ethics

HUANG Chenghua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 Dongguan 523808,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We should carry out the medical morality educational innovation guided by the life ethics education in that it is usefu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medical students, improve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make self correction in med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form a good interaction between life ethics education and medical morality education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we should take a complete grasp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fe, change systematically the phenomenon of emphasizing wisdom and despising morality, transcend moderately the technological medical, define the notion of communication, take the major change in the philosophical paradigm, and the like. In terms of practical innovation, we should explore the resources of the life ethics education, set the new core ideas of life dignity, explore the new forms of the life ethics education, and emphasize the recessive resources of the life ethics education.

Keywords:the life ethics; medical morality education;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life dignity; recessive resources

以生命倫理教育為導向進行醫德教育創新,其本質是對醫生的職責、醫德教育的功能重新定位。“生命倫理學是19世紀后期發軔于德國而后盛行于法國的一股現代倫理學思潮,與意志主義倫理學和存在主義倫理學并稱為現代西方人本主義倫理學發展的‘三部曲。”[1]醫學院校的學生畢業后無論是從事臨床還是非臨床,無論是醫療還是科研,都與生命發生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醫學生有無生命意識、生命意識強弱等會直接影響到病人的生命質量和幸福指數。而以生命倫理教育為導向,創新醫德教育的發展,有利于增強醫學生的生命意識,樹立拯救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的意識,能夠擴大醫德教育的內涵,提升醫德教育的層次。

一、醫德教育創新應以生命倫理教育為導向

(一)提升醫學生素質的需要

醫學事業是一種人道主義事業,歷來就對醫學從業人員寄予了較高的道德期望值。從生命角度而言,醫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醫乃仁術”“仁心仁術”“技術精湛,醫德高尚”等俗語就是最好的詮釋。醫生面對的是生命,對于醫生而言,哪怕只是一點點的小錯誤,都會引發非常嚴重的后果。醫生要有高度的責任意識,不可粗心大意、粗枝大葉,要本著對患者生命高度負責的態度,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勇攀醫學科研高峰。醫德高低將直接影響到患者的生命質量。醫學教育除了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職責之外,還承擔著素質提高的任務,讓醫學生認識到醫學事業的特殊性。世界衛生組織(WHO)曾在1992年提出“五星級醫生”的要求。“五星級醫生”融五種角色于一身。要演繹好這五種角色,就必須提升醫德教育的內涵,確立以生命為導向的價值向度。在可預見的將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但要活著,而且要健康地活著。提高生命質量,追求生命福祉,成為每個生命個體的不懈追求。作為對生命訴求的呼應,未來醫務人員要自覺地提高人文素養,成長為推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合格主體。所以,有必要在醫學生中開展“感悟生命、敬畏生命、挽救生命”的生命教育活動。這一方面有助于在人之為人的抽象層面上啟發醫學生對生命內涵的理解及對生命意義的詮釋;另一方面有助于在人作為職業人而存在的具體層面上形成職業素養,堅守職業操守。

(二)改善醫患關系的需要

反觀當前的醫患關系,醫患矛盾一觸即發,一點即著,輕則言語不和、惡語相對,重則拳腳相加、暴力傷醫、對簿公堂。醫患之間和諧的交往場景為信任匱乏的交往場景所取代。接二連三發生的醫患糾紛表明醫患關系的現狀已不容樂觀,居高不下的醫患糾紛則表明醫德教育的實效性不強。再加上市場經濟負面因素的疊加影響,一些醫學生的價值觀容易發生扭曲和分化,使得生命在與利益的博弈中處于弱勢地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醫德教育的創新研究,把醫患關系打造成和諧人際關系的樣本,業已成為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目標之一。醫源性醫患糾紛或多或少都可以歸結為醫生的生命意識匱乏。以生命倫理教育為導向進行醫德教育創新,加大生命倫理教育的力度,培養醫學生敬畏生命的意識,讓醫學生牢記自身的職責和使命,通過生命認同來凝聚共識,夯實醫德教育的基礎。醫生不但從感性上尊重病人,而且從理性上尊重病人,尊重病人的權利。通過生命倫理教育,主動引導醫學生去解讀生命,加深對生命意義的理解,重視病人的生命價值,健全醫學生的人格,促使醫學生向善、為善和揚善,幫助醫學生樹立陽光的心態以及“治療從尊重開始”的理念,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和拯救生命,從而在醫療服務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內涵。這有益于推動緩解醫患矛盾,提高全體國民的健康水平。

(三)醫學教育自我糾偏的需要

長期以來,受意識哲學支配的醫學教育偏離了正常的發展軌道,致使每個生命個體都處在意義世界與生活世界所構成的張力境遇下,不能正確地處理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關系,在引發生命外在生態的失衡時,也引發了生命內在生態的失衡。醫學生既不能正確地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也不能正確地協調身心矛盾。醫學模式的轉變直接帶動了醫學教育本位思想的轉換,即從以技為本的醫學教育發展到“以人為本”的醫學教育。在醫學教育的不同階段,醫學教育各要素所占有的比重、所擁有的優先性地位是不一樣的。如果說在醫學教育的啟動階段重視技術教育具有歷史的正當性與合理性,在醫學教育的轉變階段相應地要逐步重視醫學人文教育,那么,在醫學教育的整合階段則要把生命教育的各要素整合進來,重視各要素之間的內在關聯性、相互制約性和整體協調性,以達到功能優化的目的。生命倫理教育是從價值論層面來反思當前生命教育的困境,其興起切中了生命教育領域的基本問題,契合了生命教育的基本需要。生命倫理教育為醫學生提供一種反思性的價值思維模式,建構豐富的精神世界,獲得生命智慧,提高釋疑解惑的能力,從而達到文化上的自覺自省狀態。生命倫理教育歸根到底是生命教育追求自身可理解性的一種行為上的必然。

對當前生命教育的狀態進行文化上的解讀和道德上的追問,有利于超越生命教育的困境,擺脫生命存在的困頓。一方面,生命倫理教育要有助于實現高等醫學教育的目標,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養,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把醫患關系建設成和諧人際關系的樣本;另一方面,生命倫理教育要有助于促進中國的醫學教育與國際接軌,在條件成熟時還要發揮其全球性的影響。在全球性的跨文化交流與融合中,中國的醫學教育要標新立異,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醫學教育。這是時代賦予中國化的生命倫理教育的歷史重任。在內源性和外源性動力的共同作用下,生命倫理教育的興起,一方面反映了社會對醫學教育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另一方面也體現出醫學教育更加注重教育的實效性和現實的關切性。

二、以生命倫理教育為導向的醫德教育理論創新

在以往的醫德教育中,只重視醫德教育對生命質量與安全的影響,而忽視生命倫理教育對醫德教育的影響。換句話說,未能形成生命倫理教育與醫德教育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或者出現兩張皮的現象。其直接后果就表現為醫療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生命尊嚴維護卻每況越下,醫患糾紛此起彼伏。技術進步與醫患關系的脫序式發展成為當代的生命鏡像。多元醫學模式的形成和身體哲學思維范式的替換,為以生命倫理教育為導向的醫德教育創新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契機。以生命為參照系來反思當前的醫德教育,會發現有諸多亟待改善的地方。

(一)生命屬性的完整把握

多元醫學模式下的醫德教育要以對生命屬性的完整把握為邏輯起點,重構生命價值的認知體系。傳統的醫德教育受生物醫學模式的影響比較大。生物醫學模式僅僅是從人的生物屬性來認識人、理解人和把握人,病人僅僅是組織、器官、系統等的總和。這種認識比較片面,以偏概全,未能完整地把握生命屬性,背離了生命屬性復雜多元的特點;將身體過度工具化、對象化,形成了身心對立的二元思維模式,把病人等同于物,甚至把身體等同于一種邪惡的存在,忽視了對病人身體應有的尊重。醫學是一門關于人的學問,醫務工作者不能只滿足于當一個修配器官的手術匠,“見物不見人”。生命不但具有自然屬性,而且具有精神屬性、社會屬性等;生命不僅是手段性存在,更是目的性存在。生命的生理結構可以還原為組織、細胞、DNA,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卻不可以遵循還原論的思想。生物醫學模式是狹隘的、粗暴的理性主義思維模式的產物。醫學模式的多元化發展走向,要求醫學生完整地看待人,把握生命的屬性,把身心統一起來,樹立整全人的觀念,恢復人的本來面貌。

(二)重智輕德的系統糾偏

在醫學中,有兩個“C”,一個是“care”(關懷),一個是“cure”(治療)。兩個“C”在歷史發展中經歷了此消彼長式的變化。這一發展過程體現為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在生物醫學時代,醫生的治療能力大為增強,卻忽視了對病人的人文關懷;醫學生重視知識增長和技能提高,重視對生命生理機制的探討,也忽視對病人的人文關懷。醫學生崇尚“技術萬能主義”。醫生不能把手術刀當作謀取私利的工具。醫生對病人的幫助不能僅僅靠技術,還要靠責任心、同情心、溫馨的語言、關切的態度等。不管醫學如何發展,總有醫學治不好的病,尤其是當醫療技術達到極限、無能為力時,更要注重對病人的人文關懷。生物醫學模式的醫德教育并不能真正體現出“感悟生命、敬畏生命、挽救生命”的特質。“臨床醫學這門學科并不是科學、藝術或者手藝,它是一門完整的、實踐的學科,植根于不變的醫患之間存在的治療關系這一事實。換句話說,臨床醫學是兩個個體之間的關系,一方是尋求治療的個體,另一方是承諾運用知識、技藝、經驗以及為了病人的利益而進行治療的個體。那么,這種關系的目的或目標便是為病人提供正確的、善意的治療措施。”[2]生命倫理教育適應了醫學模式轉變的需要,能夠把對生命的認識由生物意義提升到價值意義,為蓬勃發展的生命技術保駕護航。

(三)技術醫學的適度超越

傳統醫德是在工具理性的內在邏輯支配下體現的。長久以來,工具理性充當人類社會發展的“發動機”,并演變為一種價值觀。工具理性推動著人類將自身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外在化,并依靠這種對象化、外在化來確證人類的地位。這種對象化、外在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隨著這種對象化、外在化能力的增強,人類也在不斷地實現著自身存在狀態從自在向自為的遞進式發展。在工具理性引吭高歌、獨領風騷時,人類未能有效地把控歷史發展的總體性維度,從而引發了總體性危機。受資本邏輯、功利主義思維的支配和影響,醫學教育崇尚以技為本,在流水線上批量化地生產醫學人才。這樣做雖然架構起了開放性的技術教育體系,但也在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之間形成了不正常的中心—邊緣結構,遮蔽了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詮釋與理解,造成了醫學人文精神的整體失落與淪喪,埋下了醫患沖突的隱患。加速前進的醫療技術不斷強化著人的異化表象,人被異化為技術性的存在物,被技術進步所掩蓋的醫學教育的弊端日益凸顯,人類理性中求善的維度被人為地排除出去。“由于人類理性自始而終地都在實現人的兩個方面的宗旨:求真與求善。因而,以求真為宗旨的工具理性和以求善為宗旨的倫理理性構成了總體性理性的兩個基本維度,各自在人類社會實踐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3]新的醫學教育必須反思技術化傾向,能夠有效彌合工具理性與倫理理性、知識理性與人文理性之間的罅隙。以人為本的醫學教育要求打破以技為本的醫學教育固有的運行慣性,把生命教育有機融入醫德教育全過程,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生命教育形式,既拓展和深化生命教育的內涵,也豐富德育的內容和形式。醫學教育重心的轉移也在重構生命教育的秩序,改變原來不合理的中心—邊緣結構。生命教育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堅持生命至上而不是利益至上,堅持以人為本而不是以技為本。以人為本的生命教育是對以技為本的生命教育的批判、超越與揚棄,而不是否定。如果以人為本的生命教育排除技術教育,那依然在沿襲傳統的中心—邊緣的思維模式。醫學教育在從以技為本到以人為本的發展過程中,也在經歷著從對立走向整合的發展歷程。

(四)交往理念的合理界定

傳統醫學教育依然采用主體—客體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將病人異化為道德的“異鄉人”。從技術意義上的生命回歸到人文意義上的生命,這標志著對傳統認識藩籬的突破以及生態性轉型的開始。把生態學的思維方法引入到生命教育中,從主客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下解放出來,明確生命間性的理念,在關系性范疇中來理解生命。每個生命都不能獨善其身,都必須依賴于他者。自我與他者通過人際交往形成一種社會關系鏈條,建立起個體與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生命不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系統,而是一個在與外界交往的過程中需要不斷釋放和補足的系統。生命必須與環境共存,生命需要從周圍環境中吸取一些成分,排泄出一些成分。任何生命都是其生命鏈中的一個環節。因此,我們沒有理由去傷害自己的生命,同時也沒有理由去傷害別人的生命。”[4]生命本身不具有自洽性、自滿性,本身就是一種開放的系統,在與外界的互動中獲得生命的生成性特質。“人類能夠持續生存的社會則應當是一個以類為本位的社會,它要求重新確立一種新的價值觀、倫理觀和道德規范。”[5]生命個體的有限性與生存風險的不確定性,加劇了生命個體間的相互依存。生態性思維方式的形成有利于培養醫學生的合作精神。“合作與協作是兩類不同的人類活動行為方式。協作體系是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礎之上的行動范式,每個參與到協作體系中的人都帶有利益謀劃的目的而與他人開展協作行動,協作是手段,競爭才是目的;而合作行為則是建立在價值理性基礎之上的行動范式,參與者持有廣泛的‘非利潤動機。”[6]如果說認識到醫患關系不是人與物的關系,而是人與人的關系,預示著認識上的一次重大飛躍,那么認識到醫患關系不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而是生命間性的關系,則實現了認識上的另一次重大飛躍。

(五)哲學范式的有機轉型

在以往的生命敘事中,有著意識敘事與身體敘事的差異。意識哲學在長久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意識與身體的中心—邊緣結構,甚至將意識與身體相互對立起來,并以此奠定了醫德教育的理論基礎。身體遭到意識哲學的壓制甚至遮蔽。生物醫學模式背后起支撐與支配作用的其實是意識哲學,該模式因缺乏身體維度,一方面是被高度分化的身體缺乏有機性和整體性,另一方面則因過分強調生命的真理性認識而忽視了生命的道德關懷。從生物醫學模式向多元醫學模式的邏輯進路的轉變,其實就是從意識哲學向身體哲學的轉變。這種涵蓋哲學基礎、思維模式、醫學模式等的系統性轉換給醫德教育帶來了新的影響,使醫德教育既有宏大視野,也有遠景謀劃。身體哲學的興起有利于揭開長久以來被意識哲學所遮蔽的身體意蘊,建構起系統的身體概念。身體哲學以強化身體意識為出發點,將身體思維蘊含于醫德教育中,通過把握身體的邏輯演進進路,從深層次上影響和改變醫德教育的狀態,即以身體為本,賦予身體意義,解放身體,確定以身體關懷為核心的倫理發展指針。“范式是人們研究問題的根本立足點、出發點、前理解,并具體展現于人們所使用的概念、范疇、原理、理論等具體的敘事方式、話語方式之中。”[7]從思維哲學到身體哲學的范式發展,一方面體現了生命教育的發展力量由外推型轉變為內生型,另一方面則體現了哲學的價值轉向,從關注“真”轉向越來越關注“善”和“美”,從關注“知”轉向越來越關注“情”和“意”。要在身體哲學的視野下認識和反思當前的醫德教育,一方面,為醫德教育提供哲學上的論證、道義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對醫德教育的內容進行系統闡釋,推動醫德教育向縱深方向發展。身體哲學范式的確立,把重視生命由一種道德直覺演化成深刻的哲學倫理論證,為以生命倫理教育為導向的醫德教育尋找正當性的倫理基礎、奠定堅實的倫理根基。

三、以生命倫理教育為導向的醫德教育實踐創新

(一)挖掘生命倫理教育的資源

進行生命倫理教育,將生命置于倫理視域的關懷下,這一厚德重生的傳統歷史悠久。被譽為五經之首的《周易》有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尊重生命存在、維護生命價值是社會道德的基石,是一切社會行為應具備的實踐智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老子將道、天、地、人稱為四大。“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荀子·王制》)“天地之性,人為貴”。(《孝經·圣治章》)“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損,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章》)唐代名醫孫思邈提出“人命至重,貴于千金”(《千金方》自序)。“在原始宗教、三大宗教、部族習俗、傳統道德中都有尊重生命、關愛生命、敬畏生命的道德內容或訓誡。”[8]西方哲人同樣提出了一些響徹云霄的論斷。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的斷言鏗鏘有力,康德“人是目的”的道德宣言也言猶在耳。這些都為建設以“感悟生命、敬畏生命、挽救生命”為內核的生命文化提供了建構前提、敘事背景和話語空間。在今天,更應該進行生命倫理教育的歷史傳承,維護德性義務,彰顯理性智慧。

(二)樹立生命尊嚴的新核心理念

傳統醫德教育具有“尊嚴盲”的固有缺陷,醫療技術的發展和運用不斷地觸碰生命尊嚴的道德底線,日益具有人性化缺失的弊端。以維護生命尊嚴為理論根基,重構醫德教育的理論和實踐體系勢在必行。生命尊嚴不僅貫穿于生命的始終,而且順延到生命誕生之前(如介于人與物之間的受精卵、胚胎等倫理物)和生命凋亡之后(如遺體器官)。為此,既注重生的尊嚴,也注重活的尊嚴;既注重生的尊嚴,也注重死的尊嚴。不但要“優生”,而且要“優死”,提高終末期患者的生存質量。“死并不是外在于生、與生無干的東西,而是生命一開始就具有的內在因素,而且只有直面死亡反思人生才能更好地賦予人生以積極、永恒的意義。”[9]尤其我國缺乏發達的死亡文化,更有必要在醫德教育中融入死亡尊嚴觀教育。在臨床實踐階段,組織高年級學生到寧養院開展一系列的志愿服務,這是另一種層次的生命尊嚴教育。目前,全國各地已設立寧養院30余家,通過醫生、護士、社工、義工等醫療專家以及社會力量的支持,讓越來越多的晚期癌癥患者能夠享受到這項醫療服務[10]。寧養院所面對的對象是晚期惡性腫瘤患者,當前的醫學已經無能為力,提供醫療服務不以治愈疾病為目的,而是為了減輕疾病所帶來的痛苦,進行止痛、心理輔導、臨終關懷等,給予終末期患者人道主義關懷。在寧養院開展一系列的免費服務,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命生存質量,給予精神慰藉,幫助他們安祥地盡量無痛苦地離開人世;同時,也幫助醫學生樹立“安寧療護”“優生優逝”“生死兩尊”的觀念,樹立科學的死亡觀。諸如臨終關懷教育此類的生死教育課,能夠讓醫學生“在未來的行醫生涯中,慢慢地學會了如何更加坦然地和患者一起面對生死。因為,生命需要尊重,死亡,同樣也需要尊重”[11]。

(三)探索生命倫理教育的新樣態

英國撒拉納克湖畔,一位無名醫生墓碑上鐫刻著如下的銘文:“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12]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熱愛生命等成為當代醫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特征,也理所當然地成為醫生職業素養的重要內容。要在醫學生的意識熏陶中巧妙地嵌入珍愛生命的內容,潛移默化,讓醫學生體驗生命的寶貴,從而具有仁心仁術,培養醫學生的儒醫風范和大愛精神。“施韋澤認為,文化的本質不是物質,而是精神和倫理,特別是個人的內在完善。”[13]“無語良師”就是一種典型的體驗式教育。“無語良師”是對《人體解剖學》課程醫學生教學用遺體的尊稱。該儀式包括宣誓—默哀—獻花—追思—簽名等環節。學生宣誓后,會向“無語良師”追思默哀一分鐘,依次進入人體解剖實驗室向“無語良師”獻上象征思念與哀悼的黃菊花,行雙手合十追思禮,并在紀念橫幅上莊重簽名。“無語良師”等生命文化儀式教育能夠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提高學生的精神追求,避免精神追求朝庸俗化、膚淺化方向發展。

(四)重視生命倫理教育的隱性資源

除了重視課堂教育等顯性教育資源外,還要重視校園文化等隱性教育資源。要把生命倫理教育的元素融入開學典禮、畢業典禮、醫學生誓詞宣誓儀式和護生授帽儀式等各種儀式及重大活動中,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意義深刻的生命倫理教育活動,增強生命文化的厚重感。換句話說,融入生命倫理教育的內涵,已經成為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應有之意。學校在新生入學伊始,組織新生舉行宣誓儀式,宣讀《醫學生誓詞》,組織學生參觀校史館,了解學校德技雙馨的老教授、老專家高尚的醫德事跡,教育學生恪守醫德、關愛生命。學校重視用畢業生中的先進典型對學生進行言傳身教,定期邀請杰出校友回校作報告,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2011年和2012年,廣東醫科大學第一臨床學院連續舉辦了兩屆生命文化節。在第一屆生命文化節上,全體師生系上象征健康、生命的綠絲帶,在“生命文化墻”上寫下對生命的感悟,朗誦詩歌《熱愛生命》,齊唱生命文化節主題歌《關愛生命》。文化節按照“觸摸生命、敬畏生命、熱愛生命、服務生命”四個系列安排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教育活動。為了搭建生命文化教育的有效平臺,學校在附屬醫院成立了全省首家義工“幸福銀行”,建立新型志愿者活動的長效管理機制。義工“幸福銀行”為注冊義工提供了規范化的科學管理體系,實現檔案化管理,包括注冊時間、培訓時限、服務時長、績效評估與考核、晉升星級、獎勵嘉評等環節。第二屆生命文化節結合“母親節”,緊扣“修身崇文,感恩奉獻”的主題,分“修身立志篇、崇文尚德篇、感恩成長篇、奉獻博愛篇”四個篇章進行活動安排。2013年,學校提高了生命文化節的規格,上升到學校層面,舉辦了第一屆以“追逐青春夢想,綻放生命陽光”為主題的生命文化節,營造了濃郁的生命文化氛圍。在開展以生命倫理教育為導向的醫德教育創新方面,既有學校層面的頂層設計和積極引導,也有師生員工的集體智慧和主動參與;既有學校從上到下的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安排,也有學生自下而上的內心訴求;既有形上之維的理論研究,也有形下之維的實踐探索。這些別具一格、新穎別致的探索,為創造尊重生命的環境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形成了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共同發力的局面和一套制度化的運作模式。

參考文獻:

[1]萬俊人.現代西方倫理學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54.

[2] 萬旭.醫學哲學的奠基與生命倫理學的方向——佩里格里諾如何為美國醫學人文學把脈[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27-32.

[3] 王曉林.倫理理性的張力及其限度[J].倫理學研究,2007(6):38-41.

[4] 張鵬.論高校生命倫理教育的價值生態及其超越[J].江蘇高教,2011(4):112-115.

[5] 劉福森.西方文明的危機與發展倫理學——發展的合理性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331.

[6] 劉祖云,孔德斌.共同體視角下的新農村社區建設[J].學習與探索,2013(8):59-63.

[7] 陳忠.發展倫理學的范式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6(4):31-37.

[8] 韓躍紅.尊重生命[EB/OL].(2005-04-12)[2015-10-05].http://www.gmw.cn/01gmrb/2005-04/12/content_214123.htm.

[9] 段德智.死亡哲學[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393.

[10]賈曉宏,張獻懷.晚期癌癥患者最需臨終關懷 讓其有尊嚴地離去[EB/OL].(2012-05-26)[2015-10-07].http://news.sohu.com/20120526/ n344149750.shtml.

[11] 中國醫學論壇報社.死亡如此多情——百位臨床醫生口述的臨終事件[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233.

[12] 張曉莉.總是,去安慰[EB/OL].(2011-03-05)[2015-10-03].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3/05/4984930_0.shtml.

[13] 陳澤環.敬畏生命——阿爾貝托·施韋澤的哲學和倫理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精品色综合|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8| 国产黑丝一区| 超碰免费91| 成人午夜天|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婷婷伊人久久| 色哟哟国产成人精品|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 天天色综网| 欧美69视频在线|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日韩av无码DVD|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日韩a级毛片|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午夜免费小视频| 一级毛片基地|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婷五月综合|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4虎影视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精品三级在线|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 91久久性奴调教国产免费| 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热门精品| 91尤物国产尤物福利在线| 2020国产在线视精品在| 欧美啪啪网|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人妻夜夜爽天天爽|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91麻豆国产视频|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αv毛片| 色成人综合| 2021亚洲精品不卡a|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主播第一区| 亚洲天堂久久久|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一| 亚洲熟女偷拍| 999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一区午夜福利在线| 婷婷午夜天|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免费xxxxx在线观看网站|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午夜a级毛片| 婷婷伊人久久|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911亚洲精品|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天福利视频| 日韩久久精品无码aV|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日漫一区不卡|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激情国产精品一区| 亚洲综合九九|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9啪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清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