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靜宇
?
醫藥物流:專業化、社會化勢在必行
——醫藥物流現狀綜述
文/本刊記者李靜宇

山東疫苗事件無疑把冷鏈物流推向了風口浪尖,短短幾天的時間,讓我們認識到醫藥冷鏈物流對于藥品安全重要性的所在。
藥品作為一種非常特殊的商品,比如疫苗、生物試劑、血液制品等,對儲存、運輸的環境溫度有著嚴格的要求,國家規定血液制品存放溫度應在4攝氏度±2攝氏度。近年來,我國發生了數起兒童注射疫苗中毒或死亡的事故,究其原因,大多和疫苗在儲藏運輸過程中溫控不利有關,失效的疫苗沒有被及時識別出來,堂而皇之地被當做合格品使用。與冷藏食品變質相比,藥品的失效很難直接從感官上識別,因此這也就注定了醫藥冷鏈物流問題的隱蔽性。
醫藥物流作為一種專業的物流形式,是從藥品倉儲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的存在和運行與藥品的生產流通密切相關。目前總體上處于企業內部進、銷、存業務整合和流程優化的“企業物流”階段。
據醫藥供應鏈聯盟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現有的1.6萬家藥品批發企業,95%的企業都是商貿物流一體的格局,尤其是經過兩輪GSP認證,這些企業自主物流的模式已固化。
受社會化分工不斷加劇的影響,近些年來國藥控股、上海醫藥、廣州醫藥、九州通藥業等大型醫藥流通企業通過重組和整合,以物流中心為平臺組建物流網絡,推動醫藥流通從傳統的批發模式向供應鏈模式轉化,這些企業將物流部門從傳統主營業務中剝離,實行集約化經營和內部獨立核算。
然而,“企業物流”模式下所形成建立的物流公司,并未能真正地走向廣闊的“市場”,無論是對上游的生產商和供應商,抑或是下游的醫療機構或零售門店,它只不過是鑲嵌在其間的運輸工具而已,未能與上下游形成一個整體,形成一條完整的供應鏈。現有的醫藥物流作為一種業態,更為準確地講,其實就是現代技術裝備起來的“企業物流”。在上海醫藥商業行業協會秘書長陸國平看來,“新興的技術裝備和系統軟件所能解決的只是運輸管理、倉儲管理和庫存管理,并沒有形成對上游的藥品生產、供應商和下游的藥品批發、零售企業,以及醫院臨床用藥的整合,也無法根本性地解決重復運輸、成本增加等一系列企業物流的綜合癥。”
在按照現行的藥政法規將藥品流通過程的批發、零售、倉儲、配送、運輸各環節統統囊括在“藥品經營”范疇之內,藥品物流不能與藥品經營分離,而且具有資源優勢的社會物流企業若要涉足醫藥物流,必須面對GSP認證要求,這樣就使企業硬件建設成本負擔很大。然而隨著醫藥物流微利時代的到來,醫藥物流被迫要實現社會化才能生存下去。
記者從醫藥供應鏈聯盟了解到,我國的醫藥冷庫物流成本占銷售總成本的12%,是美國的4倍。在差距和激烈的競爭面前,廣大醫藥企業已經逐步認識到,除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從物流環節挖掘潛力,是企業“第三利潤”的唯一來源。
據統計,早在2008年中國醫藥物流業產值已突破1500億元,預計今年全年產值將達2000億元規模,中國人均醫藥消費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5%、發達國家的5%,今后醫藥行業有著樂觀的發展空間。處于產業鏈下游的醫藥冷鏈物流行業市場潛力巨大,因此這對醫藥物冷鏈流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早在2005年4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第160號文發布《關于加強藥品監督管理促進藥品現代物流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了“專業分工”的設想。《意見》鼓勵支持有實力的藥品批發企業做大做強,“通過兼并、重組、聯合發展,促進規范化、規模化”發展;鼓勵中小藥品經營企業剝離倉儲部門,嘗試企業物流功能外包;鼓勵具有現代物流基礎設施及技術的醫藥物流為已持有許可證的藥品批發企業開展跨地區(區、市)的第三方藥品物流配送服務,推進企業內部物流社會化。同年8月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下發了貫徹執行國家局《意見》的通知,并在上海選擇國藥物流和上藥物流兩家企業開始了藥品委托儲存、配送業務的第三方物流試點。
《意見》的出臺無疑開了企業物流服務外包的先河,繼而引發了藥品第三方物流的蓬勃興起。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醫藥流通的集約化、規模化發展,推動了醫藥物流資源的重新組合,也逐步顯現了布局不合理的弊端。“由于現有的醫藥物流以中心城市為平臺向周邊輻射,對農村鄉鎮和偏遠地區未能有效覆蓋。克服這一不足,僅靠醫藥流通企業和醫藥物流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社會物流的介入。”對此,陸國平解釋說。
回顧中國醫藥物流發展的歷程,經歷了倉儲服務、物流服務和供應鏈服務這樣三個階段;就運行模式而言,表現為由“企業物流”向“物流企業”轉化的漸進過程。
未來,醫藥物流的社會化發展,仍將沿著這一軌跡循序漸進。
社會物流具有分布廣、布點多、資源綜合利用能力強等特點,這些恰是醫藥物流的短板。但是社會物流優勢的發揮不能脫離醫藥流通行業的特征,不能忽略醫藥物流所涉及的領域和對象的特殊性。
醫藥物流,就保障體系而言,包含庫區、貨場、倉儲設備、運輸設備以及計算機管理系統等硬件技術裝備;就運行體系來說,倉儲、揀選、運輸、配送各環節有明確的分工和管理要求。
對于越演越烈的藥品質量事故和監管缺失,客觀上要求對藥品流通領域的控制是收緊,而不會放松。現行藥政監管體制下,社會物流企業不必全身進入醫藥物流領域,而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優勢與醫藥物流合資或合作,協同擴展布點,完善藥品配送網絡,可以采取外包、租用形式為醫藥物流提供專項服務。
“在對上海藥品流通行業的樣本分析,醫藥物流車輛有效使用率低,半空或全空的回程車輛高居70%,是社會物流的34倍。功能細分和專業分工以及利用社會物流提供的服務外包,正是醫藥物流降本增效的切入點。”陸國平介紹說。
醫藥物流的社會化發展過程,既是醫藥物流與社會物流的優勢互補的過程,也是社會物流在庫區、貨場、運輸等特定空間充分展示資源優勢和服務優勢的過程,如貨場租賃、合作組建藥品物流園區、運輸服務外包等等。
醫藥物流的社會化發展,一方面表現為醫藥流通行業商流與物流的分離以及醫藥物流“功能細分”和“專業分工”;另一方面,社會物流利用其資源優勢和功能優勢彌補醫藥物流的功能不足和服務短板,以服務外包形式提供“專業化服務”,促進醫藥物流逐步走向社會化。
但無論哪種形式,值得關注的一點是,醫藥物流的特殊性在于它不能脫離醫藥流通的框架獨立運行。對此,順豐冷運事業部質量管理總監段琢也表示,在社會物流企業向專業化發展的過程中,企業自律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可參照執行的標準,除了GSP運輸的條款以外,行業協會推行的藥品冷鏈物流運作規范對社會物流企業的意義也非常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