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滿意
?
長沙小學名校集團化辦學考察的感悟
周滿意


陽春三月,在區教育局的組織下,我們考察了雨花區砂子塘教育集團、楓樹山教育集團和岳麓區博才教育集團。盡管只有短短的兩個上午,但卻讓我感受到了長沙名校集團化辦學的魅力所在。
1.名校集團化辦學打通了校長辦學的理念之墻
“一位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名校大多有久遠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科學的管理模式以及先進的辦學理念。“多法人”的砂子塘集團,旗下學校的首任校長均在砂子塘本部工作數年,擔任過本部的中層管理者,不僅認同“砂子塘文化”,且對砂子塘小學“和孩子成長”這一辦學思想領會極深。校長在辦學中既能傳承砂子塘學校文化,又能夠結合本校特點進行個性發展。如從“和孩子成長”這一辦學思想出發,砂子塘泰禹小學構建了“尚美”文化,延伸出了泰禹小學的核心價值觀——真、善、美,致力于培養向上向善、求真求美的陽光少年;砂子塘新世博小學以“博趣、博學、博雅、博文”為校訓,致力于培養具有世界眼光和博大胸懷的新世博學子。砂子塘新世界小學則以“培育更健康,更快樂,更自信的學子”作為辦學目標。正是砂子塘各學校校長在辦學理念上的傳承和創新,才使得砂子塘集團下的各個學校縮短了發展周期,迅速崛起并形成特色。
博才教育聯盟屬于單法人模式,旗下各校在辦學理念的傳承上,更是與博才本部一脈相承。博才教育集團在各子校起步初期均保持著與本部“人財物”三統一,成熟一校,才會獨立一校。這種單法人模式更能夠發揮博才本部品牌優勢,用博才文化提升各成員學校的辦學品味。
2.名校集團化辦學打破了校際師資的交流之墻
教師是學校發展的生力軍。一所學校的師資水平決定著學校的辦學品質。不管是單法人模式的博才教育集團,還是多法人的砂子塘教育集團,均打破了校際師資的交流之墻。一方面,名校在集團化辦學時做到了讓教師流動起來,如砂子塘本部在近10年的集團化辦學過程中輸出了62名行政骨干;另一方面集團內各校做到了師資培訓協同,如:砂子塘集團行政會每學期2次,集管理培訓和工作布置于一體,讓砂子塘本部的陽光管理在各子體學校里生根發芽;名校名管名師工程、亮旗行動、SZT教育獎在支部的組織下全集團統一進行,有力地讓各子體學校的教師“同生共長”。
3.名校集團化辦學打開了優質資源的共享之墻
本次考察的幾個教育集團在優質資源上實現了全方位共享。一方面是硬件資源的支持。砂子塘集團對砂子塘泰禹的新校建設投入達到了800萬,在砂子塘新世界的新校建設上投入了近500萬,這些資金的投入讓兩所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個性凸顯。另一方面實現了管理上的資源共享。如教學管理、教育科研、教學進度、教學評價上的統一讓各子體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更加規范化,從而實現了讓名校這一稀缺資源利用效益達到最大化。
盡管名校集團化辦學中各學校抱團取暖的優勢顯而易見,但是教育不是速成品,而是一個持久性的工程。名校集團化辦學如果沒有文化的積淀,即便是短期崛起那也是曇花一現。教育不是開連鎖店,而是個性特色發展的過程,名校集團化辦學如果只是簡單的復制和粘貼,那么就容易“千校一面”。教育不是空中樓閣,必須腳踏實地。名校集團化辦學如果僅僅是冠以優質學校的名稱或者戴上優質學校的光環,那么這種教育集團僅僅是為集團化而集團化,說得直白一點,就是沾點名校的光,哄哄家長而已。面對新一輪教育改革,名校集團化辦學如何填谷造峰,實至名歸,真正做到“名校帶動、共同發展”,我們有了一些思考。


1.要注重文化的共享與生成
學校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魂。名校集團化辦學一定要以文化認同為基礎,用文化滋養師生,讓師生形成一種文化自覺,才能凝聚人心。那么如何實現文化的共享呢?首先,名校要充分分析學校的辦學歷史、特色教育、地域文化和師資生源特點等,提煉出校長、教師、學生所認同又符合學校歷史傳統的學校文化。其次,子體學校要注重名校文化的融合。子體學校成立之初不能先入為主急于植入名校的管理模式,而必須慢下來,讓師生在基于名校文化基礎上的課程設置、活動開展、環境布置、制度建設中了解其文化內涵,讓母體名校的文化漸漸浸入師生心靈,讓師生在校園生活長期的熏陶中與母體名校文化產生深度的融合。最后,子體學校在傳承母體名校文化時,要促進本校文化的生成。我們辦學本就容易形成大統一的局面,名校集團化辦學如果不靜下來思考子體學校自己的個性,思考每一個生命所需,只注重母體學校文化的傳承,那就很容易讓各子體學校同質化。因此,子體學校在傳承名校文化的同時要不斷創新,找到屬于自身的生長點,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化定位,并根據獨具特色的文化定位來設計符合本校的組織和制度文化,建設物質文化,形成團隊文化,踐行育人的愿景。
2.要注重優秀教師的培養
教師是學校發展的動力之源。名校在集團化辦學中不能僅僅靠人才輸出來提升子體學校的教學質量,而應該發揮名校孵化工程的作用,讓子體學校的每一位教師得到專業發展,成為優秀教師。首先,一名優秀教師要有良好的人品,要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其次,一名優秀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要有開闊的知識視野和真摯的人文情懷。再次,一名優秀教師還要有教育藝術。他不僅要能深入淺出地教授自己的學科,輕松自如地駕馭課堂,智慧巧妙地點撥引導;還要能與學生平等相處,尊重理解每一位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中的生命狀態,注重每一位學生的持續發展。怎樣讓每一位教師都成長為優秀教師呢?一方面要建設書香校園,讓教師愛讀書,會讀書,成為真正的讀書人,在讀書之中樹立教育信仰,修身養性;另一方面可以以名校為龍頭開展分學科的聯合集體備課、教學會診、專題研討等跨校研訓,讓子體學校教師的教學能力迅速提高。當然,更要發揮名校名師資源,實行跨校師徒結對,形成以名師為核心的教學共同體,發揮名師的輻射作用,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夠在教學共同體中發展成長。
3.要注重課程互通的規劃
課程是培養學生的載體,也是踐行學校文化的有效途徑。名校師資的共享不僅僅體現在教師的流動上,還可以體現在課程的開發和對學生的培養上。名校集團化辦學可以充分發揮學校名師作用,開設以拓展學生興趣特長為主的校本課程。這種集團化內共享的課程必然要打破校際間的壁壘,從“走班”到“走校”,達到課程互通的狀態。課程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我們相信,這種集團化內課程的互通必定會促進課程體系的再造。
(作者單位:長沙市開福區清水塘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