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大堂
?
課堂點撥的藝術
謝大堂

“點石成金”講究的是火候;“量體裁衣”把握的是尺度。點撥也貴在適時適度,靈活精巧。
什么知識需要“大白天下”,哪些問題只能“冰山露角”,教師在教學前既要做到心中有數,教學中又要做到“見風使舵”“相機行事”,靈活點撥。學生在閱讀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文時,對文天祥“一路上又是服毒,又是絕食,自謂‘惟可死,不可生’”的做法感到不可理解,紛紛嚷嚷著說:“生命是寶貴的,為什么要求死呢?”“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時,我就適當插入點撥,闡述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在接受儒家思想教育時,所形成的“殺身成仁,舍生取義”“養吾浩然之氣”的硬骨頭精神品質。及時、適當地幫助學生理解了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國家危難之時“求仁得仁”從容捐軀的生命意義,從而使學生明白了生命的價值和生命價值的取向。
課堂上,教師準而適當的點撥能幫助學生梳理、補充、完善知識,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激發起學生創造的欲望。
簡,就是用最簡潔的語言去“點化”問題,“撥開”干擾;精,即語言要干凈利索,“一滴水見太陽”。這都需要語文教師加強語言修養,提高口語表達能力,以便用最少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容。如在引導學生閱讀畢淑敏《我很重要》一文前,我是這樣點撥的:請同學們閉上眼睛一分鐘,女同學默想,我沒有請假,又不在課室,班主任會怎么樣?男同學默想,今天是周末,我沒有回家,家長會怎么樣?想好的,就用文字寫下來,與同學交流,與老師交流,與畢淑敏交流。
由于方式平中見奇,奇中有情,語言得體,又切合中學生的心理,引起了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探究的熱情,師生都在畢淑敏《我很重要》中讀出了“自我”,體驗了個體生命對自己和別人的可貴,激發了生命中對平凡美的需求和珍惜。
為此,我認為少而精當的點撥,能讓出更多的時間給學生參與體驗、討論,構成有效的互動教學課堂,“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美,就是魅力,就是語言生動有趣,如高山泉水,叮咚作響;似小溪細流,脈脈含情。以此滋潤著學生心田,使之沉醉而神往于美的情感體驗,崇尚對美的發現、追求和創造。
如,為了讓學生親近文本,體驗《荷塘月色》的朦朧美,教師可以用語言創設“小荷才露尖尖角”“映日荷花別樣紅”“像籠著輕紗的夢”這三種荷塘的意境來讓學生想象、體驗、比較和評價,然后去追尋、創造每個人自己心靈中獨特的“哈姆雷特”式的《荷塘月色》。
我當時依據學生游覽荷花世界的感受,創設了這三種意境:
其一:無數的蓮葉,遠遠近近、淡淡濃濃織成重帳層幔,兩只花苞,點破層綠,初綻緋紅、淡淡吐香,不知何處飛來的一只蜻蜓,欲停未停,似在尋覓那才露尖尖角的小荷。
其二:晨風搖晃著滿湖的碧綠,傾倒出一顆顆晶瑩剔透的露珠。粉荷垂露,瑩瑩欲滴——怒放的嫩蕊搖黃;含苞的嬌羞欲語;那半開的似新人半遮面,照水呈丹腮;那綻放的在陽光的照耀下別樣紅。
其三:月色朦朦、煙霧薄薄,蛙鼓、蟬鳴聲不斷。亭亭玉立的荷花,帶著矜持,含著微笑,籠著婚紗,向夢中的教堂款款而去。
通過語言的點撥,感情的渲染,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使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感受創設出楊萬里“荷塘”的婀娜溫馨、勃勃生機和朱自清“荷塘”的素淡柔和、亦真亦幻。
當然,有的教師喜歡用多媒體播放荷塘的畫面,給學生觀賞。但我覺得,這種“一覽無余”的直白教學,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試想,那“籠著輕紗的夢”的“荷塘”,是人世間所能拍攝得到的嗎?那是心靈深處夢一般的“荷塘”,是“只能意會,難以言傳”的“荷塘”。
(作者單位:宜章縣天塘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