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建設緊湊城市當成百年大計來規劃和執行
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首次提出“緊湊城市”理念,這既是給長期以來中國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癥下藥,也為下一階段城市發展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指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城市發展波瀾壯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城市發展帶動了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建設成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如今中國有7億人生活在城鎮,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5%,但霧霾污染、交通擁堵、垃圾圍城、文化缺失等城市病也開始集中顯現,局部地區已呈嚴重之勢,其中不少突出問題便是源于無序擴張的“攤大餅”發展模式。
此番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的“緊湊城市”,是一個高密度土地混合利用的城市空間增長模式,以追求空間功能的緊湊為手段,實現高效率和高質量,最終帶來城市經濟積聚效益的有效發揮。
新型城鎮化如何體現“緊湊”二字,成為未來值得觀察的重要指標,用好加減法是在城市發展布局上的重要選擇。此次會議明確,要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科學規劃城市空間布局。需要厘清的是,其中提到要在中西部地區培育發展一批城市群、區域性中心城市,這絕非開發新城新區的信號,恰恰相反,這一“加法”是要把緊湊概念運用到城市群的大格局上,匯集資源,形成集約的多中心結構。正是因此,會議提出要控制城市開發強度,劃定水體保護線、綠地系統線、基礎設施建設控制線、歷史文化保護線,厘清城市發展邊界,邊界以外的一律做“減法”。
統籌是提升城市緊湊度的重要方法論。緊湊城市既需要在規劃、建設和管理上進行統籌,以實現城市不同服務部門的高效聯通,也需要在空間、規模和產業上進行統籌,以構建高效集約的城市空間結構,還需要在生產、生活和生態上進行統籌,最終建設兼具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多功能復合體城市空間,避免再出現“睡城”“鬼城”等違背城市發展規律的病態空間形態,由此提高城市發展的持續性、宜居性。
緊湊城市的本質是以人為本。在過往的城鎮化過程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一些地區只重視土地的城鎮化,而非人的城鎮化。城市發展是農村人口向城市集聚、農業用地按相應規模轉化為城市建設用地的過程,這一過程中,人口和用地要匹配,城市規模要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關鍵是以人的需求為本。人的需求是多樣化的,這必然要求城市的功能應是多樣的,人的時間是有限的,這必然要求城市生產生活空間應是適度的。因此,以有限空間滿足人的多樣需求,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要把建設緊湊城市當成百年大計來規劃和執行。城市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而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起著重要引領作用。規劃有失誤,發展之路必定充滿折騰浪費,難以持續。中國城市發展進入新階段后,發展重點與以往有所不同。中央此番提出“城市規劃編制要接地氣,可邀請被規劃事業單位、建設方、管理方參與其中,還應邀請市民共同參與”的具體部署,同時要求城市發展規劃經過批準后要嚴格執行,“一茬接一茬干下去,防止出現換一屆領導、改一次規劃的現象”等要求,正是直指當前許多城市當局出現政策斷層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