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垚
一組簡單的數據反映了中國當前正經歷的劇變:2015年是習近平就任中國國家主席以來出訪次數最多的一年。這一年間,他8次出訪,足跡涵蓋亞、歐、美、非4個大洲,參加9次國際會議。
這從側面反映出,中國正在加速走向世界。印證這一轉變的論據還有很多。比如,在過去一年,中國倡導籌建亞投行,人民幣加入SDR“籃子”,中國元素閃耀世界。其中,“一帶一路”無疑是最為耀眼的。
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以下稱《愿景與行動》),正式啟動了“一帶一路”的進程。這大大提升了中國走出去的速度。
在全球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疲軟復蘇的大背景下,中國加速走出去,為世界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一帶一路”不是要簡單地形成或鞏固商品服務買賣的貿易關系,而是可以容納投資、產能、貨幣、知識產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廣泛內容的綜合發展倡議。這個倡議的核心是能力建設,是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因此,對于沿線規模較小、經濟實力相對較弱的小國而言,“一帶一路”提供了實現快速發展、彎道超車的良好機會。
同時,通過一系列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一帶一路”倡議會改善大量發展中國家的投資環境,這為發達國家的私營部門前去投資掃除了其自身無法解決的障礙。
中國加速走出去也有自身原因。隨著中國農村轉移勞動力的減速,特別是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中國人口紅利正成為過去。以勞動力密集型的制造業為核心的經濟動力正在減弱,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轉型使命日益迫切。
“一帶一路”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新空間:沿線不少國家正在加速工業化進程,將他們納入中國的生產體系將有助于延續“中國制造”的生命力;其市場亦能拉動中國國內已經滿溢的產能實現創新升級。對于積累了大量優勢產能又亟需實現轉型升級的中國來說,加速走出去是尋求自身發展機遇的自然結果。
習近平說,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關鍵要看我們能否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的機遇,能否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
從實施元年的情況來看,正是因為“一帶一路”建設與沿線大量國家自身發展戰略不謀而合,因此不少國家主動對接這一宏大構想。這無疑反映出,“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為世界提供的機遇,也是中國為自身謀求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