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昊
2015年3月,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和商務部三部門經國務院授權,聯合對外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白皮書,標志著“一帶一路”建設正式進入實施階段。“一帶一路”業已成為理解未來一個時期中國國家發展總體戰略的核心關鍵詞,成為觀察中國內政外交政策深刻變革的一個窗口。
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戰略意涵,就不得不仔細品味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1月作出的一段表述,即“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關鍵要看我們能否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機遇,能否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
應該說,“一帶一路”建設正是“機遇相互轉化論”的具體體現,它正讓“中國機遇”變得越發具有含金量。

2015 年9 月18 日,第201 列鄭歐班列駛出國境。這列由鄭州始發的國際列車,將經由蒙古國、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抵達目的地德國漢堡
“新平庸”拐點帶來懷疑
毫無疑問,無論是世界的發展還是中國的發展,當前都處于“戰略拐點”階段。2015年11月初,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從之前預測的3.7%下調至2.9%。2015年全球貿易增速僅為2%,在過去50年中,全球貿易增速僅有5次降至這一水平。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似乎只有美國的經濟復蘇是相對穩健的,歐洲、日本面臨日益嚴峻的通縮問題等挑戰,新興經濟體的發展普遍減速。
次貸危機的成功預言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不無憂心地提醒說,全球經濟的持續疲軟已經成為新常態,“7年多來,全球經濟危機不斷:每當一個地區終于重新站起來,另一個地區就會栽跟頭。”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則直截了當地用“新平庸”來描述全球經濟的現狀和未來數年的前景。
還看中國,世界對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也多少有些不太適應,甚至有人開始懷疑“中國機遇”已然成為過去時。過去數十年來,中國GDP的平均增速接近10%,而如今已降至7%以下,世界對于中國的“緩增長”到底意味著什么有些拿不準。長期被視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正面臨“他者的崛起”。觀察家們開始打賭,印度、越南還是其他國家會取代中國成為下一個“增長冠軍”。
中國正在承受經濟快速發展甚或是“壓縮式發展”的代價。2015年8月初,國家統計局稱,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減弱,人口數量紅利已經連續5年下降,目前勞動年齡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為67%。2010年?2014年,中國農民工月均工資年均增長15.1%,如今他們的月均工資約為500美元。這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中國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還能不能繼續給其他國家的發展帶來機遇,中國是否具有真正落實“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能力,成為國際輿論聚焦的重要議題。
“中國機遇”的嬗變
然而,通過仔細審視“一帶一路”建設在2015年取得的進展及其特點,人們不僅能夠看到中國推進“一帶一路”的巨大意志和執行力,也同樣可以見證在全球經濟形勢依然“冰冷”的情況下“中國機遇”令人驚喜的嬗變。

2015 年12 月4 日, 在位于越南前江省的龍江工業園,中資企業方正電機公司員工在車間內工作
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首次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可以說,歐亞大陸是“一帶一路”的誕生之地。2015年,作為歐亞大陸的兩個大國,中國和俄羅斯簽署絲綢之路經濟帶同歐亞經濟聯盟合作對接聯合聲明,并組建對接協調工作機制,決定將上海合作組織作為推進這一目標的主要平臺。在很多大項目上,中俄正在探討展開合作的可能性,包括東西伯利亞地區貝加爾-阿穆爾鐵路以及跨西伯利亞鐵路現代化改造。2015年9月,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汪洋率大規模經貿代表團參加了俄羅斯在遠東城市舉辦的首屆東方經濟論壇,推動雙方相關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比如,俄濱海邊疆區正在建設與中國黑龍江省和吉林省相連的運輸走廊,從而節省商品運輸的時間和費用,擴大進出口貿易。
2015年,歐洲正經歷多重危機并發帶來的嚴峻挑戰,債務危機、難民問題以及圍繞敘利亞和烏克蘭的地緣政治沖突都在威脅歐洲一體化進程和長期繁榮。中國希望看到一個團結、強大的歐洲,并堅信“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將為深化中歐關系帶來重大機遇。中歐決定對接“一帶一路”和“容克計劃”(歐洲投資計劃),籌建中歐共同投資基金,設立互聯互通合作平臺。習近平主席對英國的“點穴式”訪問,推動中英關系步入“黃金時代”,雙方深入探討“一帶一路”與英國基礎設施升級改造計劃和“英格蘭北部經濟中心”對接等合作。而中德也宣布建立“中國制造2025”同“德國工業4.0”對接協調機制。
中國與中東歐國家“16+1”合作機制將共建“一帶一路”作為工作重點,并將建立“16+1”多邊金融公司等機構為具體項目提供支持。作為標志性工程之一,中國、匈牙利和塞爾維亞三國合作的匈塞鐵路項目將很快正式開工建設。新鐵路將把貝爾格萊德和布達佩斯之間的路程從8小時縮短到3小時。通過匈塞鐵路、中歐陸??炀€等重點項目,中國資本將用于促進中東歐和南歐的對接,實現海陸聯運,這不僅有助于歐洲內部的基礎設施升級,也將使中東歐成為中國同歐洲貿易聯系的快捷通道。中國重視滿足中東歐國家的需求,包括增加對后者農產品的進口,鼓勵中東歐國家中小企業通過互聯網電商渠道打開中國消費市場??肆_地亞、波蘭、保加利亞等很多中東歐國家均提出加強與中國的港口建設合作,為避免項目的同質競爭破壞中東歐國家之間的團結,中方創造性地提出“三海港區合作”倡議,推動在亞得里亞海、波羅的海和黑海沿岸港區、產業園區之間開展合作。這是確?!耙粠б宦贰焙献骺沙掷m性的重要舉措,目的是讓所有參與者都能從“中國機遇”中獲益。
與此同時,“一帶一路”建設也在為建設繁榮亞太注入強勁動力。在東北亞,中國和蒙古加快落實“絲綢之路”與“草原之路”的對接,中俄蒙就建設三國經濟走廊制定三方合作中期路線圖。在東南亞,盡管彼此在領土和海洋權益方面存在爭端,中國仍和越南就“一帶一路”和“兩廊一圈”合作展開磋商。新加坡則成為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合作開拓第三方市場的關鍵伙伴。中國領導人宣布“絲路基金”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將為“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GSM)成員國提供融資服務。在重點項目方面,中國印尼雅萬高鐵項目敲定,中國-老撾、中國-泰國鐵路開工在即,泛亞鐵路網建設終于邁開實質性步伐。隨著“孟中印緬經濟走廊”規劃的進一步完善,“中巴經濟走廊”框架下重要項目的陸續開工,東亞與南亞發展機遇的深度對接也有望成為現實。
從“外部變量”轉變為“內生變量”
值得強調的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也是各種新型合作模式的探索和完善過程,這使“中國機遇”的開放性、包容性和創新性得到彰顯。以國際產能合作為例,一年來,中國已同20多個國家簽署產能合作協議,初步形成覆蓋亞、非、拉、歐四大洲的國際產能合作布局。此外,中國通過產業園區、跨境經濟合作園區、臨港工業園等建設,激發產能合作對相關國家總體經濟發展的引領性、帶動性作用。圍繞產能合作,中國與法國、韓國等國簽署第三方市場合作文件,開創南北合作、南南合作新模式。
顯然,2015年“一帶一路”建設取得的各方面進展,有力表明了“中國機遇”是實實在在的,中國力爭與其他國家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決心是堅定的。盡管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等機構的預測認為,中國仍將在未來10年中保持6.8%左右的平均增速,并將在2021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過去,或許世界已經習慣于從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中獲益,而如今則需要思考如何從中國經濟的巨大轉型中獲益。在中國從“制造中國”向“消費中國”“資本中國”轉變的進程中,當“中國制造”逐漸被“中國智造”替代之時,世界正在擁抱不一樣的“中國機遇”。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已經從國際經濟體系的“外部變量”轉變為“內生變量”,中國經濟有望呈現一種“創新驅動、全球布局”的新面貌,中國的改革發展進入了更具深度和廣度的“內外聯動”時期。
總之,在內外挑戰和不確定性增多的背景下,中國的發展韌性依然是強勁的,“中國機遇”的內涵正變得愈加豐富和多元,而“一帶一路”建設將使“中國機遇”在略顯晦暗的全球經濟圖景中更加明晰和閃亮。
(作者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