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融雪
2015年11月8日的江蘇省政協禮堂,江蘇省委講師團團長曹巧蘭坐在靠近走道的最后一排。
“沒想到來了這么多人。”她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我們組織了50多名學生,通知了十幾位老干部,結果老干部來了幾十位,不得不在走道上也安排座位。”
講臺上,中央宣講團成員、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潘盛洲正在為干部群眾作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報告會。
基層有需求
11月11日下午,中央宣講團成員、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人民大會堂給在京干部群眾作宣講報告。
正式報告的時間是下午兩點半,但劉斌提前半小時到了會場。她是北京市委講師團《大講堂》雜志的編輯,這是她第一次到現場聆聽中央宣講團的宣講。
劉斌安靜地坐在最后一排,看著中央宣傳部、中央直屬機關工委、中央國家機關工委、教育部、解放軍總政治部和北京市委六部門組織的與會人員漸漸填滿這個可容納八百多人的會堂。
“徐主任很有氣場,講話富有節奏。但我書寫較慢,很遺憾沒能全部記下來。”劉斌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
相比而言,曹巧蘭顯得更有經驗。潘盛洲近兩個小時的報告,曹巧蘭記錄了滿滿4頁筆記。
除了在南京400多人的主會場,江蘇還采用電視電話會議的形式,在各省轄市設分會場。
報告會后,仍有好幾個地市打電話到省里來索要宣講錄像。

2015 年12 月11 日,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百姓宣講團在北京豐臺區右安門街道辦事處試講。圖為北京市委講師團團長賀亞蘭與宣講團成員交流宣講技巧
“基層制作和發放錄像很有需求,我認為一個客觀原因是,‘十三五規劃不只是關乎未來五年中國怎么走、怎么干,更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第一個百年目標如期實現,將深刻影響我們的未來。”曹巧蘭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截至目前,已向全省各機關、鄉鎮和街道發放了共3200份報告錄像。
因地制宜,各具特色
中宣部理論局有關人士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稱:“中央宣講團成員在出發之前做了精心準備,包括熟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深入研究涉及廣泛的民生政策和干部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
譬如,潘盛洲在江蘇,“不僅權威傳達和解讀全會精神,還結合江蘇實際,就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和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等問題進行了重點講解。”曹巧蘭告訴本刊記者。
中宣部理論局副調研員田園以聯絡員的身份全程參與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在天津的宣講。
“高部長結合天津的實際,著重講了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與自由貿易區戰略。”田園說,“比如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就要致力于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在國際上發出更多中國聲音。”
11月13日,中央農辦主任陳錫文在貴州宣講時,亦數次提到自己曾到貴州農村調研的感受。他說,在多山區的省份,貴州的交通條件現在是最好的,隨著50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建成,貴州突破了交通瓶頸。
在民營經濟較為發達的浙江,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則在宣講中提出,浙江有70%是中小企業、私營企業,這意味著浙江有大量企業建立,也有大量企業被淘汰,這個過程叫做“創造性破壞”。有破壞才有新生,最終通過破壞來實現創造。在這個過程中,全要素生產率得到提高。
在內蒙古,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易綱結合內蒙古的區情建議:“要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在‘十三五規劃中我們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不僅僅是對單位GDP的能耗有要求,同時對能源總量、用水用地等方面也會有總量和強度的要求。”

2015 年12 月9 日,四川省眉山市心連心藝術團來到彭山區武陽鎮文化站,為百姓送上一臺宣傳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的文藝演出
到田間地頭
劉云山在中央宣講團動員會上明確要求,在宣講過程中,宣講團成員要高度重視互動交流這一環節,通過現場提問、會后交流、座談答問和基層走訪等多種形式,深入社區、村鎮、廠礦、校園、醫院同群眾交流,以增強宣講的實際效果。
在吉林考察時,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坐在村民武中平家的炕上跟老鄉嘮家常:家里種地收成怎樣,有沒有出去打工,土地是否流轉了?
很多村民都想知道,土地流轉之后,政府能不能給承包者一些扶持。韓長賦說,土地流轉是農村改革中一件重要的事,也是五中全會關心的事。“新型經營主體購買農機、建設倉儲、技能培訓都需要資金,政府會支持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揮其在農業發展過程中的引領作用。”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李斌回到了自己曾任省長的安徽。報告會結束之后,李斌到合肥市婦幼保健院調研,正在做產檢的“準媽媽”蘭洋聽說她在這里,便挺著大肚子拉著丈夫一起來提問:“國家全面放開兩孩我們老百姓都非常開心,那么政府會提供哪些更好的服務呢?”
對此,李斌表示,國家將應對新的生育需求做好各項婦幼保健工作:包括增加優質資源的服務能力,鼓勵社會力量投入;針對產婦中的高齡產婦,建立高危產婦上下轉診特別是急救的通道;加強初生兒的缺陷預防,做好孕前優生檢查,做好健康咨詢等。
地方學中央
學習中央宣講團的報告之后,各地開始精心組織本地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的宣講工作。
11月25日起,江蘇省委宣講團的27位成員開始走進各地各系統。“他們將開展150場集中宣講活動。”曹巧蘭告訴本刊記者。
參照中央宣講團的做法,江蘇省委宣講團的成員都是參加該省省委全會規劃建議起草領導小組的成員,并由省委書記審定。不僅如此,每位省委常委都要上講臺。最終,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王燕文任宣講組長,27位成員里正廳級干部有23名。
為做好宣講,江蘇省委副秘書長、省委研究室主任康旭平對宣講團成員進行了集中輔導,大家各自備課。
“現在媒體很發達,聽會的人不一定比主講人懂的少,所以必須做更多準備工作。”曹巧蘭表示。
北京市委宣講團則計劃組織宣講110場左右。
北京市委講師團團長賀亞蘭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全會閉幕后,我們迅速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李偉同志任組長的北京市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宣講活動領導小組,組建了由中央部委、市委辦局領導和首都社科單位、高等院校專家學者組成的約60人的宣講團。”
北京市委講師團邀請蔡給市委中心組作了輔導報告,另一位中央宣講團成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則應邀給市直機關系統的五六百名代表作了輔導報告。
“省市參照中央,縣區參照省市,一級學一級。”賀亞蘭說。
真情實感打動人
在北京,此次宣講的一大變化是百姓宣講團的成立。
“按照北京市委宣傳部的要求,我們組建百姓宣講團,要結合個人談體會、感受,宣傳十二五成就,展望十三五發展。”賀亞蘭說。
賀亞蘭坦言準備的時間很匆忙——從抽調宣講員到培訓、開講,不過兩周。
宣講團成員包括新能源汽車公司經理,解放軍戰士、城市交通規劃的設計師、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技術人員、航空救援隊員、中國電影博物館的策展人,以及村民和教授。
“一共十個宣講員。我們給各工委發函,名單由他們推薦,經我們考察后產生。”北京市委講師團辦公室主任劉梅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介紹,“圍繞五中全會精神,最終敲定宣講的題材包括強農惠農、轉型升級、綠色發展、創新驅動、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創新文化以及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多個方面。”
12月上旬,百姓宣講團先后在西城區牛街和豐臺區右安門的街道辦事處進行了試講。賀亞蘭現場對團員們的講稿內容、宣講題目、姿態、表情,甚至是背景音樂都提出過改善建議。“領導講政策、專家講理論,百姓講故事。以前的百姓宣講主要是講凡人善舉,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追求催人淚下。但這次是要體現發展和成就,學習和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的宏大主題。”
“百姓宣講員大都沒有在公共場合講過話。在有好故事的基礎上,我們就要鍛煉他們放松心態,大膽講、放開聲音講、隨時隨地講。”賀亞蘭表示,“雖然百姓宣講員在宣講技巧上并不嫻熟,但是他們靠真情實感打動人、啟迪人。”
劉梅表示,此次百姓宣講團將走進社區、農村、企業、學校、機關、軍營等,宣講員要在不同場合、不同條件下開展宣講活動。整個12月,這10名團員在北京開展了20多場巡回宣講報告。
百姓如何講故事
“我在大學的講臺上講了30多年了,但站在百姓宣講臺上,仍備感挑戰!”
首場報告會后,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韓小謙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在大學是講理論、講邏輯,但這里是要通俗化、要有個人的故事,還要有啟發性。”
韓小謙宣講的題目是“平等享受優質教育”。
她以新疆學子受益于民族加分政策,考入清華大學為例,說明了“十二五”期間取得的高考公平化成績。然后以這名學子在清華大學的學習困難,指出現階段優質義務教育的短缺困境,并以人大附中在網絡公布教程,來講述“十三五”期間,如何利用互聯網便利進一步推進優質義務教育的平等化。
“講師團的老師會提醒我,要有表情,又不能變成表演。”韓小謙說。
“不僅吃飯講、走路講,還要打開電視機大聲宣講,兩三個人面對面各自宣講,以提高抗干擾的能力。”在韓小謙看來,這個鍛煉至少令她不會因為報告現場的拍照分心。
何繼森是南水北調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他宣講了南水北調這項世紀調水工程中的中國創造。“南水北調工程每年10.5億立方米的調水量,當時的輸水管道都達不到要求。我們自主研制的輸水管道內徑達到4米,加外壁達到4.8米。一節就有78噸重,小路怕壓壞,大路有限高。我們因此又專門設計了低拖車。”
“管道路線要經過北京地鐵一號線五棵松站,管道距隧道只有3.7米。按照安全要求,施工影響土地下沉不能超過5毫米。面對這樣的挑戰,最終,我們把下沉控制在了3.5毫米!”他在講臺上對這些細節如數家珍。
賀亞蘭建議:“講到這時候,可以加點手勢動作,讓聽眾更直觀地感受這個差別有多么細微,可以更好地體現我們這項工程的復雜和艱難。”
李會芳的宣講則主要是以自身故事打動人。
4年前,成為了環衛工的第一天,李會芳興奮得沒睡著,一早五點就起床穿上工作服照鏡子,惹得丈夫都笑話她。
此前,她到城里打工,每個月只能賺500元,還沒法顧家。現在,她一個月能拿2300多元,工作時間還很穩定,早上六點半出發,下午一點半回家,不耽誤回來做家務。
她興奮地看著接送自己上下班的白色班車“像個大轎子一樣,窗玻璃還擦得亮堂堂的”。她知道孩子們再也不用擔心褲子跟不上長個兒,不用總露一截腳脖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