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芬芬
所謂“后進生”,一般指那些學習差、紀律差、行為習慣差的學生。過去人們把他們叫做“差生”,現在稱為后進生,即“后來進步”之意。后進生最難教育,最容易引起教師和家長的煩惱、排斥和歧視。正因為如此,后進生比起其他學生,更渴望家長的細心呵護、關懷體貼,更需要老師的理解尊重、諄諄誘導……如何教育好這些后進學生,使他們和其他學生一樣健康、快樂成長,展現自己獨特的風采。下面我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點滴感受。
一、轉變觀念,用尊重開啟心門
在人們的印象里,對后進生往往十分排斥和歧視。當老師和同學越是誤解、苛責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會越感到不滿、委屈和壓抑,從而產生強烈的對抗心理。教師要想處理好與后進生的關系,首先,要轉變對后進生的觀念,在心理上消除偏見,真誠地把他們當做朋友。其次,處理事情的態度要端正,要做到對事不對人。教師不要妄評學生的人品與人格,否則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損傷其自尊。
教育家夸美紐斯曾指出“應該像尊重上帝一樣尊重學生”。在尊重的前提下,后進生比較容易接受教師對他們的批評和教育。任何教育都伴隨感情,尊重是打動人的最有力的情感力量。例如,我班有個出了名的“搗蛋王”林偉杰,同學都對他很反感,教過他的老師都感到他是一個很難啃的“硬骨頭”。剛開學沒幾天,天天惹是生非,常常有同學打他的小報告。可每次事情發生后,并沒有對其簡單地批評、諷刺,而是對他說“你這樣做讓我很生氣”。“我感到失望”,“我希望你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這樣比說任何刺激的語言都有效得多。既傳達了對事件的看法,表達了對學生的要求,更顧及了學生的自尊,使他感到老師對他的尊重,往后愿意接受老師,愿意與老師共同進步。
二、找閃光點,揚長避短樹自信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后進生雖然有很多不足之處,但再差的學生也總有某方面優勢,或是朗誦,或是寫字,或是手工,等等。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長處,發掘其身上的潛能,充分肯定,別吝惜“好話”,這樣更能使后進生重新找回自我,獲取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我班有一個男生叫潘德鑫,成績在班里最差,不遵守紀律,常在班里惹是生非,科任老師都很頭疼,全班同學都很排斥他。長久以來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我苦口婆心地反復勸導,無濟于事,顯然他是對自己喪失了信心。可就在今年校運會上,他一個人為班級得了十分,最終我們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領獎時,我特地讓他作為班級代表去領,全校師生都為他鼓起了贊許的掌聲。第二天,我正在辦公室改作業,德鑫同學羞澀地站到我跟前:“老師,謝謝你!昨天是我上學以來第一次上臺領獎,得到了那么多人的鼓勵和肯定。以后,我一定會在學習上下工夫,絕不辜負你對我的期望。”我摸了摸他的頭,對他說:“德鑫,你真的很厲害,掌聲是你自己贏來的。只要多下一些工夫,老師相信你在學習上也能取得好成績。”
三、循循善誘,引導走上前進路
后進生在進步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反復,這是一種正常現象。因此,當后進生出現反復時,教師應持之以恒,不急躁,不厭棄,按照“反復抓,抓反復”的規律,耐心細致地做好反復教育工作,讓他們在失敗中崛起,在曲折中走向成熟,在反反復復的過程之中把后進生引上前進之路
原來我有一個學生叫黃寶春。她原來紀律性不強,學習不努力,成績較差。經過一段時間的說服教育后她有了明顯進步,能較好地遵守紀律,學習比原來認真了許多。可是半學期后,卻突然發生了變化,又開始遲到早退、學習沒有半點積極性。發現這一變化后,我立即找其了解情況。起初,該生拒絕告訴我原因,似有難言之隱。面對這種情況,我主動去家訪,得知她家庭經濟困難,父親又身患重病,無力供她上學,打算讓她打工以緩解家庭困難。于是,我勸導她父親不要讓寶春同學輟學,然后又找她談心,對她的家庭狀況深表同情,并且鼓勵她想方設法克服困難。還讓班上優秀學生給她補課,讓她完成學業。盡管如此,她仍對繼續學習信心不足,但在以后的日子里,她紀律性強多了。幾周后,她開始與班上紀律性強、學習好的同學共同學習,一段時間的努力后,成績有了明顯提高。
四、家校合作,同心協力尋共進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一直阻撓著后進生進步的問題。那就是校外教育與校內教育明顯配合得不夠,一方面,學校苦口婆心地教育后進生,另一方面,社會上不關心和諷刺后進生的現象比較普遍,從而淡化了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只有與家庭教育結合,取長補短,形成合力,同步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為此,我頻頻走訪后進生家長,通過談話,及時反映后進生的點滴進步,提高其家長參與教育的積極性;時常與家長探討教育方法,與其達成教育共識,與學校步調一致,協調地促使其子女發展。“浪子回頭金不換”,只有真正為后進生營造一方和諧的“精神家園”,才能使他們摘掉后進生的帽子,成為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在學生的心里,教師既是良師,是益友,更是慈母。因此,在轉化后進生的工作中,教師更要充當好這三種角色。只有這樣,才能使每一朵花都展開美麗的花瓣,每一輪朝陽都散發出燦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