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武(廣東省湛江農墾第二醫院 湛江 524272)
?
靜脈注射艾司洛爾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并發急性心力衰竭的療效及安全性
陳武(廣東省湛江農墾第二醫院湛江524272)
摘要:目的:研究對急性心肌梗死并發急性心力衰竭實施艾司洛爾靜脈注射治療的安全性及臨床效果。方法:選取70例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作為實驗對象,隨機分為兩組,E組35例及F組35例,E組采取胺碘酮治療,F組采取艾司洛爾靜脈注射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總結艾司洛爾靜脈注射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安全性。結果:采取艾司洛爾注射的F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7.14%,治療滿意程度達到100%,無任何不良反應發生;采取胺碘酮治療的E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1.42%,治療滿意程度為85.71%,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57%,E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與F組比較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但E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治療滿意度均顯著差于F組(P<0.05)。結論:胺碘酮與艾司洛爾對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均有顯著臨床療效,但是艾司洛爾治療能夠有效避免患者發生不良反應,安全性更高,臨床應用價值更高。
關鍵詞:艾司洛爾胺碘酮急性心梗心力衰竭臨床療效
急性心肌梗死屬于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患的一種疾病,該病發病比較急,致死率最高可達到15%,威脅生命安全[1]。急性心梗的發病比較急,其機理為:冠動脈發生突發性閉塞使體內正常血液循環被打亂或者阻斷,部分心肌出現嚴重的供血不足后最終壞死。患者發病的時候常常會出現惡心、嘔吐、身性發熱以及心力衰竭、胸痛等癥狀,部分嚴重者甚至出現休克或者突發死亡。心力衰竭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并發癥之一,發病率逐年上升,病死率不斷上升,對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2]。采取常規的胺碘酮治療,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為了探討艾司洛爾靜注治療的安全性及臨床療效,對70例對象進行研究,并將結果總結報道如下。
1.1研究對象:將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接收并用胺碘酮治療的35例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作為本次實驗的E組;選擇同期接收并用艾司洛爾靜注治療35例同一疾病患者作為本次實驗的F組。E組中有男性20例,有女性15例;患者年齡最大68歲,最小46歲,平均年齡55.4歲;F組有男性25例,有女性10例;患者年齡最大75歲,最小48歲,平均年齡60.2歲。從7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電圖檢測結果來看,有10例為前壁梗死,有20例為前側壁梗死,有30例為下側壁梗死,剩余10例為后壁梗死;兩組患者入院的時候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淺促、困難、口唇發紺以及面色灰白等臨床癥狀,通過臨床癥狀與實驗室檢測,結果顯示所有患者與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臨床診斷標準相符。對E組和F組患者的年齡以及性別等臨床資料進行對比,其結果顯示差異不顯著,可比較(P>0.05)。
1.2治療方法
E組:35例患者在入院之后,將150mg的胺碘酮添加到20mL5%的葡萄糖內,借助注射泵靜脈滴注,滴注劑量為1mg/ min,6h之后減量為0.5mg/min,并維持24~48h,然后口服胺碘酮0.2g,3次/d,持續7d。
F組:35例患者均采取艾司洛爾注射治療,均給予75mg/d的氯吡格雷以及100mg/d的阿司匹林、20mg/d的阿托伐他汀進行治療,同時加強心電監護;艾司洛爾的初次給藥劑量控制為0.5mg/kg,靜脈注射1min之后借助靜脈泵注入,給藥劑量控制為0.05mg/kg-1/min-1。在給藥過程當中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的心率、血壓等進行嚴密監測;間隔10~20min調整藥物劑量,每調整一次劑量遞增為0.05mg/kg-1/min-1,但是最大劑量需低于0.2mg/kg-1/min-1,在此期間,若發現患者血壓以及心率變化較大需及時調整治療方案;若患者心力衰竭的癥狀顯著改善或是血壓小于、等于90/60mmHg,心率每分鐘<60次則可停止艾司洛爾注射[3]。
1.3療效判定標準:治療之后根據所有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評定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并且記錄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現象,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患者治療48h以內的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顯效為:患者室性期前收縮降低90%以上,臨床癥狀消失。有效為:患者短陣室速完全消失,患者室性期前收縮降低61%~89%。無效為:患者用藥6h后室速依舊發作,病情加重等[4]。患者治療滿意程度均采用本院自制調查表進行調查,由患者自愿評分,分值為0~100分,其中非常滿意為大于80分,基本滿意為50~80分,低于50分為不滿意。
1.4統計學方法:本組試驗獲取的所有數據使用軟件SPSS18.0進行統計、分析及處理,用t檢驗計量資料,檢驗計數資料為X2,P<0.05為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1對比E組與F組治療總有效率:采取艾司洛爾注射的F組治療后,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7.14%;采取胺碘酮治療的E組治療后,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1.42%,兩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比較不具備顯著差異(P>0.05),詳情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n/%)
2.2對比E組與F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率:采取艾司洛爾注射的F組治療后,無任何不良反應出現;采取胺碘酮治療的E組治療后,有2例出現低血壓、1例出現心動過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57%,F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E組(P<0.05)。
2.3對比E組與F組治療的滿意程度:采取艾司洛爾注射的F組治療后,臨床治療滿意度達到100%;采取胺碘酮治療的E組治療后,臨床治療滿意度為85.71%,E組治療滿意度低于F組,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滿意度對比(n/%)
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機制為,冠動脈發生粥樣硬化導致患者心肌持續缺血、缺氧后患者心肌壞死或者受到嚴重損傷,該疾病的發病比較急促,病情變化極快,若沒有及時得到有效治療或者治療不當均會發展為心力衰竭或者休克等,嚴重者會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例如死亡[5~7]。有研究指出心肌梗死的發病與血小板的凝集有一定關系,所以采取有效且合理的抗栓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急性心肌梗死并發急性心力衰竭是內科重癥監護病房中一種十分嚴重的臨床病癥,具有病情發作快、病情發展不受控制、死亡率高的特點;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對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臨床治療,一直都是臨床工作研究的難點及重點,研究結果顯示,β受體阻滯劑對于心力衰竭治療具有顯著效果,但β受體阻滯劑在急性心力衰竭方面的治療效果還需要繼續研究[8]。
本組實驗對象的所有臨床資料經過患者本人及其家屬同意,并在此基礎上分別進行分組,采取胺碘酮與艾司洛爾靜脈注射治療,其中采取艾司洛爾注射的F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7.14%,治療滿意度達到100%,患者無任何不良反應;采取胺碘酮治療的E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1.42%,治療滿意度為85.71%,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57%,E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與F組比較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但E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治療滿意度均顯著低于F組(P<0.05)。可見,胺碘酮與艾司洛爾對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均有顯著臨床療效,但是艾司洛爾治療能夠有效避免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用藥安全性比胺碘酮更高,因此艾司洛爾的臨床應用價值更高,可以推廣。
參考文獻
[1]孫向華,韓蓮花,等.艾司洛爾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紅細胞攜氧能力的關系研究[J].醫學臨床研究,2014,31(6):1140-1141.
[2]楊利勇.艾司洛爾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4,31(6):184-185.
[3]韓霞萍,孫紅娟,金建芬.艾司洛爾應用于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臨床觀察與護理[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4,14(3):266-267.
[4]王紅燕,羅志剛,許加恒,等.鹽酸艾司洛爾對伴有心肌酶異常的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漿NT-proBNP、心型脂肪酸結合蛋白及心功能的影響[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5,35(3):138-140.
[5]樓定進.艾司洛爾聯合真武湯加味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后急性左心衰竭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5,2(3):530-531.
[6]黃運錫.靜脈注射艾司洛爾在急性心肌梗死并發急性心力衰竭的療效及安全性[J].醫藥前沿,2015,5(17):116-117.
[7]蘇文亭,黃燕,張宇輝,等.靜脈注射艾司洛爾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并發急性心力衰竭的療效及安全性[J].中國心血管雜志,2012,17(1):15-17.
[8]鄒德玲,劉興利,方悅,等.胺碘酮與艾司洛爾治療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短期療效與安全性比較[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14,16(2):86-89.
中圖分類號:R541.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8351(2016)06-01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