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愛金 游 勇 佟 根 伍耀輝(佛山市南海區紅衛醫院 佛山528251)
?
麻風足底潰瘍患者病原菌感染及耐藥分析
伍愛金游勇佟根伍耀輝(佛山市南海區紅衛醫院佛山528251)
摘要:目的:分析麻風足底潰瘍患者病原菌感染與耐藥情況。方法:選取2013年5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麻風足底潰瘍患者128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將128例潰瘍標本進行病原菌培養和耐藥鑒定,回顧性分析病原菌感染情況以及病原菌耐藥情況。結果:112例標本被檢出有致病菌,檢出率87.5%,其中96例為1種病原菌,12例為2種病原菌,2例為3種病原菌,2例為4種病原菌;較為常見的致病菌依次是奇異變形桿菌(29.85%)、金葡菌(17.91%)、綠膿桿菌(8.96%)、摩根菌(7.46%)、類白喉桿菌(5.97%)、糞產堿桿菌(5.97%);G+菌對萬古霉素、舒巴坦/氨芐西林以及苯唑西林等抗生素較為敏感;G-菌對亞胺培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氨曲南、頭孢他啶、舒普深以及頭孢噻肟等抗生素較為敏感。結論:麻風足底潰瘍患者病原菌感染較為多見,對常用抗生素的耐藥性變強,臨床選擇抗生素治療時要結合藥敏試驗和病原菌培養結果,合理選擇抗生素,降低耐藥率。
關鍵詞:麻風足底潰瘍病原菌感染耐藥性
麻風足底潰瘍屬于麻風病較為多見的一種并發癥以及后遺癥,發病率高達30%左右,致病菌感染是久治不愈的主要原因[1]。因此探討麻風足底潰瘍感染的致病菌和致病菌耐藥情況,對于麻風病足底潰瘍的臨床治療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現階段我國對于這方面的研究甚少[2~3]。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麻風足底潰瘍患者病原菌感染與耐藥情況,選取2013年5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麻風足底潰瘍患者128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回顧性分析全部患者的致病菌感染情況以及致病菌耐藥情況,現將詳細研究內容分析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5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麻風足底潰瘍患者128例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其中男性110例,女性18例;患者年齡最小42歲,年齡最大90歲,平均年齡(69.24±10.67)歲;患者麻風潰瘍病程最短2年,最長40年,平均病程(12.89±9.22)年;患者足底最大潰瘍直徑最短2cm,最長20cm,深1cm,平均直徑(9.63±5.12)cm;患者足部殘疾狀況:128例足底麻木,114例爪形趾,70例垂足,46例足短縮。
1.2一般方法
1.2.1標本取材:對患者足底潰瘍周邊皮膚用碘伏完全消毒后,使用生理鹽水對潰瘍面進行徹底沖洗,完全清除膿液與病灶雜菌,無菌棉拭子對潰瘍表層以及深處的分泌物予以采取。
1.2.2標本培養:在血液瓊脂平板以及沙堡培養基上劃線接種,將血液瓊脂平板置于溫度為35℃的環境下保存18~24h,將沙堡培養基置于溫度為27℃的環境下保存18~24h,觀察培養情況,按照菌落與染色形態特征進行初步評判,進一步完成微量生化鑒定。此次研究均使用杭州天和微生物試劑公司提供的微量生化管。如果培養到真菌,則使用黑馬自動分析儀(生產廠家:珠海迪爾公司)完成致病菌的鑒定和藥敏試驗,全部操作嚴格遵循說明書完成。
1.2.3藥敏試驗:依據改良的瓊脂擴散法敏感試驗[4](Kirby-Bauer法),把已經完成純培養的細菌配成0.5麥單位,菌液用無菌棉拭子蘸取,把多余的菌液于管內壁旋轉排出。于M-H(Mueller-Hinton)瓊脂平板上完成涂布接種,接種三次,一次均旋轉60度,最后順著平板內緣進行一周涂抹。把含藥紙片用無菌鑷緊貼到瓊脂表層,將其置于溫度為37℃的孵育箱中保存16~18h后,觀察培養結果。藥敏試驗均使用杭州天和微生物試劑公司提供的藥物紙片。
1.3檢驗指標:參照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CLSI)發布的相關標準[5]評判量取的抑菌圈直徑,主要分為“敏感”、“耐藥”以及“中敏”三個標準。
1.4統計學方法:對此次研究的全部數據分類及匯總,使用統計學軟件包SPSS20.0完成對匯總數據的分析以及統計處理,計數資料的表示使用率(%),計量資料的表示使用均值±標準差(±s)。
2.1患者致病菌檢出結果分析:128例麻風足底潰瘍標本中,有112例被檢出有致病菌,檢出率87.5%(112/128);112例陽性標本中,被檢出134株致病菌株,其中96例(85.71%)為1種病原菌感染;12例(10.71%)為2種病原菌感染,主要有金葡菌與奇異變形桿菌、聚團多源菌與奇異變形桿菌、金葡菌與綠膿桿菌以及奇異變形桿菌與惡臭假單胞菌;2例(1.79%)為3種病原菌感染,主要為腸球菌、奇異變形桿菌以及類白喉桿菌;2例(1.79%)為4種病原菌感染,主要為摩根菌、類白喉桿菌、普通變形桿菌以及奇異變形桿菌。足底潰瘍感染致病菌中38株G+菌,占28.36%;92株G-菌,占68.65%;4株真菌,占2.99%。較為常見的致病菌依次是奇異變形桿菌(29.85%)、金葡菌(17.91%)、綠膿桿菌(8.96%)、摩根菌(7.46%)、類白喉桿菌(5.97%)、糞產堿桿菌(5.97%)。具體分析如表1所述。

表1 128例麻風足底潰瘍致病菌檢測結果分析[n(%)]
2.2致病菌對常用抗生素的耐藥情況分析
2.2.1G+菌對常用抗生素的耐藥情況分析:萬古霉素、舒巴坦/氨芐西林以及苯唑西林對于G+菌感染來說屬于較為敏感的抗生素。具體分析如表2所述。

表2 G+菌株致病菌對常用抗生素的耐藥情況分析
2.2.2G-菌對常用抗生素的耐藥情況分析:亞胺培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氨曲南、頭孢他啶、舒普深以及頭孢噻肟對于G-菌感染來說屬于較為敏感的抗生素。具體分析如表3所述。
麻風足底潰瘍指的是在脛神經損害的情況下,和外力用于足部,使足部局部組織發生炎癥,從而發生皮膚與深層組織的缺損性損傷[6]。臨床防治麻風足底潰瘍的關鍵是病原菌感染,成為麻風病潰瘍長期化的主要病理機制[7]。
此次研究結果發現較為常見的致病菌主要有奇異變形桿菌(29.85%)、金葡菌(17.91%)、綠膿桿菌(8.96%)以及摩根菌(7.46%)等菌株。現階段針對麻風足底潰瘍病原菌感染特點主要分成以下幾種[8~9]:其一是麻風潰瘍病原菌感染較為多見;其二是感染病原菌主要是奇異變形桿菌、金葡菌以及假單胞菌,但是所占比例和患者所在地區有一定聯系,菌株類型表現為多樣性;其三是病原菌感染來源可能是因為腸道糞便污染;其四是條件病原菌與真菌感染比例不斷增加。
依據此次藥敏實驗結果發現,麻風足底潰瘍感染病原菌對于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較低,但是對頭孢三代、四代抗生素、氨曲南、亞胺培南以及萬古霉素等抗生素仍然敏感。針對現階段麻風足底潰瘍感染病原菌對于大部分常用抗生素耐藥性高的現實,可以考慮創新麻風病抗生素,對其予以換代[10],同時要重視對麻風病醫院感染與消毒工作,對麻風足底潰瘍給予抗生素治療前,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必須對患者實施病原菌培養與藥敏實驗。

表3 G-菌株致病菌對常用抗生素的耐藥情況分析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112例標本被檢出有致病菌,檢出率87.5%,較為常見的致病菌有奇異變形桿菌、金葡菌以及綠膿桿菌等;革蘭陽性菌與革蘭陰性菌對于大部分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低。結果表明,麻風足底潰瘍患者病原菌感染較為多見,對常用抗生素的耐藥性變強。因此臨床選擇抗生素治療時要結合藥敏試驗和病原菌培養結果,合理選擇抗生素,降低耐藥率。
參考文獻
[1]陸明琴,李菊紅,王景權,等.2012年浙江省麻風足底潰瘍患者病原菌感染及耐藥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3,20(9):1123-1126.
[2]羅東升,潘寧,劉剛,等.帶血管蒂皮瓣修復不同部位麻風足底潰瘍效果評價[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1,8(6):109-111.
[3]龐漩.殼聚糖抗菌成膜噴劑治療麻風病足底潰瘍效果觀察[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3,35(5):623-624.
[4]張滿麗.藥物聯合外科清創引流治療麻風病足底潰瘍130例[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5,32(3):496-497.
[5]江瑛,潘美兒,王景權,等.對住院麻風患者開展足底潰瘍咨詢服務的近期效果研究[J].護理與康復,2009,8(9):731-733.
[6]門發德,陳強貴,劉東奇,等.麻風病肢體潰瘍、癌變截肢與保守治療臨床效果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24):42-43.
[7]石秀艷,周文生,姚昶,等.生肌玉紅膏促進麻風足底潰瘍肉芽生長及愈合的臨床觀察[J].中國臨床研究,2011,24(9):786-787.
[8]洪和泉.麻風病足、足底潰瘍穿防護鞋95例效果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3,8(12):496.
[9]張位惠,劉紹榮.麻風病復雜性足底潰瘍患者的手術護理與心理分析[J].皮膚病與性病,2014,36(1):61-62.
[10]李會平.不同方法治療麻風病足底潰瘍的比較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15,8(11):1467-1468.
中圖分類號:R7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8351(2016)06-01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