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船長與大尉》是卡維林小說創作的巔峰之作,其中的人物塑造引人聯想和深思。本文試圖通過分析該小說中的的現實人物原型和經典文學人物原型,來探尋作家的創作來源和審美訴求。
[關鍵詞]原型;船長與大尉;哥特式人物
小說《船長與大尉》是蘇聯著名作家卡維林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部關于愛情與忠誠,勇敢與堅強的探險小說。作家本人都稱之為“真理至上的小說”。小說圍繞了一個未解之謎展開。船長塔塔林洛夫帶領探險隊前往北極,不久探險隊就與陸地失去了聯系,最終下落不明。中尉薩尼亞為了解開探險隊失蹤的秘密,進行一系列解謎活動,九死一生,最終解開謎團并和船長的女兒有情人終成眷屬。
小說第一部于1938年出版,第二部由于衛國戰爭影響推遲發表于1944年。小說由于沒有直接歌頌領袖,被批判良多。然后小說一經面世,便獲得了廣泛歡迎,最終獲得斯大林獎。小說船長與大尉的情節是建構在真實事件基礎上的,小說中的主人公們都具有原型。
一、大尉的原型
小說中主人公薩尼亞的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人生格言“奮斗,求索,不達目的,誓不罷休”(1/62)伴隨著一代代青年長大。這句格言來自英國詩人丁尼生(Теннисона)的長詩Улисс。“奮斗”這是人的第一職責。“求索”代表著人要目標明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意味著一旦目標確定,就要堅持不懈的奮斗下去。
薩尼亞的人生履歷重塑米蘇聯著名的遺傳學家和生理學哈伊爾·洛巴紹夫(Михаил Лобашев )的自傳。卡維林和他相識于20世紀30年代中期,這樣促成了小說的創作。
“他是這樣一個人,卡維林晚年回憶道,激情和直爽相揉,倔強又目標明確。他做任何事都很容易,無論是科研,還是政治方面。他的每次決策都充滿睿智和獨有的感悟。在連續6個夜晚的時間里,他想我講述了自己的人生經歷,我起初聽著,然后拿起筆記錄,正是這四十到五十頁的記錄奠定了小說船長與大尉的故事情節。(2/238)
小說中有許多細節見證著這一點。例如,薩尼亞剛開始由于童年高燒導致不能說話也與洛巴紹夫的自傳符合,再次,薩尼亞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聰慧與我們的洛巴紹夫不謀而合。
“主人公薩尼亞還有一個原型,那就是殲擊機飛行員克里邦洛夫,他于1943年壯烈犧牲。”(3/4)小說中薩尼亞也是一位飛行員,與德國法西斯在空中鏖戰過。卡維林與克里邦洛夫的相識為他塑造薩尼亞飛行員身份創造了條件。
二、船長的原型
船長塔塔林洛夫雖然出現的次數不多,大部分在眾人的回憶里,但他卻是整部小說的靈魂人物,是薩尼亞的精神導師。關于這一人物原型我們不回憶起一些歷史事件。1912年有三只俄羅斯極地探險隊外出考察。第一支是謝多夫帶領的圣弗卡號,第二支是布魯希洛夫帶領的圣安娜號,最后是魯薩諾夫帶領的圣瑪利亞號。這三只探險隊都以失敗收場,只有圣弗卡號返回。小說中圣瑪麗號的航行軌跡正是復制了圣安娜號的路線。然而,船長塔塔林洛夫的性格和外貌卻是取材于真實人物謝多夫。
“對于我的船長,我利用了兩只非常重要的北極探險隊的歷史,其中一個我只截取了所有能突出偉人的性格,英勇無畏,思維清晰,目標明確,這就是謝多夫。而另一只正是布魯洛夫的探險經歷。航海長的日記也是模仿圣安娜號航海長的日記”(2/241)
要知道在當時的惡劣情況下,北極探險是一項艱險萬分的工作,只有那些具有堅強性格,不怕犧牲的人們才有可能邁出這一步。小說中船長塔塔林洛夫英勇善良,不畏艱險,正展現了現實中謝多夫的優秀品質,讓我們從中汲取榜樣的力量,奮發向前。多虧了像謝多夫這樣的探險家,我們才得以了解未知的北極世界,擴展了人類的活動領域。
三、哥特式人物原型
《船長與大尉》中還不乏對哥特式小說的模仿,這就極大地增強了其作為偵探小說的懸疑深度,構建起偵探小說所有必須的要素,譬如特定的故事背景,失足死亡的郵遞員,無頭信件,失蹤的探險隊,解謎的活動等。斯米林斯基(В.Б.Смиренский)指出,小說《船長與大尉》中的主人公薩尼亞和卡佳的經歷類似于18世紀的騎士和感傷主義小說,而尼古拉則類似于哥特式小說中的惡徒形象。
哥特式小說為以后的浪漫主義小說奠定了基礎,因而其中包含了一些浪漫主義因素,例如炙熱的愛情、無果的愛等。在《船長與大尉》中愛情主題也是不容忽視的,薩尼亞與卡佳先后經過誤會、生離死別、戰爭的陰霾等重重考驗,最終他們真誠和炙熱的感情沖破一切阻撓、戰勝邪惡。而卡佳的另一位愛慕者羅馬紹夫,全心全意的愛著卡佳,為了得到她也是不擇手段,慶幸的是陰謀詭計沒有得逞。
此外,哥特式小說中的惡棍在《船長與大尉》中也有所體現。“一般來說,哥特小說中的惡棍形象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絕對的邪惡;第二類則是由于內心痛苦的掙扎和失落感,而導致的瘋癲和邪惡。”(4)小說《船長與大尉》中的尼古拉·安東內奇也屬于第一類,他為了得到船長的妻子和保險金壞事做盡,對處心積慮的破壞薩尼亞解開失蹤謎團,一個徹頭徹尾的偽君子,毫無半點仁義道德。而羅馬紹夫則可以歸為第二類,他出于對薩尼亞的嫉妒和對卡佳的無果的愛而變得瘋狂和邪惡,雖然他壞事做盡,但是他對卡佳的深沉的愛仍然打動了我們。
四、結語
卡維林是一個帶有浪漫主義風格的作家,但與文學史上的浪漫主義又有很大區別。他總是像自己書中的主人公一樣,多姿多彩。“小說中薩尼亞以人之名,撥亂反正-這一最高功勛正是卡維林所承認的浪漫精神實質。”(3/5)卡維林對現實人物原型和經典人物原型的巧妙的模仿和轉換,一方面,讓這些人物原型活躍在小說《船長與大尉》的新時空中,另一方面,由于時代的不同,人物原型也發生了奇妙的轉變,他們繼承了前人的志愿走向未來。在這里我們可以發現,無論在任何歷史時期,這些人物原型始終啟發我們后人創作的靈感。
參考文獻:
[1]卡維林:船長與大尉(上下),于光譯,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2002.
[2]В.Каверин 《Здравствуйте,брат .писать очень трудно...》,М.1965 с .238.
[3]Лакшин В.Бесценный дар ,комсомольская правда ,1982,20 апр.,с. 2.
作者簡介:王時玉 女,哈爾濱師范大學斯拉夫語學院,俄羅斯文學方向碩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