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敏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是新時代的教學要求,而學生學習的主戰場是課堂,課堂教學又是一個雙邊活動的過程,因此要求為人類社會進步為生產力發展培養人才的教師,必須以人為本,以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生能力為自己的本職工作和首要任務。尤其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讓學生自由的探求,摸索,而只有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人,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才能將其培養成具有獨立人格的創造性人才。為此結合自己的經驗談以下幾點做法與大家共享;
一、創設成功情境,使學生“愿學”
人的最大滿足在于取得成功之后。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時,一定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使他們獲得成功感,以此來激勵其學習的積極性。然而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遵從師道尊嚴的古訓,以傳圣人之道,代圣人之言,替圣人管理學生之責的身份而自居,不允許學生有教學之外的非分想法。尤其對學生的優點不聞不問,熟視無睹,因為那時的教師認為“成績不說沒不了,缺點不說不知道。”他們堅信“嚴師出高徒”。當然,嚴是對的,但學生的成功感必須喚醒,學生的人格必須尊重。因此,我們教師要做到和學生多交流,多溝通,了解他們的思想活動,在生活上關心,在學業上幫助,在課堂上尊重,并適當給予肯定,與學生打成一片,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實踐證明,這樣做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激勵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還改善了師生關系,形成了尊師愛生的新型師生關系。這是我們上好數學課的前提和基礎。
二、創設最佳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愛學”
要使學生自主的進行探索學習,最大限度的發揮創造才能,必須有民主,和諧,寬松,融洽,自由的學習氛圍,教師要在課堂上建立和諧,民主,平等,信任的新型師生關系,重視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在行動上參與學生的探索活動,與學生開展交流合作。教師的語言,動作和神態要讓學生感到可親,可信,要不斷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能激勵學生不斷地克服學習中的困難,讓學生產生興奮和愉悅感。對學生的每一次成功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對學生每一次熱情參與都要給予真誠的鼓勵;對于學生每一次錯誤和失敗,都要給予耐心的引導和幫助,從而為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例如在“相遇問題”的教學中,借助多媒體技術創設一幅動態畫面;首先是兩車從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直至相遇的全過程,并適時地讓學生畫線段圖,使運動過程由靜變動,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充分理解“兩地,同時,相向,相遇,相背等含義,為后面的計算掃清了障礙。這種教學方法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從心里愿意和老師同學一起學習新知識。
三、分層次指導訓練,使學生“想學”
在學生獲取一定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教師還應當指導學生自己開展思維加工,才能將認識由具體,簡單上升為抽象,復雜。應對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指導:對于中等生指導他們鞏固新知以后,嘗試思考好解決稍深的學習問題;對于學困生則指導他們進一步理解與鞏固新知識中最基本的部分;對于優等生,應指導他們在掌握新知的基礎上,解決綜合性更強,條件更復雜。難度更大的問題,提高他們自我發展的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分層各自練習,各自獲得不同層次上的平衡,培養了自己的創造能力,產生了強烈的愉悅感,進入一個良性的心理循環過程。
四、教育家孔子曾發明了啟發式教學
但在幾千年的教學實踐中,這種方式未能真正的發揮出來,而由教師包辦代替者居多。因為他們相信只要將自己所教的知識全部告訴學生就可以了,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了。殊不知,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充其量只是一個書呆子,并不能獨擋一面的思考工作,更談不上創造了。因此,我們在設計新的教學模式時,一定要設計問題情境,在學習中設下層層知識障礙,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去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這樣往復,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解析能力逐步增加,最終成為會思考的人。
五、創設操作情境,使學生“會學”
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只教給學生知識,只要把教學大綱的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使學生能較好的掌握就算出色的完成了教學任務了。而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教師不但要教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教給他們學習地方法,如怎樣解題,如何思考,如何創造,以及在這些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等。這樣就使學生不但得到了“魚”,而且學會了打魚的方法,不但獲得獵物,而且學會了狩獵的技巧。因此,今后我們不但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學生,是學生的學習方法。因此,一旦讓學生掌握了“會學”的方法,就可以以不變應萬變,在紛繁復雜的問題面前從容自如,達到大獲全勝的目的。與學生最貼近的就是實際生活,所以我們在教學中,盡量理論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產生興趣。在課堂教學中,用趣味性的語言,圖片,游戲等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在一開始就。對新課有興趣,使學習的積極性自然而然地提高。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熱情飽滿地動手,動口,動腦,學習新知,鞏固新知,拓展新知,學生才能不斷獨立自主地學習新知,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