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們需要轉變特殊體育教育理念。1.由過于強調缺陷補償為缺陷補償和潛能開發共同發展。2.轉變傳統的樸素的人文關懷理念為適應體育教育。3. 由單一的體課程轉變為整合性體育課程4. 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增強課程內容的彈性和可選擇性。
[關鍵詞]融合教育;特殊體育;教育理念
一、 前言
融合教育是美國于1990年提出的,至今只有20多年的歷史,仍是一種較新的教育理念,其核心的思想是平等、保障權利和回歸主流。融合教育旨在創設最小限制環境,讓大部分有特殊需要兒童進入普通學校,與普通學生一起學習,共同享有優質的教育資源。提倡整合普通教育學校的資源,設計適合特殊需要學生的課程、教學方法和手段等,以適應特殊學生的學習需求。截止到2006年底,全國特殊教育學校已發展到1605所,在校的視力、聽力語言和智力三類殘疾學生達到30萬人。可見,我國的特殊教育仍然是以隔離式教育為主,并沒有實行完全的融合。在融合教育的大背景大的趨勢下,作為特殊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特殊體育教育,其教育理念也需相應的轉變,以適應特殊教育的發展。
二、特殊體育教育理念的轉變
1.由過于強調缺陷補償為缺陷補償和潛能開發共同發展
傳統的特殊體育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缺陷補償及康復訓練上,認為特殊體育應以補償缺陷和康復訓練為主,強調缺什么補什么。在課程設置、教學手段等方面都是以補償缺陷為中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做收效微弱缺陷補償。在過于強調補償缺陷傳統理念下,必然會導致體育教學演變成機械的、重復的身體補救式運動,完全忽視了學生的心理感受。而有些生理上的缺陷是無法補償的,比如全聾的學生,是無法去補償聽力。而且這種強調缺陷補償過于關注了學生的身體缺陷,而忽視了學生積極的一面。只關注到學生不會什么,并沒有注意到他們潛在的能力,造成學生身體殘疾的二次傷害,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久而久之,學生在補救式的體育教學中,獲得不了成功的喜悅,也感受不到成就感,從而慢慢的對體育課失去了興趣,上體育課也就只是為了應付老師。
2.轉變傳統的樸素的人文關懷理念為適應體育教育
體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教學內容。為了減少長期不運動而造成的危害,殘障兒童和青少年應逐漸增加體育活動量,并且應參與各種鍛煉、運動和休閑活動。目前我國殘障學生的體育教育仍出于一種樸素的人道主義關懷,認為殘障學生可以受到特殊的“優待”—免修體育課或單獨開設保健課。比如,《學校體育工作條例》規定,學生因病、殘免修體育課或者免除體育課考試的,必須持醫院證明,經學校體育教研室(組)審核同意,并報學校教務部門備案,記入學生健康檔案。這種規定表面上看是對學生的關懷和照顧,其實質則是剝奪了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權利,也無形中剝奪了學生接受體育教育的機會,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設置了障礙。
融合教育的發展讓更多的特殊需要兒童進入普通學校就讀。進入到普通學校與普通學生坐在同一教室學習,并不表示他們就能接受到適合他們的教育,還需要在教育環境、課程設置等方面進一步的改革以適應他們的需要。適應性體育教育正是為了滿足學生的特殊需要而誕生的一門學科。適應體育是針對身體或興趣受到限制的個體開展的身體運動和體育活動,這些群體包括殘疾人健康受損者和老年人。顧名思義,適應體育就是針對身體受到限制的特殊人群,強調最少環境限制。適應體育教育是考慮學生的需耍與個別差異的原則下,在課程內容的選擇、教具器材的應用上,加以適當的修正與運用,并指山適應體育是為所有身心障碎或病弱的適齡就學學生所設計的體育課程。融合背景下的適應體育教育理念要求學校給予特殊需要學生最少的環境限制,在體育課程方面,設置符合殘疾學生身心特點的教學課程,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的特殊需要,而不是讓學生去適應普通學生的體育教育,或者把學生排除在體育課程之外。
3.由單一的體課程轉變為整合性體育課程
體育課程的整合就是改變傳統的以傳授權體育知識技能、鍛煉學生體質為目標的單一課程為融合語文、數學、音樂、社會適應等諸多課程為一體的綜合性的課程。將課堂教學視為一個有內在關系結構的整體系統,并與語數知識、勞動生活、音樂舞蹈、游戲活動等相結合,用新的觀點,新的教學方法,將這些對于課程本身有益的課程資源注入體育教學中,形成教學的理想整合。傳統的體育課程是以學科為單位,以體育達標為唯一目的的封閉式的課程。就像“鐵路警察,各管一段”。隨著融合教育理念的發展,體育課程改革也勢在必行。而這種“鐵路警察”式的課程已經不適合融合教育背景下的體育教育的發展。現代的體育課程要求教師在體育課程中有意識的穿插其它課程教育。
4.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增強課程內容的彈性和可選擇性
個體差異大是特殊需要學生的最大特點。特殊需要學生個體差異具體表現兩個方面,一個是特殊需要學生群體與普通學生的差異。生理上缺陷是他們的根本性差異,而由生理的缺陷而派生的心理狀態差異,更需要我們的關注。另一個是特殊學生群體內部差異。雖然他們都是有著特殊需求的群體,由于生理缺陷不同(如有肥胖、智障、聽障、肢體殘疾等),同樣會存在著差異。在制定課程內容時同樣也需要關注到他們的內部差異,并給予關懷,在課程中體現出來。我們的教育主體是有著各種不同需求的殘疾學生,體育課程應該適應這些有著各種差異的學生,而不是讓學生去適應體育課程。所以,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前提下,我們的體育課程應增加內容的彈性和可選擇性,而不能像普通學校那樣一刀切,所有人都用同一標準,同一課程內容。
參考文獻:
[1] 譚朝春 于敬廣 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學措施研究 [J].基礎教育,2010(10):164.
[2] 曹烴等 美國特殊體育教育法律的基本精神與啟示 [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3(3),2:54.
[3] 聞月清 特殊體育專業師資培育與在職進修[J]. 國民體育季刊,1996,26(3):38-42.
[4] 邵志春 徐佩佩 培智學校體育課程整合初探[J].中國特殊教育 200(6):38.
作者簡介:馬龍剛,江西省九江市彭澤縣特殊教育學校,學士學位 小教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特殊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