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春龍++朱媛媛++呂彬++劉鳳喜++阮世鑫
[摘 要]目前國內國外的農業機械化發展程度與科技發展聯系緊密,與其他行業一樣,農業機械化發展程度一日千里,我國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實現辦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針對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我們急需大量的農業人才。本文主要研究農機專業人才基于崗位核心能力培養的農業專業教學模式。
[關鍵詞]崗位核心能力培養;農機專業教學模式
農業現代化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目標,實現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前提,而農機人才培養是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核心人物。中等高等職業學校是我國為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而設立的培養技術性人才的專業學校。而我們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就是針對中職高職兩個不同階段對崗位能力要求的培養以及對二者貫通式教學模式的探討。目標是培養具備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裝備構造及性能設計、農機使用管理及保養維修的中高職學生,能在農業機械使用與維修、機械化生產管理及服務部門從事農業機械及相關裝備性能設計、農業機械化管理、營銷與服務等方面工作的技術人才。學生畢業后能在設計、研究、管理、修理等部門從事農業機械技術工作。根據以上要求本文對基于崗位核心能力培養的農機專業教學模式進行探討。
一、 中高職學生在農業機械應用技術專業應具有的崗位核心能力
培養人才最終的目的就是能夠在實踐工作中擁有完成崗位任務的能力,所以我們就人才該具備那些能力先進分析。正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一個人才的培養成功是需要日積月累的,而我們日積的便是他們在崗位上能用得上的知識,月累的是在實踐工作中擁有的能力。通過企業調研和職業崗位分析,本專業面向農場、農村和農機生產、銷售、維修等企業,培養從事農機使用與維修、農機裝配與調試、農機管理、農機銷售及售后服務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一)農業機械駕駛與使用
根據調查,從2008年起,黑龍江省每年需要各類農機技術人員7000人,農機駕駛操作人員53000人。從近幾年黑龍江省對各專業人才需求的情況來看,農業機械應用技術專業名列榜首。這為本專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各行各業入職前均要學習其行業職業道德,一個合格的農機手首先要具備合格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專業技能素質和身心素質。在具備職業道德的前提下我們需要了解的就是各農業機械的用途,然后學習并掌握各個農業機械的駕駛與使用方法。這個能力掌握的渠道首先是在學校進行理論教學指導,然后通過定崗實習實踐操作來掌握農業機械駕駛與使用的能力。并通過考取農機駕駛員、農業機械操作工等資格認證。
(二)農業機械的管理與維修
農業機械的管理與維修崗位工作的主要內容是對農機具進行優化的作業調配,對農機具的存放、油料檢修進行合理管理。完成農業機具日常維護工作、排除農機故障完成農機修理任務。使學生達到的能力有:農機駕駛及作業能力、農機具的調度能力、統計分析能力、油料管理能力、農機檢測能力、機械識圖能力、農機檢測能力、農機故障診斷與排除能力、農機修理能力。
除了農機駕駛使用、管理與維修等崗位核心能力,為了培養學生的競爭力、增強其將來的職業素養,我們還要加強學生在農機裝配與調試、農機售后服務與營銷方面的能力培養。
二、 針對崗位核心能力培養的農業專業教學模式的構想
遵循以職業能力為主線,以崗位需求為依據,以模塊課程為載體,產學結合為手段,以過程考核為抓手,技能鑒定為保障的課改理念,構建農業機械使用與維護專業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模塊化課程體系。將思想素質、人文素質、能力素質和職業素質培養分別貫穿到各個教學環節。
(一)以典型工作任務和生產項目為載體,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
組織團隊成員和企業專家召開研討會,深入探討中高職課程銜接的內容和要點,系統安排課程,使學習效率最優化。新的課程體系將每個階段的課程劃分為四大領域:基本素質學習領域、崗位基礎能力領域、崗位核心能力領域、崗位拓展提升領域。基本素質學習領域注重學生文化素質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崗位基礎能力領域注重農機專業基礎知識和簡單機械操作技能的培養;崗位核心能力領域則注重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專業技能的培養,包括農機的使用、操作與維護等內容的學習。崗位拓展提升領域是在高職階段學習的領域,包括農機新技術、機床的故障診斷與維修技術等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
做好相近課程之間的銜接、滲透和融合,避免中高職課程內容的重復,整合中高職銜接的課程及內容。采取“2+3”學制,使學生通過前兩年的學習具備一定的文化修養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觀念,對專業的認識及基本技能基礎的掌握。后三年的學習則使學生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專業技能方面在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拓寬專業領域,注重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加強實訓和畢業設計實習。
(二)教學模式的運用
以農機技術員崗位能力為導向、遵循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采用“教、學、做”一體,根據實際工作任務確定典型工作任務,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歸納總結,形成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突出操作性、實踐性和實用性的職業教育特色。
將職業技能鑒定內容融入專業課程中,包括農業機械操作工、農機修理工、農機電器設備修理工、農機液壓系修理工職業資格認證,把考核內容融入到學習情境的學習任務中,使職業技能鑒定與專業教學緊密結合。使學生畢業擁有“雙證”或“多證”。
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增加實習實訓內容,依據農時,把農業生產過程的每一個階段,作為實習實訓的內容,使學生完成對從耕整地、播種到收獲及冬檢的完整農機作業環節的農業生產實踐學習。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增加學生頂崗生產實踐的機會,使學生具備農機駕駛作業和使用維護、機務管理、農機檢修和故障排除的操作能力。
三、 結語
中高職學校的畢業生是以就業為導向,能夠勝任工作就不會找不到工作。中高職學校要想培養出理論出眾,專業技能強悍的學生必須深化改革與時俱進。利用發達的網絡信息技術時刻關注農機行業發展前沿,并緊隨其他相關行業發展步伐優化教學理念。世間唯一不變的就是“變”懂得變革就會落于不敗之地,才能源源不斷為國家輸送農機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馬瀏軒,初旭宏,王俊發,劉明亮. 高等教育農機專業模塊化教學模式的探討[J]. 邊疆經濟與文化,2011,03:126-127.
[2]趙竹,王忠楠,郭悅娥. 高職院校農機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 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1:28-30.
[3]陳英,袁熙瑞. 中職農機專業教學模式改革探究[J]. 職業技術,2014,1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