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
[摘 要]本文主要從產權理論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國企改革的放權階段、權利分離階段、現代化階段、改革深化階段出發點,來分析馬克思主義的產權理論和西方的產權理論在我國國有企業改革中扮演的角色,最后談談目前國有企業改革的最新情況。
[關鍵詞]產權理論; 國企改革 ;產權結構
一、 產權理論
在關于產權理論的觀點上,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以科斯為代表的西方產權理論界。他們主張,在市場運行中,產權界定和資料的有效配置是極其重要的。在企業中,產權權利的配置對企業運營的效率將產生一定的影響, 產權制度體系主要有產權的界定、分割、分割、使用、受益、處置等方面。 并且其中產權界定制度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二是馬克思主義的產權理論。馬克思認為,產權作為歷史發展的條件,是人類社會日益變化和發展日益的必然結果,是生產力不斷發展的結果,且產權被馬克思主義產權理論劃分成了公有產權與私有產權。
二、 我國國有企業改革
(一) 放權階段
國有企業改革在1979年至1984年間圍繞自主經營權利、利稅改革,及國企放權讓利展開。重點主要是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強調要把改革的側重點集中在調整國家與企業的關系上,同時堅持實行以計劃經濟為主兼顧市場調節的經濟體制;二是從調動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出發點,并且把企業經營狀況同職工的物質利益掛起鉤來,擴大企業自主權。此次改革為擴大企業自主權,促進企業的生產效率的提高,把權利下放,讓物質利益更多的進入企業的口袋里,以此來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刺激職工的勞動積極性。筆者認為在這一階段,馬克思主義的產權理論在改革中起著重要作用。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在個體勞動者不滿足僅僅為公共產權服務,他們就會消極怠工,當國家給予一定的自主性,使得個體勞動者擁有更多的權利,他們的工作效率影響著他們的收益,以此他們就會提高自己的工作積極性和效率。
(二) 權利分離階段
從1985年到1992年,國有企業開始了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的階段。此次改革主要是為了使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達到行政企分開的目的。
針對這一階段的改革,我們可以用以科斯為代表的西方產權學派的觀點來分析。西方產權學派認為,市場存在缺陷的原因就是產權的不明確,由此對交易造成了不變,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只要界定了產權,市場就能以最有效的方式解決經濟中的一切問題。盡管這一觀點存在誤區,但我們不能否認其價值——明晰產權。這種資本的使用權與經營權分離,同樣適用于我國國企改革。當國家把國有企業的所有收入上繳國庫,這時國有企業就僅僅成為了政府的附屬物,成為了一個生產部門,使得國有企業僵化,喪失競爭意識,最后陷入破產的困境。當把國有企業的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開,使得國有企業成為市場的實際參與者。這時國有企業有了與其他企業競爭的意識,就使得國有企業要提高生產的積極性和生產效率,以此期望獲得更豐厚的利潤,使其在同類型企業中鶴立雞群。況且馬克思也指出:分離資本的使用權與土地的所有權是存在土地的資本主義的基礎,土地所有者經營土地是很少見的。這也說明經營權與使用權的分離,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符合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規律。
(三) 現代化階段
20世紀90年代初,在這個時期,國企改革也陷入了困境。在這一階段產權與效率的問題是政府應該首要關注的。產權效率是指某一產權制度在社會生產率這方面的反映。馬克思認為,生產效率受到產權制度的重要影響,在不同社會制度下的產權制度對生產效率的影響也是不同的。因此改革我國的產權制度對改善我國企業的生產效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顯然我們的政府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為此,中央推出兼并重組、主輔分離及債轉股等政策。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當產權主體保持和諧的關系,有利于資源的配置,促使生產率的提高。
(四) 改革深化階段
對于這一階段的改革,不論是以科斯為代表的西方產權學派還是馬克思主義產權理論,我們都可以找到分析這一階段改革的依據。馬克思主義的產權理論指出,多種公有制實現方式的前提就是清楚劃分分離后的產權,并明確明晰的產權能給企業帶來的各種利益。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產權的分離是進一步加深勞資對立這一矛盾的主要因素,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股份制的性質問題引起了這一矛盾的加深。馬克思指出,股份制的一個顯著的特點是職能資本家轉化為了單純的管理者。這就意味著,權利的執行人成為了資本管理人,而所有者變得沒有實權,即僅僅是資本的擁有者。在股份公司內,權利的執行權已經同資本所有權相分離。由此,股份制的實施可以明確產權主體,到達兩權分離。事實上,我國國有企業進行以股份制為核心的產權制度改革是國有改革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這就是強調明確產權的不同體。而明確產權可以有效的激勵企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企業提高績效,獲得更多利潤。
三、 國有企業改革現狀
2015年9月13日,在《國企改革指導意見》中,國務院明確國企改革五方面的問題。一是如何增強國企活力和競爭力。主要有三項措施,第一,依法落實企業自主權;第二,完善市場化運營機制;第三,促進企業公平參與競爭。二是如何加強國有資產監管。以管理資本為主,從監管機構、運行體制等方面推動改革。三是如何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主要有兩項措施,第一,要使投資主體具有多樣性,且能通過多種渠道參與國企改革,特別是讓非國有經濟體參與其中;第二,要使國有資本參與到非國有企業中,主要是高新技術、生態環保、戰略性產業等重點產業,對有較好能力的非國有企業進行投資。四是,要如何減少國有資產流失。主要有三項措施,第一,企業內部監督應該得到完善;第二,健全信息公開制度,加強社會監督;第三,建立和完善完備的事后追責制度。最后,黨如何領導國有企業。主要有三項措施,第一,充分發揮黨的政治核心作用;第二,進一步加強國有企業員工的培養;第三,國有企業確實履行反腐倡廉“兩個責任”。
我們相信在馬克思主義和西方產權學派的共同指導下,堅持從理論到實踐,注重改革的精確性、規范性、系統性以及公開性,我國國企未來一定能走出困境,奔向光明。
參考文獻:
[1]劉大洪, 李華振, 劉衛華. 國企治理模式“兩權分離失靈”的探源與反思[ J] .經濟管理文摘, 2006 ,(3).
[2]張炳光,吳秋明. 中國國企改革基本經驗探討 [J]. 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