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雯
[摘 要]從國內戰爭到現在俄羅斯空軍專業院校已走過一個世紀的歷程,然而目前該專業的建設遇到了許多問題,本文試從蘇聯空軍建設培養、海軍航空學院的建設歷程和飛行觀察員的培養情況三方面研究國內戰爭時期蘇聯飛航學校的建設歷程,以期對比分析當下俄羅斯的飛航學校的建設工作。
[關鍵詞]國內戰爭;飛航學校;蘇聯空軍;海軍航空學院
2010年是俄羅斯空軍專業院校成立100周年,然而對于俄羅斯的空軍學校來說,近幾年可以說是其歷史上最為困難的階段。經過數十年的改革,2008年俄羅斯歷史上第一所飛行員培訓學校關閉,2010年伊爾庫斯克、斯塔夫羅波爾和坦波夫的三所技術學校合并為沃羅涅日空軍工程大學。如今,培養專業飛行員的學校屈指可數,這種情況對于目前經濟持續低迷、國際地位屢被威脅的俄羅斯來說十分危險。回首十月革命前的國內戰爭,當時的情形也是如此,或許他們可以從中借鑒到不少經驗。
一、國外研究現狀
蘇聯科技文學中,這段歷史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A.M.伊奧列夫和Д.А.沃羅巴耶夫研究了國內戰爭時期共產黨為培養蘇聯空軍做出的努力;Б.Л.西馬科夫、И.Ф.希比洛夫和В.С.舒米赫尼著書研究蘇俄空軍歷史;1954年空軍教科書《蘇聯空軍武裝力量歷史》出版等,研究俄羅斯(蘇聯)飛行員培養系統的文章數不勝數。有些文章中提到,由于經濟低迷、政局不穩,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多所飛航學校關閉,然而當時的問題遠沒有今天的嚴峻。因此,研究國內戰爭時期蘇聯空軍的組建情況對分析解決當前的問題十分必要。
二、蘇聯空軍的建設培養
蘇聯政府成立之初只有295名飛行員,優秀的飛行員更是緊缺,而培養一名飛行員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當時政府的時間并不充裕,因此聘請了許多沙皇政府的飛行團隊和技術人員。例如,飛行員Ю.И.阿爾瓦特夫、И.А.布奧博、И.А.瓦連廷都曾經是沙皇政府的飛行員。后來,正是這些飛行專家協助組建了專業的蘇聯空軍。列寧曾經說過:“如果當初沒有聘用這些人,那么我們不會在這么短的時間里組建起來自己的空軍隊伍”1917年12月16日,蘇聯人民委員會出臺了“關于有選擇的開始組建武裝力量”和“關于軍隊的法制建設”條令,這正式標志著蘇聯開始全面開展空軍的建設工作。
除了聘用經驗豐富的老飛行員之外,蘇聯政府還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全國范圍內組建自己的飛航學校、開設飛行班。1918年3月,在軍隊建設會議上列寧提出了培養飛行員的任務,他說:“……我們一定要培養出自己的飛行員?!?/p>
十月革命之前,俄羅斯培養空軍飛行員和航空專家的院校主要有加特契納、塞瓦斯托波爾及敖德薩飛航學校,哥薩克航空學校,莫斯科軍事航空學院,全俄空軍彼得格勒軍區航空學院,基輔飛行觀察員學院,聯邦航空學校等。專業培養海軍航空兵的學校有彼得格勒軍區(奧拉寧鮑姆軍區)海軍航空兵學院、巴庫海軍航空兵學院和彼得格勒軍區海軍空戰高級特技飛行學院等。
革命成功后,蘇聯政府對學校進行統一管理,大多數工作人員自愿服務于新政府,學校成功保留了一定數量的教學用機并開始正常授課。但是這種正常的教學秩序只維持了一段時間:德法入侵、鄧尼金戰役、弗蘭格爾戰役將學校完全毀于一旦,敖德薩飛航學校和基輔飛行觀察員學校也遭受了同樣的打擊。紅軍飛行員的培養基地曾多次遷移,先后分別在加特契納、薩馬拉、喀山、葉戈里耶夫斯克,最終在莫斯科成立了莫斯科飛航學院。
三、海軍航空學院的建設歷程
隨著國內戰爭的進行,海軍航空培訓系統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1918年5月彼得格勒海軍航空學院被迫轉移至下諾夫哥羅德,并改名為下諾夫哥羅德海軍航空學院。1918年7月,巴庫海軍航空學院解散。
1918年11月,彼得格勒的一個小島上建立了特洛茲基海軍航空學院,該學院的任務是在短期內培養出海軍飛行員。海軍航空學院校長В.Е.斯維列夫在寫給人民委員會的信中提到“海軍航空兵有很強的作戰能力,其目的是守衛彼得格勒地區的中央蘇聯政權、為維護共產主義事業提供有力的保障。”
從1919年5月1日開始,海軍高等飛行大隊和彼得格勒海軍航空學院就開始參與作戰,完成偵查、轟炸、定位等任務。1918年6月,蘇聯海軍航空兵直接參與了攻打“紅山炮臺”的戰役。1919年末學校被白俄軍隊攻占,所有的設施都被毀壞,海軍航空基地的建設又要重新開始。重建學校需要大量的資金,1919年12月4日,彼得格勒海軍指揮部向海軍航空兵總署申請1380300盧布的經費用于組建海軍高等飛行學院,兩天后便得到了海軍航空兵總署總指揮德米特里耶夫的批準回復。1919年12月15日,開始了海軍高等飛行學院的重建工作,并陸續恢復正常教學工作。
四、飛行觀察員的培養情況
國內戰爭時期,飛行觀察員的培養也遇到了很多問題。
在當時的環境下,學校里聘用的教師大部分都是之前的沙俄軍官,十月革命成功后,基輔飛行觀察員學院開始培養農民和工人階級的人才。由于南部戰場形式的變化,1919年夏天,學校撤離至莫斯科,1921年第一批學員從這里畢業。從1920年8月開始,莫斯科高等航空導航學院開始招收學員并培養專業人才,首批學院于1921年畢業。盡管國內戰爭時期辦學困難,但是這些學校還是為蘇聯紅軍培養出了250余名飛行觀察員。
五、結語
通過分析總結國內戰爭時期航空院校的辦學經驗,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由于復雜的社會政治因素及困難的經濟狀況,航空教學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學校的數量并沒有大幅度減少。在數次的撤離和遷移中,它們經受了種種考驗:飛行設備被破壞、教學樓被燒毀、學校和個人資產被搶奪。戰爭期間,為了找到安全的辦學地,每個學校都進行了全國范圍內的“轉移”。有時,他們剛剛在一個地方安頓下來,當地就遭受了毀滅性的攻擊,他們又只能再次從零開始。今天,各個國家武器的殺傷力大大提高,可以輕而易舉地讓一座大樓、或是一個軍事基地從地球上消失。然而目前俄羅斯等國并沒有培養飛行員的后備基地,一旦戰爭爆發,他們還可能像國內戰爭時期那樣四處撤離嗎?因此,在飛航人才培養方面各國都應該構建一定的后備系統,用來應對相應的突發情況。
參考文獻:
[1]Авиация: энциклопеция. М.: Большая россий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ция, 1994. 736с.
[2]История Военно-Воздушных Сил Советской Армии: учебное пособие для вузов ВВС. М.: Воениздат, 1954. 456.
[3]Носков Е.А. Развитие системы подготовки летных кадров в Росс (СССР) в 1910-2000 гг.: монография. ВВА, 2004. 172.
[4]Шумихин В.С. Советсткая военная авиация. 1917-1941.М.,1986.286.
[5]陳偉德. 科技翻譯中的等值問題[J]. 上??萍挤g,19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