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紅
[摘 要]近年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重大事件不斷發生,究其首要原因是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法律體系不完善。因此,應完善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法律,以保障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本文針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進行詳細探究。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一、發展“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現代農業
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關鍵環節。著力深化治理整頓,夯實工作基礎,健全工作機制,整體提升我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圍繞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總目標,認真組織實施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工程、農業標準化建設工程、農業投入品整治工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提升工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預警工程等“五大工程”,著力構建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立健全相關責任制度和監管制度,責任落實到人。加強專項整治,防御系統性風險。大力開展標準化生產,全縣蔬菜、水果農藥殘留例行監測、法定性監測合格率平均達到95%以上。
二、加強監管制度建設
進一步推動形成屬地政府統一領導、農業部門依法監管、其他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責任體系。積極推動地方行政一把手負總責制度,推動落實縣政府與鄉(鎮)政府簽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責任狀的工作。進一步落實縣農業部門在農產品生產環節質量安全監管直接責任,落實縣農業局與鄉(鎮)推廣站、鄉(鎮)推廣站與相關生產者簽定質量安全監管責任狀的工作。
三、健全各項管理制度
縣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協調相關部門推行農藥經營備案、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和實名購買制度;推行農資管理信用評級、信息化管理制度;推行農產品市場準入、產地準出和質量追溯管理制度。
實施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工程,把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基礎關。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普查,實施農產品產地土壤加密監測,深入“清潔田園”活動。
四、加強農業產品產地環境安全監管
1.開展農資打假專項治理
開展春秋兩季農資打假專項行動、農藥市場監管活動、種子質量執法活動、化肥打假專項治理活動、放心農資下鄉活動等。圍繞重點產品、重點區域、重點對象,加強農資市場監管,集中力量查處一批大案要案,堅決杜絕假種子、假農藥、假化肥坑農害農現象。
2.開展果蔬農藥殘留問題專項整治
按照“標本兼治、打防結合、屬地管理”的原則,采取日常監管、專項監督抽查相結合的辦法開展活動。繼續嚴厲打擊非法生產、銷售、貯存和使用高毒高殘留禁用農藥行為,以及非法制售假冒偽劣農藥行為和在水溶性肥料產品中違規添加植物生長調節劑等行為。以水果、蔬菜高毒農藥殘留問題為重點,強化農藥監督管理,嚴查、嚴打在蔬菜用藥中非法添加高毒農藥行為,嚴格遵守高毒農藥在蔬菜、果樹等作物上禁限用的有關管理規定。
3.開展農業產地與環境安全監管
開展產地環境質量監測,在主要農產品生產區域開展定期定點監測,掌握產地環境質量變化動態。重點摸底排查重金屬污染、廢水、廢氣、固體廢物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污染農田和水源狀況。加強農田污染應急預警工作,當發生農田污染時,要及時向當地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報告,并做好應急處置工作,把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五、加強監管能力的提升
1.建立和完善質量安全監管體系
繼續完善我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的建設,做到“六有”:即有機構、有人員、有職能、有場所、有設備和有經費。充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人員,縣級至少設置5~6人以上,每個鄉(鎮)至少設置2~3名監管員,每個行政村至少設置1名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
2.加強監管機構能力建設
開展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和資質認證工作。開展“懂政策、懂法律、懂技術、懂管理”的復合型農產品質量安全人才隊伍培訓。
六、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預警
1.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工作
要嚴格按自治區農業廳有關文件的要求,完成本轄區內蔬菜水果生產例行監測任務。縣鄉兩級檢測站重在生產過程中的督導檢查和產品質量安全速測篩查,確保產地生產安全。進一步加強重要節假日、重要會議和重大活動期間的專項和突擊檢查,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2.預警分析、聯合執法
充分利用自治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信息平臺,整合監測資源,強化監測結果信息報送與共享,加強數據采集匯總分析,進一步提升監測預警能力。加強農業執法監管機構與檢驗檢測機構間的協調配合,根據例行監測和監督抽查結果,加大執法查處力度,做到違規必查,違法必究。
3.加強應急處置和輿情監測
健全信息報送網絡,提高信息報送的時效性,確保問題隱患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嚴格信息發布,決不允許擅自發布不客觀、不全面、不準確的信息誤導公眾。加強與新聞宣傳部門的信息溝通,充分發揮農產品質量安全專家隊伍作用,加大正面宣傳,正面引導輿論。發生重大農產品生產質量安全事故的,要按規定和程序及時報告。
4.加強宣傳,確保良好監管氛圍
要通過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新聞媒體以及多種有效形式,廣泛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農業標準化工作相關知識,進一步增強農業生產經營者的質量意識。指導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科學用藥,合理施肥。加強對從事農業投入品經營人員的培訓和教育,提高依法經營意識。
5.加強部門協作,確保監管取得實效
要在政府的領導下,加強與食安、公安、工商、質監等部門配合,形成合力,齊抓共管,確保監管工作取得實效。同時,要加強系統內部的溝通交流,及時反饋好的典型及存在問題,遇重大案件及突發事件,要立即報告。積極建立穩定的投入機制,將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各項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進一步加大部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投入,特別是要保障縣鄉農產品質量監管所必須的交通工具、檢驗檢測設施設備和運行費用等投入,使各級監管、檢測、執法機構具備與履行職責相適應的工作條件。
參考文獻:
[1]馬愛國.當前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幾個關鍵問題分析[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4(02):8-10.
[2]劉翠蘭.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存在的問題及工作思路[J].北京農業,2014(30):2-3.
[3]黃師,張君嶺,莊建玲,王曉瑩.關于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的分析[J].南方農業,2014(36):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