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長假以來,對很多人來說有了一個新體驗:外出吃飯結賬時,特意開一張寫有自己名字的增值稅發票,以此紀念一項新稅制的誕生。
今年5月1日起,我國全面實施營改增試點,試點范圍擴大到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并將所有企業新增不動產所含增值稅納入抵扣范圍,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這意味著我國約5000億規模的減稅大幕正式開啟,也意味著在我國實行了66年的營業稅正式“謝幕”。
作為營改增試點四大重點行業之一,包括教育醫療服務、旅游娛樂服務、餐飲住宿服務等在內的生活服務業,可謂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那么,營改增究竟會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帶來哪些變化呢?
餐飲業:稅負顯著降低
記者走訪發現,消費者在飯店用餐后拿到的新版增值稅普通發票已經發生了變化,其中紅色的監制章由“地稅局監制”改成了“國稅局監制”。此外,與營業稅不同,由于增值稅為價外稅,即一件商品的銷售款和稅款分開計算,因此在飯店新開具的增值稅普通發票上,“金額”和“稅額”兩欄會分開顯示,兩者加起來才是實際花的錢。
據記者了解,營改增全面推開后,對于劃歸到生活服務業的大量中小餐飲企業來說,營改增的利好非常顯著。由于生活服務類企業大部分年銷售額在500萬元以下,屬于小規模納稅人,營改增后將按照3%征收率實行簡易征收,稅率將從5%下降到3%,稅負下降40%。
而對于年銷售額超過500萬元的大型餐飲企業來說,可以通過取得增值稅抵扣憑證,消除此前營業稅時重復納稅問題,其稅負也顯著降低。如某餐飲連鎖企業屬于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每月營業額100萬元,營改增之前的每月應繳營業稅(稅率5%)為:100×5%=5(萬元);營改增后,每月增值稅(稅率6%)銷項稅額為:100 ÷(1+6%)×6%=5.66(萬元)。乍一看其比營改增之前繳納的稅款多,但假如該餐飲企業每月購買適用13%稅率的面粉、油等原材料10萬元,購買適用17%稅率的酒水、飲料等原材料5萬元,且都可以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則它可以從銷項稅額中扣除購買這些東西的進項稅額1.88萬元,實際只需繳納增值稅3.78萬元,比此前少交1.22萬元。
對此,有餐飲企業財務部門負責人分析稱,以前營業稅是5%,現在增值稅是6%,下游供應商有部分進項可以抵扣,稅負會有小幅下降,報表利潤會有小幅上升,營改增對餐飲企業短期內存在利好。但是上游的整改十分復雜,僅是生鮮企業,增值稅就有17%、13%的,未來隨著上游供應鏈的升級改造,利好可能會被上游的成本上漲稀釋,因此企業目前還在適應和觀察中。
住宿業:經濟型酒店不漲價
“五一”前,凱悅、洲際、萬豪、希爾頓等國際酒店借營改增集體漲價,此前房價附加15%的服務費(含稅)均提高至21.9%,多增加了6.9個百分點的服務費。其漲幅原因歸結于5月1日全面推開的營改增,造成了繼續以營業稅名義加收服務費又通過提升服務費轉嫁增值稅給消費者的情況。為此,相關部門對其進行了約談,并指出營改增不能成為酒店漲價的理由。
“其實營改增或許會在一定程度上對酒店業的總體收入產生一些影響,也可能要注意計算‘價稅分離等問題,但是并不一定影響酒店的利潤,因為與旅游行業有些進項稅難以抵扣不同,酒店的很多進項稅是可以正常抵扣的,故而并不會太大影響到酒店的利潤。”一位曾在上海旅游協會工作多年的人士透露,“部分高端酒店借營改增漲價是無理的,主要是高端酒店為提升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舉措。”
據了解,此番借營改增漲價的都是高端酒店,經濟型酒店沒有因為營改增漲價。一位在大型國有連鎖酒店工作10多年的管理者坦言:“經濟型酒店不漲價,除了的確與營改增無關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高端酒店是不怕價高,希望漲價,但經濟型酒店比拼的是低價,他們是怕價高流失客源,所以不會跟進漲價。”
旅游業:進項稅難抵扣
隨著營改增試點全面鋪開,旅游市場也進入旺季。按照新稅改制度相關規定,營改增后不變的是對旅游收入者繼續執行差額征稅的政策。原來營業稅可從銷售額中扣除的項目有住宿費、餐飲費、交通費、門票費和支付給其他接團旅游企業的旅游費用,而增值稅可扣除的項目比原政策新增一項“簽證費”,令進項稅基數降低、稅負下調,從理論上來說,對于以出境游為主的旅行社而言是利好。
盡管理論上來看是利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增值稅的計算方法是“銷項稅金額-進項稅金額”,旅行社必須從供應商處拿到增值稅專用發票(自動含稅),否則旅行社的進項稅金相當于零,完全無法抵扣。
為此,旅行社經營者金先生最近有點煩。他告訴記者:“以前我們都是按全額交納營業稅,今后是要按增值部分來交納增值稅。但問題是我們這個行業很特殊,我們有很多‘上家即供應商,比如景區、交通等都無法開具可抵扣的增值稅發票,他們開具給我們的都是普通發票,這令我們根本無法抵扣進項稅金,那么我們所要承擔的稅就要加重,為保利潤可能就要將旅游產品漲價。”
據了解,金先生所面臨的情況在旅游業非常普遍。由于景區、火車票、機票、農家樂等開出的都是普通發票,這令旅行社業者無法進行進項稅抵扣。既然難以抵扣,那么旅行社業者預估在營改增實行后,不排除其理論上交稅減少但實際上交稅增加的尷尬。有部分業者透露,如果增加的成本過多,則不排除未來會在一些相關旅游產品上進行漲價來保證自身利潤的可能。
醫藥業:幾家歡樂幾家愁
醫藥企業原來通常會產生的營業稅成本,現在營改增后可能不會發生任何實際的增值稅成本。同時,客戶為了實現進項稅額的抵扣,會更加愿意購買醫藥企業的產品或服務,而不是自己花大成本去生產,醫藥企業也可以因此獲得穩定的客戶,分享增值稅帶來的業務新機遇。
高特佳投資執行合伙人王海蛟告訴記者:“營業稅原來是根據銷售額定稅率、定納稅額,比如說銷售額為1000萬元,以5%稅率計算,就是固定的50萬元營業稅。但增值稅的情況是,同樣1000萬元的銷售收入,銷項稅可能會有6%(以生物制品為例),稅費60萬元,但是這60萬元可以進行進項稅額的抵扣,比如你的原材料交了20萬元的稅,那么實際企業繳稅的金額就只有40萬元。”
而在業內人士看來,營改增對醫藥企業最大的意義在于解決過去醫藥銷售中常常出現的“掛票”“走票”的問題。
“此次營改增,對于大型藥企來說是一個利好,真正做事的企業賦稅減輕,可以說越大的公司越受益,但對于中小型藥企來說打擊會比較大。”業內人士張先生表示,營改增的出現勢必會帶來稅務的核查趨嚴,只有真實發生的貿易往來才能讓企業真正從中得到實惠,過去“買票沖賬”的日子也將一去不復返。
眾所周知,醫藥銷售行業一個公開的秘密是銷售代表在銷售過程中難免會有對醫院、醫生產生“打點”的費用。張先生說,“營改增之前這部分的花費可以用文具、交通發票來抵扣,但現在由于進項稅負都要按照增值稅的標準開,歸屬國家稅務局控制,再加上兩票制的推行,迫使醫藥企業必須說清在銷售中的每一筆錢花在哪里,大的醫藥公司現在就不一定會愿意協助中小型醫藥流通企業來做這些事情。”
據了解,在未來的醫藥流通模式中,“兩票制”將砍去產品代理這一環節,藥品從出廠到醫院只許開兩次發票,一是從生產企業到流通商業,二是從流通商業到醫院,并且取消藥品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