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涵
摘 要:蒲松齡之《聊齋志異》以其大膽的書寫塑造了一系列個性張揚、敢于掙脫封建倫理束縛的女性群像。雖寄托了對女性命運的關注意識,然而囿于具體時代的歷史文化背景,難免留存著濃厚的封建男權意識。本文以女性主義批評為理論視角,通過文本具體分析聊齋狐鬼世界中的兩性關系。
關鍵詞:女性主義;男權意識;情節模式;局限性
一、男女主人公的“才子佳人”模式
自明初瞿佑《剪燈新話》后,民間常以“才子佳人”大團圓模式抒發對兩性關系的美好期望,以及懷才不遇的感慨與自遣寂寞的精神補償。在文士筆下該模式被賦予了理想主義色彩,仕途失意、命運多舛、人生貧窶等不幸皆在理想世界中得到解脫與滿足。
顯然,“才子佳人”模式在男權社會中已然成為那些郁憤不得志的文士寄托美好意愿、補償現實缺憾的最佳工具。這種變形的愛情模式深刻揭示了落魄文人的自卑心理,他們面對無力改變的現實,便在幻想仕途與愛情的雙贏中重獲自我的人生價值。《聊齋志異》中才子們身份低微又懷才不遇,而他們卻渴求封建社會中典型的“佳人”,出身名門、溫良孝順,又能幫助男性實現仕途理想,但現實中這一地位不對等的婚戀關系是不可能發生的。落魄文士的渴望消解了封建兩性關系中的門第中心論。“才子佳人”婚戀結合的目的也并非再以功名利祿為條件而獲取門當戶對的愛情,而是以自由戀愛為中心,功名利祿與理想仕途的實現只作為陪襯與饋贈。雖然蒲松齡在表面上改變了傳統的才子佳人愛情模式中知識分子對功名的追求,但本質上并未徹底摒棄求取功名利祿的心態。落魄文士借以得到與其地位不對等的理想女性,在補償了現實中失落的仕途與人生后,來向封建男權社會中真正掌握話語權的階層抗辯、宣戰,以此重建底層男性的社會身份認知。因此,理想女性的獲得成為了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符號。
二、男權主導下的婚戀模式
在諸多以女性名諱為題的愛情故事中,女性往往主動出現在男性面前,不是仰慕其才學,就是仰慕其高尚的品格情操。雖敢于沖破“男女大防”的封建倫理道德束縛,不受任何約束以幻化為人形的異類身份接近所愛男性,大膽追求自身幸福與愛情。她們看似獨立自主、敢作敢為,但依舊未從實質上擺脫父權夫權的雙重壓迫,擺脫封建禮教的層層束縛。她們的最終結局仍要回歸到男權意識的話語環境,回歸封建婚姻制與傳宗接代的子嗣觀念,成為男權依附的順從者,成為男性眼中的賢妻良母,成為封建倫理道德觀中三從四德、溫良恭順的典型代表。她們的存在不是作為與男性平等的獨立個體,而是以被賦予了男性對女性理想化的期望與寄托的形象而存在。她們往往體現的美好品質與道德情操,都是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中男權意識對女性的種種規約,這些女性是男權話語下的女性,而非真正作為個體存在的女性。
在《畫壁》中塑造了一位大膽開放的美貌仙子,她用色相將朱孝廉吸引至畫中,引誘朱孝廉與之狎好,直到金甲使者到來才終止。她的這一與凡間女子不同的舉動其實是朱生的臆想。他應舉為孝廉但品行低下,看見壁畫中美貌仙子遂生淫心。以圖歡好的欲望是男權意識中文士為排解長期苦悶孤寂的書齋生活的具體體現,也是一種以期自我滿足的心理。而這種欲望的排解卻以美貌女性的大膽引誘為開端,可見蒲松齡在批判生淫心的書生時仍然不忘對女性加以偏見。美貌女子猶如誘惑夏娃偷食禁果的蛇般,在男權意識下被賦予“紅顏禍水”的意涵。
而在《聶小倩》中小倩則是溫柔善良、有情有義的女子。在以色相誘惑剛直不阿的寧采臣卻被拒絕后,感動于寧的品行,終以身相許。雖然小倩不同于俗,但她依然以寧采臣的男性話語權為行為中心,臣服于封建禮教下的男權。小倩與寧采臣的結合是將以身相許作為對寧采臣的報答,而非出于真情。這一報恩式婚戀將小倩作為禮物饋贈給寧。因此,小倩作為女性的主體地位完全喪失,徹底成為了烘托男子品行與獎勵男子品行的物品。這種以義結合的婚戀模式完全由身為男性的寧采臣所主導,而小倩在短暫驚艷的出場后也只能淪為烘托寧采臣品行的次要形象。
在這一男權主導下的婚戀模式中男性最終是愛情事業雙贏的贏家,他們不僅擁有了從一而終,白璧無瑕的賢妻,而且也獲得了聰慧的子嗣、有成的仕途。同時,對女性既姿色迷人又兼具三從四德品質的理想化描寫,進一步表現了蒲松齡作為封建社會男性作家以男性為中心寫作的男權意識。
三、結語
在男權主導的封建父權倫理道德社會中,女性永遠是男性的附屬品。在封建社會中,她們承受著精神與肉體雙重的束縛與折磨。盡管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塑造了種種非凡的女性形象,但她們最終仍是回歸到了主導封建社會兩性關系的男權意識中,依附于男性,通過男性彰顯她們的存在價值與人生意義。封建社會賦予了蒲松齡書寫的時代局限性,但另一面又真實展現了封建社會女性的生存狀況與婚戀觀念,豐富了對女性的描寫,這無疑是具有創造性與進步性的。
參考文獻:
[1]蒲松齡.清.聊齋志異[M].北京:中華書局,2009.10.
[2]壽靜心.女性文學的革命:中國當代女性主義文學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5.
[3]汪玢鈴.鬼狐風情——聊齋志異與民俗文化[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4.
[4]徐麗萍.女性與文學:女性主義文學批評與經典重讀[M].北京:龍門書局,2013.12.